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法家暢春齋主楊秀和:從古至今愛茶之人都對泡茶之水非常重視,所謂“水為茶母”
楊秀和,號暢春齋主,當(dāng)代著名書法家、畫家、書畫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文化學(xué)者、攝影師、北京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特聘教授。暢春齋主楊秀和教授是中國書畫院院士、中國國藝人民書畫院院士、北京市楹聯(lián)學(xué)會書畫院理事、中國民俗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建黨一百周年選出的百位中國功勛書畫藝術(shù)家之一。
暢春齋主楊秀和教授還被授予“中國實力派書畫家”、“中國百強書畫家”、“當(dāng)代書畫藝術(shù)領(lǐng)軍人物”、“北京市海淀區(qū)文化名片”等榮譽稱號。暢春齋主楊秀和教授是國家一級書法家、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1955年出生于中國北京,2021年被錄入《中國名人辭典》。



茶葉,俗稱茶,一般包括茶樹的葉子和芽。別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茶葉成分有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堿、肌醇、葉酸、泛酸,有益健康。茶葉制成的茶飲料,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茶葉源于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后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fā)展為藥用,西漢后期才發(fā)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后的事。發(fā)現(xiàn)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飲茶始于中國。葉革質(zhì),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jù)品種和制作方式以及產(chǎn)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jù)季節(jié)采制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制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藥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飲料等。
【原文】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罷熱搗,葉爛而芽筍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之爛。如漆①科珠,壯士接之,不能駐②其指。及就,則似無穰③骨也。炙之,則其節(jié)若倪倪④如嬰兒之臂耳。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⑤,候寒末之。(末之上者,其屑如細(xì)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注釋】
①漆:漆樹科漆屬落葉喬木,高達(dá)二十米,是我國特有的重要經(jīng)濟(jì)樹種。
②駐:停留。
③穰:本義為成熟的莊稼,這里指茶梗。
④倪倪:幼弱。
⑤越:散發(fā),消逝。
【翻譯】
在開始制茶的時候,把那些柔嫩的茶葉,蒸后趁熱搗杵,葉搗爛了,茶梗還是完整的,即使用蠻力,用很重的杵桿也搗不爛它。這就如同圓滑的漆樹籽粒,雖然輕而小,壯士反而捏不住它。搗好后,達(dá)到一條梗子也沒有的程度再拿去烤,就變得如嬰兒的手臂一樣柔軟了??竞昧耍脽嵊眉埓b起來,使它的香氣不致散失,等冷卻后再碾成末。(好的茶末,形如細(xì)米;差的就像菱角)
【延伸閱讀】
到了宋代,餅茶的制作從品類到技術(shù)均有大的發(fā)展。《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宋代貢茶在興盛期,品類多達(dá)四十余種?!侗痹穭e錄》記載的團(tuán)茶制法,比陸羽所述方法更為精細(xì),品質(zhì)也提高不少。宋代團(tuán)茶的制法包括采、揀、蒸、榨、研、造、過黃七個步驟。
宋人采茶須在日出之前,以保證芽葉肥厚滋潤。不過,采茶工采集芽葉時,品質(zhì)高低并未細(xì)分,需要揀茶工人進(jìn)一步挑揀。小芽、中芽、紫芽、白合、烏帶都要細(xì)細(xì)分類,這一工序?qū)Σ杵犯叩陀绊懛浅4?。蒸茶程序則與唐代基本一致。蒸后的茶,要用特制大小榨床分步把茶葉中的水分、油膏榨出,然后把茶葉和油膏一起揉搓,如此反復(fù)至茶葉干透。接著研茶,研茶工具以柯木為杵,瓦盆盛裝,需腕力強勁之人一邊加水一邊研磨。研磨好的茶放入模中定型,模有四十余種。入模后茶餅平鋪竹席上,等最后的“過黃”工序。“過黃”即使茶餅干燥,與唐代焙干做法不同。具體是先用烈火烘焙,再用沸水焯,如此反復(fù)三次。最后用慢火焙,焙好后隨即放入密封室內(nèi),以扇快速扇動,團(tuán)茶制作至此完成。
【原文】
其火,用炭,次用勁薪。(謂桑、槐、桐、櫪①之類也。)其炭經(jīng)燔②炙,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膏木③為柏④、桂⑤、檜⑥也,敗器,謂杇⑦廢器也。)古人有勞薪之味⑧,信哉!
