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明末四案10】史料匯集

2023-06-18 15:51 作者:胡風(fēng)南渡  | 我要投稿

《罪惟錄(查繼佐)》志卷之三十二上,萬歷逸紀:

《竑議》始自萬歷戊戌,侍郎呂坤以《帝鑒圖説》例編摹《閨鑒圖説》刋行。尋,皇貴妃鄭氏有序弁其首,改“鑒”字為“范”字,鄭畹承恩茟也,標(biāo)曰“大明皇貴妃重刻《閨范》序”,內(nèi)有“脫簪勸講”,繼述仁孝之《女誡》、章圣之《女訓(xùn)》云云。

于是科臣戴士衡撰《憂危竑議》跋《閨范》之后,具疏明參呂坤假託此書、包藏禍心……

?

《國榷(談遷)》,萬歷二十六年五月十七:

先是庚寅。山西按察使呂坤輯《閨范圖說》。翰林修撰焦竑適奉使序之。外戚錦衣衛(wèi)帶俸都指揮使鄭國泰增刊。后妃首漢明德皇后終鄭貴妃。

《罪惟錄(查繼佐)》志卷之三十二上,萬歷逸紀:

《竑議》始自萬歷戊戌,侍郎呂坤以《帝鑒圖説》例編摹《閨鑒圖説》刋行。尋,皇貴妃鄭氏有序弁其首,改“鑒”字為“范”字,鄭畹承恩茟也,標(biāo)曰“大明皇貴妃重刻《閨范》序”,內(nèi)有“脫簪勸講”,繼述仁孝之《女誡》、章圣之《女訓(xùn)》云云。

于是科臣戴士衡撰《憂危竑議》跋《閨范》之后,具疏明參呂坤假託此書、包藏禍心……

《酌中志(劉若愚)》卷一,憂危竑義前紀第一 :

大明皇貴妃鄭重刊《閨范》序:嘗聞閨門者萬化之原,自古圣帝明王咸慎重之。子賦性不敏,幼承母師之訓(xùn),時誦詩書之言。及其十有五年,躬逢圣母廣嗣之恩,遂備九嬪之選,恪執(zhí)巾櫛,荷蒙帝眷,誕育三王暨諸公主,漸叨皇號,愧無圖報微功。

前因儲位久懸,脫簪待罪,幸賴乾綱獨斷,出閣講學(xué),天人共悅,疑議盡解……

《萬歷野獲編(沈德符)》,三王并封 :

國本之爭,自己酉至癸巳幾十年。朝端競沸如蜩螗,終不得請,甚至廷杖、空署罷逐而不能止……并封旨下時,人多不諒太倉(王錫爵)。至其冬,再三力請,其密揭至二十余上,始命元子出閣講學(xué)。雖未正儲皇之位,而人心遂大定矣。

?

《罪惟錄(查繼佐)》志卷之三十二上,萬歷逸紀:

《竑議》始自萬歷戊戌,侍郎呂坤以《帝鑒圖説》例編摹《閨鑒圖説》刋行。尋,皇貴妃鄭氏有序弁其首,改“鑒”字為“范”字,鄭畹承恩茟也,標(biāo)曰“大明皇貴妃重刻《閨范》序”,內(nèi)有“脫簪勸講”,繼述仁孝之《女誡》、章圣之《女訓(xùn)》云云。

于是科臣戴士衡撰《憂危竑議》跋《閨范》之后,具疏明參呂坤假託此書、包藏禍心……

《酌中志(劉若愚)》卷一,憂危竑義前紀第一 :

大明皇貴妃鄭重刊《閨范》序:……益自勤勵侍御,少暇則敬捧我慈圣皇太后《女鑒》莊誦效法,夙夜兢兢,且時聆我皇上諄諄誨以《帝鑒圖說》與凡勸戒諸書,庶幾勉修厥德,以肅宮闈。尤思正已宜正人,治家宜治國,欲推廣是心,公諸天下,求其明白簡易足為民法者。近得呂氏坤《閨范》一書,是書也前列《四書五經(jīng)》,旁及諸子百家,上溯唐虞三代,下迄漢宋我朝,賢后哲妃貞婦烈女,不一而足。嘉言善行,照耀簡編,清風(fēng)高節(jié),爭光日月。真所謂扶持綱常,砥礪名節(jié),羽翼王化者是也。然且一人繪一圖,一圖序一事,一事附一贊,事核言直,理明辭約,真閨壺之箴鑒也。然雖不敢上擬仁孝之女誡,章圣之女訓(xùn),藉令繼是編而并傳,亦庶乎繼述之一事也。獨惜傳播未廣,激勸有遺,愿出宮資命官,重梓頒布,中外永作法程。嗟嗟!予昔觀《河南饑民圖》則捐金賑濟,今觀《閨范圖》則用廣教言,無非欲民不失其教與養(yǎng)耳!斯世斯民有能觀感興起,毅然以往哲自勵,則是圖之刻不為徒矣。因敘厥指以冠篇端。?

