人老了,會面臨“4大告別”,告別后,就該離開紅塵了

01
作家張嘉佳說過,故事的開頭總是這樣,適逢其會,猝不及防故事的結(jié)尾總是這樣,花開兩朵,天各一方。
因為緣分,我們有幸降臨到紅塵俗世,有幸跟命中注定的人相遇。也因為緣分的消失,我們終究需要跟自己和身邊人告別,遠離紅塵。
緣起緣落,就跟太陽升起和太陽落下一樣,那是必然的進程。人生,有緣起的經(jīng)歷,自然就會有緣落的結(jié)果,我們無法改變,只能默默接受。
談到“告別”,不少人會覺得,只要雙方感情好,關(guān)系好,就一定能夠相伴到最后。只不過,現(xiàn)實永遠跟理想相反,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人,終其一生,會面臨這4大告別。完成這4大告別后,也許人們就需要離開紅塵了。

02
第一次告別:告別一路上遇到的陌生人、過客。
俗話說,朋友遍天下,知己有幾人。
跟我們萍水相逢的人,其實遍布天下。無論我們?nèi)サ侥睦?,都會遇到不同的陌生人和過客。這些人,終究給我們的世界增添了一點色彩。
比如說,我們?nèi)ツ硞€地方旅行,那我們絕對會碰到不同的人與事兒。這些人與事兒,會讓我們感受深刻,會讓我們念念不忘,也會讓我們明白不同的道理。
還未等我們回過神來,這些人與事兒,有可能就消失不見了。試想,你從某個旅游景點回來,那你也許一輩子,都不會再去這個旅游景點了,不就等于告別了嗎?
這些陌生的地方、風(fēng)土人情、山川河流、人生經(jīng)歷,就像點點滴滴的水流,匯聚成了一條人生的大河。河流涌動的方向,就是紅塵的盡頭,人生的終點。

03
第二次告別:告別自己的青春歲月,走向衰老。
《克斯維爾的明天》中有這么一句話:其實真正的送別沒有長亭古道,沒有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在一個和平時一樣的清晨有人留在昨天了。
這個世界,分為三個時間點,過往、當(dāng)下以及未來。過往之事兒,就是我們已然經(jīng)歷過的人生。當(dāng)下之事兒,就是我們正在經(jīng)歷的人生。
不論是過往,還是當(dāng)下的經(jīng)歷,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刻,成為“過往”。我們的青春和經(jīng)歷,也都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停留在最讓人懷念的昨天。
頭腦精明的老商人希望回到昨天,因為他們知道青春是最寶貴的。垂垂老矣的人們希望回到昨天,因為他們知道最美好的那一刻,定格在了昨天。
怎奈,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不管是什么人,美人也好,名人也罷,在歲月面前,都是平等的,無外乎是逐漸老去,白發(fā)蒼蒼,被人替代而已。

04
第三次告別:告別跟自己有關(guān)系的親人、朋友。
張愛玲說過:人生就像一場舞會,教會你最初舞步的人卻未必能陪你走到散場。
記得在小的時候,我們會跟身邊的兄弟姐妹、知己摯友約定,未來依舊要長長久久在一起。多年過去了,又有誰還記得這些約定呢?
有的人早早就離開了,有的人加入到了新的圈子當(dāng)中,有的人搬到了天涯海角,有的人在我們的生命世界中消失不見了......
再好的朋友,都會遠離我們。再親近的家人,也不可能陪我們走到最后。這是一個流行告別的世界,我們都是告別的當(dāng)事人。
為什么我們非要跟親人、朋友告別?因為人之壽命是有限的,人之緣分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里面,我們只能做有限的事兒,過有限的一生。

05
第四次告別:跟內(nèi)心的自己握手言和,告別皮囊。
從哲學(xué)的角度來說,人有兩個自己,一個是皮囊的自己,一個是內(nèi)心的自己。也可以這么理解,一個是看得見的軀體,一個是看不見的靈魂。
我們的身體,會逐漸衰老,病痛多發(fā),慢慢地油盡燈枯,沒有人可以千秋萬代,也沒有人可以長命千歲,人之壽元,最多不過三萬來天。
而我們的靈魂不一樣,不會因為軀體的衰退而消失,也不會因為歲月的更替而湮滅。看得見的,都是不長久的。而看不見的,才是永恒的。
對于看不見的內(nèi)心靈魂,我們不妨做到這一點,跟自己和歲月,握手言和。不再強求什么,不再貪念什么,不再抱怨什么,不再憎恨什么,而是完全接納當(dāng)下的一切。
正如古希臘哲學(xué)家所言,人類終其一生,就是在認清楚自己。生命就是一本小說,我們都是小說的親歷者,當(dāng)我們走過漫漫人生路,才發(fā)現(xiàn),命運的軌跡,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