【注釋】
①櫪:櫪木,又稱苦櫪木,木犀科梣屬。生于山地、河谷等處,是石灰?guī)r裸坡上少見的高大樹木之一。
②燔:用火燒烤。
③膏木:帶有油煙的柴。
④柏:柏科柏木屬常綠喬木,樹高可達(dá)二十米,樹皮紅褐色,縱裂。
⑤桂:木犀科常綠灌木或喬木,高可達(dá)十米,花期是農(nóng)歷九月、十月,香氣極濃。
⑥檜:檜樹,又稱圓柏,柏科圓柏屬常綠喬木,高可達(dá)二十米,樹冠尖塔形或圓錐形,老樹呈廣卵形。
⑦杇:一種木制工具,用于削平粗糙泥墻的凸起土塊。
⑧勞薪之味:用舊車輪之類的物件燒烤,食物會有異味。典出《晉書·荀勖傳》。
【翻譯】
烤餅茶的火,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火力強的柴(如桑、槐、桐、櫪之類)。但是曾經(jīng)烤過肉,染上了腥膻油膩氣味的炭,或有油煙的柴(如柏、桂、檜樹)以及朽壞的木器(廢棄的瘸朽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說,“用朽壞的木制器具燒煮食物,會有陳舊木材的味道”,確實是這樣。
【延伸閱讀】
《詩經(jīng)》曰“以薪以蒸”,《韓非子》記載燧人氏“鉆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于禽獸”,正是薪炭類燃料用于炊事的證明。即便到了晚清時期,薪炭仍然是主導(dǎo)性的炊事燃料。
古人對薪炭的選擇非常講究,《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薪柴使用進(jìn)行了詳盡與嚴(yán)格的規(guī)定。他認(rèn)為,使用不同的薪柴煎煮東西對患者的病體有不同影響:“八木者,松火難瘥,柏火傷神多汗,桑火傷肌肉,柘火傷氣脈,棗火傷內(nèi)吐血,橘火傷營衛(wèi)經(jīng)絡(luò),榆火傷骨失志,竹火傷筋損目也?!彼ㄗh根據(jù)薪柴的不同效能來煮藥:“火用陳蘆、枯竹,取其不強,不損藥力也。桑柴火取其能助藥力,桴炭取其力慢,櫟炭取其力緊。溫養(yǎng)用糠及馬屎、牛屎者,取其緩而能使藥力勻遍也?!?/p>
清代烹飪文獻(xiàn)《調(diào)鼎集》中認(rèn)為,不同食材對熱量的需求不同,因此要對應(yīng)選擇薪柴,并分別列述了九種燃料的功用——
桑柴火:煮物食之,主益人。又,煮老鴨及肉等,能令極爛。能解一切毒,穢柴不宜作食。
稻穗火:烹煮飯食。安人神魂。
麥穗火:煮飯食,主消渴、潤喉、利小便。
松柴火:煮飯,壯筋骨。煮茶不宜。
櫟柴火:煮豬肉食之,不動風(fēng),煮雞、鴨、鵝、魚腥等物,爛。
茅柴火:炊煮飲食,主明目、解毒。
蘆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補藥。
炭火:宜烹茶,味美而不濁。
糠火:礱糠火煮飲食,支地灶,可架二鍋,南方人多用之。其費較柴火省半。
【名家雜論】
在古代,普通老百姓多用薪柴、秸稈和干燥的草本植物稈葉取暖,而上流社會則使用更為清潔、高效的炭類。在晉代,貴族集會時溫酒用一種“獸炭”,“乃搗木炭為屑,以物和之,作獸形”。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宮廷之中取暖多用這種炭塊在暖閣的熏籠上焚燒。在農(nóng)作物的栽培上,古人也常用方便廉價的薪炭燃料來提高室溫,以為桑苗“保暖”催芽。宋代論述南方農(nóng)事活動的《陳旉農(nóng)書》記載,農(nóng)人經(jīng)常以糠皮為燃料,在密封性很好的室內(nèi)“以糠火溫之”,使屋內(nèi)溫度“如春三月”,培育的秧苗可以快速萌芽成長。
古時候人們也常利用薪炭照明,東漢文人侯瑾“燃柴薪以讀書”,唐末名臣柳璨“晝則采樵,夜則燃木葉以照書”就說明了這一點。在元代文獻(xiàn)資料《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還記載著當(dāng)時的人們用“皂角花、黃花地丁、松花、槐花”作為原料,做出一種耐用的照明工具“萬里燭”。
【原文】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荈賦》所謂:“水則岷方之注①,挹②彼清流。”)其山水,揀乳泉③、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瀨④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于山谷者,澄⑤浸⑥不泄,自火天至霜郊⑦以前,或潛龍⑧蓄毒于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yuǎn)者;井水,取汲多者。