?

《國榷(談遷)》,萬歷二十六年五月十七:

二十六年,御史樊玉衡疏請冊立,語侵翊坤宮(鄭妃)甚厲,上未之發(fā)。而侍郎呂坤嘗作《閨鑒圖説》一書,傳入宮中,翊坤序而梓焉。

其書不首太姒而首漢明德,且言明德由貴人進為皇后。人頗疑之。

?

《國榷(談遷)》,萬歷二十六年五月十七:

先是庚寅。山西按察使呂坤輯《閨范圖說》。翰林修撰焦竑適奉使,序之。外戚錦衣衛(wèi)帶俸都指揮使鄭國泰增刊。后妃首漢明德皇后,終鄭貴妃。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萬歷二十五年四月十七:

吏科給事中戴士衡參論葉夢熊、呂坤、孫礦等。

給事中劉道亨言:“士衡為輔臣張位所嗾。蓋位疑舊歲孫丕揚論位疏出自坤手,授意報復(fù)也?!?/span>

于是張位疏辯:坤回籍之旨出自內(nèi)批,非臣所能參預(yù)。乞留呂坤并罷臣以謝天下。

得旨:言官懷疑妄言,不必與辯。呂坤之去,乃朕心獨斷,卿即出輔政,不允辭。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萬歷二十五年四月廿二:

吏科給事中戴士衡因劉道亨疏留呂坤,復(fù)上疏詆坤庇護石星、撥置孫礦。而道亨與星同鄉(xiāng),力護封事,以此恨臣。

得旨:呂坤已去,不必又說。今后大臣被論、科道建言俱聽朝廷公斷,不得偏護爭辯。

?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萬歷二十六年三月十二:

原任刑部右侍郎、今養(yǎng)病呂坤,奏辯科臣戴士衡論坤假托閨范圖說包藏禍心事。

大略謂臣于萬歷十八年為按察使,時刻閨范四冊,后來翻刻漸多,流布漸廣,不意戚里鄭承恩復(fù)刻閨范圖說一部戴士衡謂承恩之刻閨范也,爵臣以進意在逢迎,疑臣亦太深矣。

昔漢劉向作列女傳以獻成帝嘆賞。臣之閨范前述經(jīng)傳后列貞淑,體依劉向意本關(guān)睢。臣若有所希翼,自可明白進呈,何所回護而犯此危險之跡乎?皇上試召貴戚左右近侍問之,承恩曾否與臣識面?是書也,爵臣入,不爵臣入皇上必知之。

仍乞敕下九卿科道簡查有無包藏禍心?并查圖說新增節(jié)婦十二人,臣曾否與聞?果否作贊,但有一字干涉,臣愿甘顯戮以為刺無恥者之戒。

?

報曰這事情不必瀆辯。

?

?

先撥志始(文秉),卷上一

先是刑部侍郎呂坤按察山西時,著有《閨范》一書,神廟以賜鄭貴妃,貴妃捐貲重刻。時光廟年十七矣,冊立久稽,外廷請建儲者無不斥逐。人皆疑呂潛通宮禁,擁戴福藩,致有書內(nèi)云云。

前此給事中戴士衡疏參呂坤,謂“假托《閨范圖說》,包藏禍心?!?/span>

?

先撥志始(文秉)卷上一

先是刑部侍郎呂坤按察山西時,著有《閨范》一書,神廟以賜鄭貴妃,貴妃捐貲重刻。時光廟年十七矣,冊立久稽,外廷請建儲者無不斥逐。人皆疑呂潛通宮禁,擁戴福藩,致有書內(nèi)云云。

前此給事中戴士衡疏參呂坤,謂“假托《閨范圖說》,包藏禍心?!?/span>

全椒知縣樊玉衡疏中直指神廟為不慈,光廟為不孝,貴妃為不智。俱膺嚴譴。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萬歷二十六年廿七

直隸滁州全椒縣知縣樊玉衡上根本大計封事,內(nèi)言皇長子不冊立、不冠婚,遺天下大慮。自輔弼公卿大臣,以及科道百執(zhí)事合詞而請,人人恨不能剜心以告,而皇上猶然未之許者何耶?今天下萬口一詞皆曰皇上雖無廢長立幼之意,而牽于皇貴妃體貌難處之故濡遲隱忍,甘以宗社為戲,致令天地祖宗所付托之元子不得及時被章服、有室家也

