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跳躍版權投資:華晨宇最后的吶喊像是這股能量終于沖破了冰封
音頻跳躍版權投資:華晨宇最后的吶喊像是這股能量終于沖破了冰封
這首歌被帶上舞臺后又一次大放異彩。
世界風搖滾、藏腔吟唱、讓原曲煥然一新。
扎西平措出身藏族。
而《春》同樣帶有少數(shù)民族的韻律,于是他給《春》又增添了一個藏式版本,中間還加入了一段藏語。
唱的更像是藏地雪山上的一株新芽,代表著神秘的堅韌力量、還有一份神圣的信仰。
不過這首歌原本極度冷門的歌,并不是因為《新歌聲》才被發(fā)掘。
2014年《Hi歌》節(jié)目開播,
一直專注幕后的肖烔,被邀請到節(jié)目中與歌手共同歌曲。
他和華晨宇合作了《春》,這首好歌才因此被更多人注意、喜歡。
值得一提的是,姚貝娜的《魚》也誕生于這檔節(jié)目。
雖然華晨宇有一個地方的咬字處理我并不認同:把「如一個舞臺」的「臺」,發(fā)音成「cai」。
這種發(fā)音放在 R&B里可能恰如其分,但放在這樣一首歌里顯然太過油膩.
但這個版本依然有十分出彩的地方。
那就是最后橋段,華晨宇加的幾段連續(xù)的高音吶喊。
它把歌曲前半部分,所有晦暗、寒冷的部分全數(shù)融化、升華。
就像是這顆新生的嫩芽,表面上只是簡單地冒出頭來。
實則在生命迸發(fā)的過程中,在冬與春的博弈中,需要一股巨大且深層的能量,不斷堆積、最終傾瀉。
華晨宇最后的吶喊,就是像是這股能量終于沖破了冰封,向著春天、光明,和希望。
推薦《春》給你,相信 3個版本一定會有你所愛。
當然,在這個冬春交際之際,以及抗疫之戰(zhàn)進入到后期之際。
我們最需要的,或許也是這股來自《春》的希望。
春天不遠了,是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