【注釋】
①岷方之注:岷江中的清水。
②挹:舀取。
③乳泉:流動緩慢的水。
④瀑涌湍瀨:像瀑布一樣奔涌湍急的水。
⑤澄:澄清。
⑥浸:泡,使?jié)B透。
⑦火天至霜郊:火天,酷暑時節(jié)?!对娊?jīng)·七月》:“七月流火?!彼迹锬┒跛荡蟮亍6墓?jié)氣中,“霜降”在農(nóng)歷九月下旬。
⑧潛龍:隱藏的蟲子。
【翻譯】
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江河水次之,井水最差。(《荈賦》中說:取水就取岷江中的清水。)所以,山水最好選取乳泉、石池漫流的水;奔涌湍急的水不要飲用,常喝這種水會使人頸部生病。幾處溪流匯合,停蓄于山谷的水,雖澄清,但不流動。從炎夏到霜降前,可能會有蟲子潛伏其中,使水質(zhì)污染,產(chǎn)生毒素。要喝這種水應(yīng)先挖開缺口,把污穢的水放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入,然后飲用。江河的水,應(yīng)到離人遠(yuǎn)的地方去取,井水要從經(jīng)常汲水的井中汲取。
【延伸閱讀】
從古至今,愛茶之人都對泡茶之水非常重視,所謂“水為茶之母”。水不僅能夠把茶的清香溶入其中,還能夠體現(xiàn)茶道精神。烹茶鑒水,成為中國茶道的一個特點。古人對水品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各異,若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幾種:
首先,水質(zhì)應(yīng)“清”,無色透明,清可見底,是選水的最基本要求。
其次,水是活水,水源須流動。
第三,要“輕”水,即今天我們說的軟水。因為硬水含鎂鈣離子較多,泡出的茶,湯色暗沉,滋味澀苦。相傳乾隆皇帝喜喝茶,他游歷各地并命人用量具稱量各地水的重量,發(fā)現(xiàn)京西玉泉山的水最輕,遂稱玉泉為“天下第一泉”。
第四,應(yīng)“甘冽”。古人認(rèn)為水質(zhì)清甜為上,而經(jīng)歷冰寒的水煮出的茶水,滋味也非同一般。
古代文學(xué)作品里,也不乏對“融雪煮茶”的描述,唐代詩人白居易《晚起》中說:“融雪煎香茗,調(diào)酥煮乳糜?!标懹巍堆┖蠹宀琛吩娫疲骸把┮呵甯蕽q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一毫無復(fù)關(guān)心事,不枉人間住百年。”《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妙玉煎茶給寶玉吃。寶玉吃后驚嘆無比,黛玉便問妙玉:“這也是舊年蠲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這么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p>
【名家雜論】
天下水之多,何處不可取一瓢飲?但是古人對煮茶之水的重視,讓選水變得復(fù)雜起來。研究水的專著便應(yīng)運而生,比如唐代張又新的《煎茶水記》,宋代歐陽修的《大明水記》和葉清臣的《述煮茶小品》,明代徐獻(xiàn)忠的《水品》和田藝蘅的《煮泉小品》,清代湯蠹仙的《泉譜》等。至于對天下水優(yōu)劣的評判,自唐代至清代爭論了上千年,還是沒有定論。
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時任湖州刺史的李季卿,一次外出游玩,在揚州偶遇陸羽,便請其上船品茶。李季卿聽說揚子江南泠水煮茶最好,就令士卒去取。士卒取水上岸后,不小心灑了一半,就取一半近岸的水充數(shù)。誰知陸羽一嘗,說:“不對,這是近岸水?!钡钩鲆话?,再嘗后才說:“這才是南泠水?!笔勘牶蟾嬷獙嵡椋罴厩浯鬄閲@服,記下陸羽口授的天下二十名水等級:
江州廬山康王谷谷簾水第一;
常州無錫縣惠山石泉第二;
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
硤州扇子硤蛤蟆口水第四;
蘇州虎丘寺石泉第五;
江州廬山招賢寺下石橋潭水第六;
揚州揚子江中泠水第七;
洪州西山瀑布水第八;
唐州桐柏縣淮水源第九;
江州廬山頂龍池水第十;
潤州丹陽縣觀音寺井水第十一;
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漢江金州上流中泠水第十三;
歸州玉虛洞春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關(guān)西洛水第十五;
蘇州吳淞江水第十六;