夫天下慮,無不以典禮久稽歸過皇貴妃者而皇上又故遲之以成其過,不知皇貴妃異日何以自托?而皇上又何以托皇貴妃于天下即帷簾之愛不能割,然亦非所以為愛也。且男女之欲,雖上智不免,而血氣之戒,在茂齡尤難,萬一情欲之感,或介乎容儀,萋菲之嫌,或成于貝錦,而皇上日月有所不照覆育有所不周,又不知何辭以謝天下、對九廟在天之靈耶?且因是而不行取科道,若以冊立冠婚之典,恐言官激聒而故逆折其氣也者不知此何等大事,皇上能拒公卿臺諫之言,其能箝天下臣民之口乎倘再遲回不斷,恐人情愈益,洶洶即即,如蘇安恒之上書、安金藏之剖心、男子郇模之持筐獻子亦必有之何但廷臣跪門伏闕而已哉?

愿我皇上亟聽廷臣言早定皇長子元良之位,而次第舉行冠婚大禮,使天下以國本之安歸功,皇貴妃得并受其福,而中外臣民不至咨咨如有不可測之憂。至于科道諸臣,仍乞照常行取,然后隨其言之是非得失而去留之,自無激聒之患,而可收忠藎之益矣。

?

疏留中。

?

疏鈔卷六國是類,銓臣秉公計吏、大臣挾私中傷、乞賜分別去留以快輿論疏

賈巖,戶部主事,二十一年四月。臣于本年二月二十八日接得,見刑科右給事中劉道隆一本《為黜幽大典議留未當(dāng)懇乞圣明勑諭當(dāng)事諸臣去成心從公論亟斥匪人以仕路事》……

與其所以得罪閣臣者,據(jù)實我皇上陳之往時京察,考功司先具揭送閣請教,聽其去留,謂之閣揭然后具疏上請。元輔錫爵星馳詣闕,主張考察,不意南星抗直徑疏以聞。元輔愛憎毫無所施已用切齒。

及睹南星考察疏如原任大理寺丞,乃錫爵同郡至親也,而以貪去原任御史蔡系周、赫瀛,原任給事胡汝寧、苗朝陽,乃錫爵爪牙鷹犬也,而以不謹不及去。檢討王肯堂、郞中殷都乃錫爵通家心腹也,而以浮躁去

?

原任上林署丞趙志淑,非趙志皋之親弟乎給事胡汝寧、御史樊玉衡,又非張位之莫逆故知乎?而皆以考察去

于是三相同心共憤,嫉南星如讐……

?

?

《明史?呂坤傳》

坤遂稱疾乞休,中旨許之。于是給事中戴士衡劾坤機深志險,謂石星大誤東事,孫鑛濫殺不辜,坤顧不言,曲為附會,無大臣節(jié)。

給事中劉道亨言:往年孫丕揚劾張位,位疑疏出坤手,故使士衡劾坤。

位奏辨。帝以坤既罷,悉置不問。

?

《萬歷二十五年的石星、沈惟敬案——以蕭大亨《刑部奏議》為中心(鄭潔西、楊向艷)

明朝朝廷內(nèi)部的政治斗爭主要表現(xiàn)為主戰(zhàn)派和主和派之間的矛盾。講和派的后臺為內(nèi)閣首輔趙志皋,故而廷臣在彈劾石星主封誤國的時候,多有辭連趙志皋者。萬歷二十五年二月以后,萬歷皇帝全力支持以內(nèi)閣次輔張位為首的主戰(zhàn)派,但在表面上并未著意處分趙志皋,這應(yīng)該是忌諱于趙志皋的首輔身份。另一方面,講和派內(nèi)部也有矛盾。冊封正使楊方亨回國以后,為求推卸責(zé)任以自保,極力辯稱石星為其背后主使,并向朝廷提交了石星的十三封密書,將之推入了欺君之罪的深淵。

?

?

《明史》,王保傳:

薊三協(xié)南營兵,戚繼光所募也,調(diào)攻朝鮮,撤還,道石門,鼓噪,挾增月餉。保誘令赴演武場,擊之,殺數(shù)百人,以反聞。

給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時言南兵未嘗反,保縱意擊殺,請遣官按問。

巡關(guān)御史馬文卿庇保,言南兵大逆有十,尚書石星附會之,遂以定變功進保秩為真,蔭子。督撫孫鑛、李頤等亦進官受賜,時論尤之。

?

《朝鮮宣祖實錄》,萬歷二十三年十一月三十:

天朝別無奇別,而壽言:‘建昌營調(diào)南兵三千留養(yǎng),以備倭之緩急,而十月間,以離家日久,錢糧不加,含忿謀作亂,事覺,殺三千三百馀口,而其馀或遁或恕,今已平定’云?!?/span>

《兩朝平攘錄(諸葛元聲)》,卷四:

奈何封事一起,已將東征士馬盡撤回籍,劉鋌兵已還四川,其天津、登萊戌守南兵俱各議罪。平壤南兵撤回時,以王賞不給(如松攻平壤時,約先登者給銀萬兩,南兵果先登)鼓噪于石門寨??偙醣Ec南兵有小忿,遂以激變聳惑軍門,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人心迄憤惋,故招募鮮有應(yīng)者。

《孫月峰先生全集(孫鑛)》卷二,奉沈閣下書:

若論各兵之罪,其死有余辜,其中敢公然悖逆者恐不下千人,即逼勒臺兵及打死百總,公然懸之旗桿,擅立頭領(lǐng),公然傳號令。即大兵已至,有來投順,仍即捉回殺之,公然持兵器前出拒敵,其他逆狀種種尚有未盡言者。且今所擒殺止一百五六十人,即首惡之宥者尚多,而尚謂之濫殺乎?武夫辭多不能分明,即如塘報中所云流言煽惑者原止龔朋一人,并前為從共二十五名,其“等”字是總上耳。

?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萬歷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五:

先是,南兵鼓噪,總兵王保欲張大其事,冀以邀賞,且南北兵素不相能,乘其釁殺戮不免過當(dāng),亦有濫及居民者。

給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時交章論之,言:南兵以要賞結(jié)聚,本無逆謀,及總兵王保令各納軍器赴教場聽處分,南兵已唯唯聽命。及甫入教場,而王保揮兵亂斫死者無數(shù),亂斫之后,令分隊過堂,按籍點名,隨點隨斬,雖長平、新安之殺降坑卒未為過之。且傳言殺南兵之夜,官軍乘勢劫掠,搶擄恣淫,被害諸商確有的證,濫殺之慘何可勝言。因請亟選風(fēng)力科道一人往薊鎮(zhèn)從公詳勘。

兵科都給事吳文梓等亦乞敕兵部轉(zhuǎn)行按關(guān)二臣嚴行查勘。

巡關(guān)御史馬文卿遂力言南兵之大逆有十,而諸早見密謀、轉(zhuǎn)危為安者有三。

兵部據(jù)以覆請,言各兵逆狀已著,當(dāng)陣擒斬有數(shù),乞賜獨斷,免行勘覆。首惡到京,即速行梟示,以正典刑。

?

上如部議。

?

朝鮮宣祖實錄,萬歷二十六年六月十八

經(jīng)理都監(jiān)曰:“今朝黃應(yīng)陽見臣,說稱:‘楊都爺以東事益難做,已決定歸計,今夕上辭本,此本不蒙準(zhǔn)許,則欲再上辭本。被有人言悻悻見于辭色,非大人之所宜為,故都爺對人,則坦然若不介懷者,而其自計則已決矣。

天朝議論有兩端,一邊以:“中國救援外藩,疲弊根本,非得計也。倭奴必不能犯中國,朝鮮自己謀張大倭勢以報,而中國日增兵增餉,致令內(nèi)地搔動,石尙書處置是?!?/span>此則趙閣老及救護石尙書之人所持論也。

一邊以:“倭奴計不在小。朝鮮要緊屬藩,必須一懲創(chuàng),經(jīng)營防守然后后患少矣。”此則張閣老所主張,而諸人皆避事

?

?

《小心齋札記顧憲成,

予問曰:“國事近何如?”

仁卿(唐伯元)曰:“他皆無足慮,所慮者一人耳?!庇鑶枮檎l。

仁卿曰:“沈繼山(沈思孝)司馬也,必亂天下?!?/span>

予笑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愿勿草草。兄姑待之,司馬旦夕歸矣?!?/span>

仁卿曰:“司馬外結(jié)政府,內(nèi)結(jié)權(quán)璫,方當(dāng)用事,何云歸也?”

予曰:“所結(jié)政府為誰?”

仁卿曰:“張新建?!?/span>

予曰:“司馬與新建同年也,又同與江陵奪情事,后先被罪去,其情誼自別于泛然之交。第司馬骯髒自喜,必不為新建用。新建今猶次輔耳,一旦得政,此兩人終非好相識?!薄是鋺岩啥鴦e。

越數(shù)日,司馬果得旨歸。

?

?