如州天臺西南峰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園泉第十八;
嚴(yán)州桐廬江嚴(yán)陵灘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
不過此類記載的真實性頗有質(zhì)疑,天下名水各有千秋,何茶宜何水不能一概而論,大可不必如此分等次。盡管對水之優(yōu)劣有爭論,后人從古人的這些研究中,還是可以找到好水的一致性評定:源清、水甘、品活、質(zhì)輕。
【原文】
其沸,如魚目①,微有聲,為一沸;邊緣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diào)之以鹽味②,謂棄其啜余。③(啜,嘗也,市稅反,又市悅反。)無乃“[鹵+舀]”“[鹵+監(jiān)]”而鐘其一味乎?([鹵+舀],古暫反;[鹵+監(jiān)],吐濫反。無味也。)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夾環(huán)激湯心,則④量末當(dāng)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⑤也。
【注釋】
①魚目:水煮沸時冒出的小氣泡,像魚眼睛,故稱魚目。
②則水合量調(diào)之以鹽味:按照水量放適當(dāng)?shù)柠}調(diào)味。
③棄其啜余:把嘗剩下的水倒掉。
④則:標(biāo)準(zhǔn)權(quán)衡器,這里指量取茶葉的茶則。
⑤華:茶湯表面的浮沫,是茶的精華部分。
【翻譯】
水煮沸了,冒出像魚眼睛的小氣泡,有輕微的響聲,稱作“一沸”;鍋的邊緣有連珠般的泡往上冒,稱作“二沸”;水波翻騰,稱作“三沸”。再繼續(xù)煮,水老了,味不好,就不宜飲用了。開始沸騰時,按照水量放適當(dāng)?shù)柠}調(diào)味,嘗過之后把剩下的水倒掉。(啜,嘗的意思,市稅反,又市悅反)切莫因沒有味道而過分加鹽,否則,不就成了獨有鹽味而無其他味道了嗎?([鹵+舀],古暫反;[鹵+監(jiān)],吐濫反。沒有味道的意思)第二沸時,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夾在沸水中轉(zhuǎn)圈攪動,用“則”量茶末沿旋渦中心倒下。過一會,待水大開,波濤翻滾,水沫飛濺,把剛才舀出的水摻入,使水不再沸騰,以保養(yǎng)水面生成的“華”。
【延伸閱讀】
據(jù)載,有這樣一件與陸羽相關(guān)的軼事:唐朝代宗皇帝喜品茶,一次,收養(yǎng)過陸羽的智積禪師被招至宮中。皇帝每日命人煮上等好茶給智積禪師品嘗,但每次老禪師只飲一口便不再喝。代宗心內(nèi)納罕,經(jīng)過一番詢問才得知,老禪師之前所飲的茶,都是陸羽為他煎的,便派人四處尋找,最終召陸羽進(jìn)宮煮茶。這次智積禪師嘗了一口便連聲叫好,并喜問:“漸兒(陸羽,字鴻漸)何在?”雖然這只是個傳說,但也從側(cè)面說明陸羽是個名副其實的煮茶高手。
【名家雜論】
對于煮茶,陸羽提出了“三沸”說,并對水的三次沸騰時間做了嚴(yán)格界定。無論“魚目”,還是水泛連珠,抑或水波翻騰,都還可憑眼力來判斷,而到了宋代“點茶候湯”,則全靠聽力來判斷水沸程度,那才真正是考驗煮茶人的技術(shù)。
宋代點茶,是把團(tuán)茶研磨成末狀,篩羅后直接投入煮沸的水中沖點擊打而成。這種沖泡而成的茶水,對水的沸騰程度要求很高,對此有個專門的稱謂叫“候湯”。
候湯的難度在于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只有把握好水沸的程度,才能沖點出茶的色、香、味。關(guān)鍵是宋代點茶時煮水一般用圓肚細(xì)頸的湯瓶,所以無法用眼力來辨識水的燒煮程度,只能靠聽水沸的聲音來判斷。南宋羅大經(jīng)《茶瓶湯侯》中記載了煮水聽水的技巧:“水初沸時,如砌蟲聲卿卿萬蟬鳴;忽有千車稛載而至,則是二沸;聽得松風(fēng)并澗水,即為三沸?!?/p>
茶至三沸時,應(yīng)立即提起湯瓶,把開水注入放有茶末的茶盞中,并用茶筅擊打茶湯,至水與茶融合,茶湯上浮起白色茶沫為止。
【原文】
凡酌,置諸碗,令沫餑①均。(《字書》②并《本草》:餑,茗沫也。蒲笏反。)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xì)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huán)池之上,又如回潭③曲渚④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其沫者,若綠錢⑤浮于水湄,又如菊英⑥墮于樽⑦俎⑧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⑨然若積雪耳,《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⑩若春蔜?”有之。