明史,唐伯元傳:

唐伯元,字仁卿,澄海人。萬歷二年進士。歷知萬年、泰和二縣,并有惠政,民生祠之。遷南京戶部主事,進郎中……用為吏部員外郎。歷考功、文選郎中,佐尚書孫丕揚澄清吏治,苞苴不及其門。秩滿,推太常少卿,未得命。

時吏部推補諸疏皆留中,伯元言:“賢愚同滯,朝野咨嗟,由臣擬議不當(dāng)所致,乞賜罷斥?!钡鄄粦?,特允其去,而諸疏仍留不下。

居二年,甄別吏部諸郎,帝識伯元名,命改南京他部,而伯元已前卒。伯元清苦淡薄,人所不堪,甘之自如,為嶺海士大夫儀表。

?

?

?

?

?

《國榷(談遷)》萬歷二十六年五月十七:

有詭稱燕山朱東吉者跋焉,名曰《憂危竑議》。大抵指呂為擁戴而詞牽張養(yǎng)蒙、劉導(dǎo)、鄭承恩等。承恩疏言:“皇上以不冊立,故詒臣滅族之禍。是書蓋禮科戴士衡所造云士衡亦曾請冊立者也。”

上怒,革士衡職,充煙瘴軍。

?

?

《萬歷野獲編(沈德符)》戊戌謗書:

呂新吾司寇,初刻閨范一書,行京師未久,而皇貴妃重刻之,且為之序。光豔照一時,朝士爭購置案頭亦漸有潝訿,而無敢昌言者。吏科給事中戴士衡首發(fā)大難,參呂包藏禍心,有敬宗、林甫之謀而前任御史、今全椒知縣樊玉衡者繼之舉朝駭愕。蓋以首篇明德馬后進封一事不免稍礙眼耳。

其時有為圖說跋者又專攻呂司寇。其語深文,且雜引在事知名大臣數(shù)人以實之。于是諸與張新建(張位)相左者遂指及之。前二年,呂與秀水繼山爭為少宰俱不得獨見逐。與新建素厚,呂遂疑新建為報復(fù)矣。

呂先有疏,其硃語為直陳天下安危。而疏尾云敬上憂危之疏。以故跋語之前,又標(biāo)名云憂危竑議以譏切之。其云燕山朱東吉,詭名也,竟不知何人所造。又書本名閨范,易名閨鑒,亦不知出自何人。今閨范改本,人間尙行,而貴妃所刻原本及鄭畹辨冤錄,世已不多見矣。恐國史他日未必全載本末,今錄其全文于后。至若呂刻書之有成心與否,張相于士衡疏果預(yù)聞與否則冥冥中有鬼神詧之。兩家聚訟正如婦女勃谿,俱不足憑也。

?

閨鑒圖說·跋(朱東吉)

《酌中志(劉若愚)》,《閨鑒圖說·跋(朱東吉)》標(biāo)名“憂危竑議”:

東吉得《閨鑒圖說》,讀之嘆曰:呂先生為此書也雖無易儲之謀,不幸有其跡矣。一念之差,情固可原。

或曰:呂素講正學(xué)稱曲謹胡忍輒與逆謀?

(朱東吉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昔呂欲得銓部以行道,誠恐繡水捷足勢迫無奈,遂諾鯫生之計,邀內(nèi)禁之援,出門有功詩書發(fā)冢,未嘗不出于正也。

或曰:呂意廣風(fēng)化,胡不將此書明進朝廷頒行內(nèi)外,乃奴顏戚畹豈不失體?

(朱東吉曰:孔子圣人也。佛肸應(yīng)召,南子請見,志在行道,豈得為屈?

或曰:呂序中直擬繼述先朝母后,置太后中宮何地?且稱脫簪勸講,毋乃巧為媚乎?

(朱東吉曰:公言誤矣。曾見從古以來有宮闈與見任大臣刻書者乎?破格之恩良厚矣。恩厚則報斯隆,身為大臣,胡忍自處以薄?

或曰:序中又引先朝《女誡》、《女訓(xùn)》,彼乃母后臨子儒臣纂編,茲相比擬得毋不倫?

(朱東吉曰:尊稱不極,恐取信不篤,但求內(nèi)教宏宣,又何計較及此?

或曰:古今賢貴妃多矣,胡圖說獨取漢明德一后?明德賢行多矣,胡圖說首載由貴人進位中宮?

(朱東吉曰:呂先生自辨精矣明德無子故以取之。若進中宮偶然相類,彼誠何心哉?且彼時大內(nèi)被災(zāi),中宮減膳以妃進后,事機將成呂乘此時進,亦值其會耳!

或曰:五十寶鏹、四匹彩幣,十目所視,胡為而來?

(朱東吉曰:此賢妃敬賢之禮,卻之不恭,是當(dāng)諒其心矣。

或曰:人謂呂因敗露難容,乃上憂危一疏,號泣朝門,無乃欲蓋彌彰。

(朱東吉曰:憂危一疏人稱忠肝義膽況此一副急淚,何可遽得?安得而少諸?

或曰:國本安危,寧諭太子。竊見憂危疏中列天下事備矣,胡獨缺此?

(朱東吉曰:公何見之晚耶?夫人意有所專則語有所忌。倘明奏冊立,將屬之誰?若歸此則前功盡棄,歸彼則后患自招,何若不言之愈也?

或曰:固矣。聞呂所進金龍命書稱在長之命不過清淡藩王,稱在三之命異日太平天子。今內(nèi)廷咸睹縮舌,是亦不可以已乎?

(朱東吉曰:管仲、魏徵天下才也子糾、建成均號國裔,人各有見,子何責(zé)備太苛?

或曰:呂之為此,本謀銓部行道,今銓部不可得,司寇不能安,不終付浩嘆乎?

(朱東吉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夫有非常之人,斯有非常之事。古今成則王敗則盜者何限?豈宜以成敗論英雄哉?流芳遺臭,非凡庸卑鄙者能為。況事尚未定,策國元勛終有召起之日矣。

或曰:呂之為此,人皆薄之,子獨與之何也?

(朱東吉曰:子真井蛙見矣。當(dāng)世名人若張公養(yǎng)蒙,劉公道亨,魏公允貞、鄭公承恩,鄧公光祚、洪公其道、程公紹、白公所知、薛公亨皆稱呂所見極高,所舉極當(dāng),咸舉《春秋大義》“子以母貴”之說,共建社稷奇勛。夫唐閹執(zhí)命天子門生,宋奸弄權(quán)神器宵易今盟約既定,羽翼已成子韋布之士,豈知國家大計宜從此三緘,無自取禍可也

余故曰:呂先生為此書,特其一念之差情固可原也。

或人不能難唯唯而退,因援筆記之。

燕山朱東吉頓首跋。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萬歷二十六年五月十七:

又諭內(nèi)閣曰:朕見卿等再揭奏請具見恭敬詳慎之意。閨范一書,乃朕賜與宮中朝夕閱覽,因其書理與女鑒相符,使以為勸言之規(guī)。前者卿等所奏,人主不可以治亂安危關(guān)心,即今人情傾險,捏造流言壞亂朝政,世道可虞。亟宜修舉政事收拾人心,誠為腹心股肱、為國謀猷、忠愛殊可嘉尚。且樊玉衡假以建言要名沽譽,原本亦不必發(fā)票。及戴士衡結(jié)黨造言干撓大典,妄指宮禁惑世誣人,上干天和,中傷善類,若不重處,何以儆戒將來。

?

?

《萬歷起居注》,萬歷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二:

二十二日丙子,大學(xué)士趙志皋題:“年衰病久痊可無期瀆請再三未蒙俞允苦情萬狀哀懇天恩特賜放歸以延殘喘事。臣再疏乞歸,復(fù)奉圣旨:‘朕眷念老成,共圖政理。卿偶足疾,何得遽稱衰病求去?宜遵屢旨,專心靜攝,以俟痊日輔理。所辭不允。吏部知道。欽此?!挤砼跽b,涕泗交頤。念惟何修,荷此寵渥?臣即粉骨碎身,亦難圖報,何敢自惜一死,堅欲求去,以辜眷懷?臣即有胸?zé)o心,斷不至是。臣惟人之一身,少而必老,老而必衰,衰而必病,既老且病,死亡有期。今臣年已七十有五矣,自上年患病以來,迄今已及一年有馀。服藥無一虛日,所陳心病、目病、足病,不惟無所少減,近來且至日增。終日兀坐一室,尤如藁木枯株,一有行走便至傾跌。十日前,旦起走出臥房,無人扶掖,遂至傾跌在地,胸足受傷,踰時幾不能起。急忙請醫(yī)投治,始得蘇醒,至今呻吟狀簀未愈。此由臣衰病日深、昏迷日甚之所致也。臣思至此,能不悚懼?臣自去歲迄今,乞歸之疏凡十五上,情辭俱竭,未蒙俞允。年益高而病益深,疏屢上而聽益遠,日將何以計哉?惟有仰天呼號,以冀皇仁垂憫,特旨放歸,俾衰老之臣得以死于牖下,而不終遺棄于他鄉(xiāng),則天恩之覆被,不啻高厚已也。臣無任激切仰懇之至?!?/span>

奉旨:“朕心懸望卿出,匡賛軍國重務(wù),如何又欲求去?卿宜寬心靜攝,藥餌自輔,以俟痊可。不允所辭。吏部知道?!?/span>

?

《萬歷起居注》,萬歷二十六年六月初二:

二日乙卯,大學(xué)士趙志皋奏:“老臣衰病日久痊可無期冒昧苦懇天恩即賜放歸以遂生還以免瀆奏事。臣自昨年二月患病,十三上疏乞恩歸田,因不得請,復(fù)于八月勉強扶病而出。然身出而病實未痊,力猶不逮,此同事二臣與兩房供事等官所共睹者。臣以出閣辦事未久,故隱忍而不敢奏聞,不意今又聞家變,舊病益增,奄至三月。臣荷皇上眷留之恩,自舊年以至于今日,臣之所奏常懼其厭煩,皇上之眷留不勝其懇切,且玉音之播,真如琬琰之垂,天語之頒,奚啻絲綸之布?臣雖至愚,豈不知勉力以圖報國恩,亟趨以勉承君命?但臣年已老,臣病實衰,足疾不能以驅(qū)馳,目昏不能以校閲,而所尤苦者朝語事而朝忘之,夕語事而夕忘之,一身之事且多遺失,而萬幾之繁豈能料理?雖有二臣同心協(xié)恭,擔(dān)當(dāng)國事,如臣之袖手旁觀,虛位素餐何?”

?

《萬歷起居注》,萬歷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九:

二十九日癸丑,大學(xué)士沈一貫題:“臣稟受素弱,年齒向衰,常日惟以感荷鴻恩,勉強供事。茲因次男夭喪傷感,頭目眩暈,步履難前,不能入閣辦事,輒敢冒昧仰乞圣恩,容臣暫假數(shù)日調(diào)理,稍獲痊可,即當(dāng)竭蹶以效犬馬報主之誠也。臣不勝懇望之至。”

奉旨:“朕覽卿奏次男夭喪,亦憫惻。但人生修短,天有定數(shù),勿得過傷,以慰眷懷。準(zhǔn)暫給假調(diào)攝,稍可即出佐理?!?/span>

?

《萬歷起居注》,萬歷二十六年六月初三:

三日丙辰,大學(xué)士張位題:“今日文書官史賓,捧出圣諭一道,諭內(nèi)閣:‘朕思閣臣祖宗設(shè)立,匡輔重任,擬票絲綸,實乃樞機政本之處。今首輔調(diào)理,三輔在告,次輔位進閣辦事,況值中外多事之時,如何不行題請?卿等便詳議來聞。特此故諭。欽此?!记f誦綸音,不勝感戴。

伏惟我皇上念樞機政本之地,二臣一時在告,值中外多事之時,獨臣微力難勝,命行題請舊規(guī),廣求輔弼共理,即帝舜宅揆亮采之典,成湯旁求俊彥之意,何以加焉?容臣即將圣諭傳示臣志皋,臣一貫,公同詳議,另行題請外,臣不敢擅便,謹具回奏以聞?!?/span>

?

明史,張位傳

位初官翰林,聲望甚重,朝士冀其大用。及入政府,招權(quán)示威,素望漸衰。給事中劉道亨劾位奸貪數(shù)十事。位憤,力辨,遂落道享三官。呂坤、張養(yǎng)蒙與孫丕揚交好,而沈思孝、徐作、劉應(yīng)秋、劉楚先、戴士衡、楊廷蘭則與位善,各有所左右。丕揚嘗劾位,指道亨為其黨。道亨恥之,劾位以自解。

已而贊畫主事丁應(yīng)泰劾楊鎬喪師,言位與鎬密書往來,朋黨欺罔,鎬拔擢由賄位得之。帝怒,下廷議。

位惶恐奏辨,帝猶慰留。給事中趙完璧、徐觀瀾復(fù)交章論。位窘,亟奏:“群言交攻,孤忠可憫。臣心無纖毫愧,惟上矜察?!?/span>

帝怒曰:“鎬由卿密揭屢薦,故奪哀授任。今乃朋欺隱慝,辱國損威,猶云無愧。”遂奪職閑住。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萬歷二十六年六月初四

后位與一貫以科臣趙完璧、徐觀瀾交章參論。

位奏:群臣交至,孤忠可憐,懇乞圣明矜察處分,以全國體。內(nèi)有臣心一毫無愧之語。

上曰:楊鎬乃卿密揭屢薦,奪情委用,專任破倭,今乃朋欺隱匿,致僨東事,辱國損威,莫此為甚,尚言一毫無愧,忠義何在?但念輔理多年,積有勤勞,姑準(zhǔn)冠帶閑住。

一貫疏:聞言負漸,席藁待罪,懇乞圣明俯亮心跡,亟賜乾斷。

上以其失不過私書,疏中尚認罪愧懼,溫旨留之。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萬歷二十六年六月十五:

直隸巡按趙之翰言:臣偶閱邸報,見鄭承恩奏進憂危竑議一書內(nèi)參戴士衡結(jié)交權(quán)奸,假造偽書,中傷善類,以貽祖宗隱憂。賴皇上日月之明,雷霆之威,將士衡發(fā)煙瘴永戍矣。

第謀不止于一人書不出于一手,主計者位,奉行者士衡,與謀者徐作、劉楚先、劉應(yīng)秋、楊廷蘭、萬建昆也。之?dāng)?shù)人者為位腹心爪牙,豈有此番舉動,不群聚金謀、合手成書者乎?今處一士衡而類士衡者獨寬之,處其為從而為首者反縱之,非所以為平也。

?

詔部院看議以聞。

?

《朝鮮宣祖實錄》,萬歷二十六年六月二十:

(經(jīng)理楊鎬)又指示邢軍門奏稿、麻提督塘報中寫稱世子與淸正相通,閣臣柳成龍明以投倭李元翼等,與淸正往來交通,今忽不見所在,事狀叵測等語曰:“我豈此語哉?麻鎭守旣胡說如此島山之役,又說我不得開半句話誠可笑也。此則不須言。

天下大事,不知終竟何如也。趙閣老,元來主封事之人,月被參告病在家今忽出而視事。丁應(yīng)泰,乃趙閣老之相厚人,今欲構(gòu)陷張閣老,又生出一番胡說。我之被誣,何足言也?

?

《萬歷起居注》,萬歷二十六年六月十二:

十二日乙丑,大學(xué)士趙志皋題:“今日蒙發(fā)下閣臣張位本,奉圣旨:‘且楊鎬乃卿密揭屢薦,奪情委用,專任破倭,今乃朋欺隱匿軍情,致僨東事,辱國損威,莫此爲(wèi)甚。尚言一毫無愧,其于忠義何在?但念輔理多年,積有勤勞,姑準(zhǔn)冠帶閑住。吏部知道。欽此?!?/span>

夫張位昧于知人,致辜圣眷,伏蒙恩慈浩蕩,特賜寬宥,此匪特位一門之感,即臣仰戴生成等于無極矣。但閣臣素受皇上恩隆異數(shù)曲加優(yōu)禮者,而位服官三十年,頗效犬馬之勞,儻荷圣德包荒,俯全閣體,仍準(zhǔn)令位以原官致仕,又念其家居江右,路阻數(shù)千,得準(zhǔn)賜馳驛,以免盛暑長途跋涉之苦,則天覆地載始終,感造就之洪恩矣。不勝惶悚懇祈待命之至?!?/span>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萬歷二十六年六月廿一:

該部院又言:伏睹張養(yǎng)蒙等辯疏,屢奉明旨,諭以事情洞悉不必深辯。且閣臣張位、科臣戴士衡、楊廷蘭俱已奉旨處分,今又欲波及諸臣,恐非皇上洞悉之初念也。乞?qū)掑兑源鎳w。

?

上曰:朕屢有旨洞悉偽書惑世誣人、搖危國本,乃原任大學(xué)士、今冠帶閑住張位倡言為首,已遣永戍。戴士衡、樊玉衡從和俱經(jīng)處分。其張位昨又被論受賄美珠致債東事。朕念侍講輔政,積有年勞,故存國體,姑準(zhǔn)回籍、冠帶閑住。

汝等既這等說,張位著革去冠帶為民當(dāng)差遇赦不宥。若朦朧推薦,科道即指名劾奏。原奏官一并重治。且徐作等雖系言官風(fēng)聞參究其中不無趨附,還分別處治奏來定奪。

?

《國史唯疑(黃景昉)》卷十萬歷:

憂危竑議,因有續(xù)憂危竑議,倘張位、戴士衡未去,禍難測矣。


【明末四案10】史料匯集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太仆寺旗| 张家界市| 丽江市| 苏尼特右旗| 周至县| 元氏县| 黑龙江省| 白沙| 高尔夫| 刚察县| 新营市| 通海县| 高州市| 临沭县| 来安县| 霍州市| 澄城县| 邻水| 赤峰市| 玛纳斯县| 金沙县| 仁寿县| 宜昌市| 灌南县| 祁连县| 扎鲁特旗| 聂荣县| 连城县| 西青区| 会理县| 贵溪市| 澎湖县| 衡南县| 宜丰县| 恭城| 嘉禾县| 长子县| 潜江市| 保亭| 高邮市| 锡林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