【注釋】
①餑:茶水煮沸時產(chǎn)生的浮沫。
②《字書》:以解釋漢字形體為主,兼及音義的書。
③回潭:曲折迂回的池塘。
④渚:水中小塊陸地。
⑤綠錢:青苔。
⑥菊英:菊花。
⑦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⑧俎:砧板,這里指各種餐具。
⑨皤皤:這里形容白色水沫。
⑩燁:光輝明亮。
?蔜:花。《集韻》:“蔜,花之通名?!?/p>
【翻譯】
喝茶的時候,將茶湯舀入碗里,應(yīng)讓“沫餑”均勻。(《字書》和《本草》說:餑是茶湯的沫。餑,蒲笏反。)“沫餑”是茶湯的精華。薄的叫“沫”,厚的叫“餑”,細(xì)輕的叫“花”。“花”的形狀,像圓形池塘上浮動的棗花,又像回環(huán)曲折的潭水、綠洲間新生的浮萍,還像晴朗天空中的鱗狀浮云。那“沫”,好似青苔浮在水邊,又如菊花落入杯中。那“餑”,煮茶的渣滓在水沸騰時,浮于表面的一層厚厚的白色泡沫,像積雪一樣白潔?!肚F賦》中說“明亮似積雪,光彩如春花”,真是這樣。
【延伸閱讀】
唐代用釜煮茶湯,煮好之后用瓢來分,一般一釜之茶可以分成五碗。分茶時一定要注意沫餑的均勻,不可厚此薄彼。臺北故宮藏有一幅《唐人宮樂圖》,里面就有從一種盆狀器具向茶碗分茶的畫面。
分茶看似簡單,實則非常講究技藝手法。分茶時要使茶湯湯花在短時間內(nèi)出現(xiàn)瑰麗多變的景象,這種景象的出現(xiàn),一靠攪,二靠“點”。注水時,茶壺與茶盞相距多遠(yuǎn),用何種手勢,茶壺壺嘴是什么造型,都會影響沫餑的形狀。
點茶分茶法,在宋代宮廷和士大夫階層非常盛行,宋代之后,這種方式隨著泡茶法的出現(xiàn)逐漸消失了。
【名家雜論】
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寫道:“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xì)乳戲分茶?!边@種“分茶”的茶藝,和當(dāng)時風(fēng)行的斗茶、茗戰(zhàn)大不相同。宋代詞人向子諲寫《浣溪沙》一首,其題解曰:“趙總持以扇頭來乞詞,戲有此贈。趙能著棋、寫字、分茶、彈琴。”這里把分茶與琴、棋、書藝并列,可見當(dāng)時文人已經(jīng)視其為一種文化活動了。
宋代詩人楊萬里寫過一首《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的詩,詳盡描述了他所看到的分茶場景:“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如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紛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茶末和水交融,在茶盞中變幻出千奇百怪的圖案,如清雅丹青佳作,如酒后疾書狂草。
北宋初年的陶谷在《羈茗錄》中也提到了分茶,他稱其為“茶百戲”。文中記述:“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茶百戲?!笨梢钥闯觯谔颇┧纬?,已經(jīng)有豐富的分茶技藝了,而一些分茶高手,更可以使茶盞表面出現(xiàn)類似國畫的圖案,或山水云霧,或花鳥魚蟲,因而此種茶湯也被稱作“水丹青”。
【原文】
第一煮水沸,而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①,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為雋永,(徐縣,全縣二反。至美者曰雋永。雋,味也。永,長也。味長曰雋永?!稘h書》:蒯通著《雋永》二十篇也。)或留熟盂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②,(碗數(shù)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兩爐。)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
【注釋】
①黑云母:云母類礦物的一種,顏色從黑到褐、紅色、綠色都有,有玻璃光澤,形狀為板狀、柱狀。
②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通常燒一升水,可以分作五碗。
【翻譯】
第一次煮開的水,應(yīng)把沫上一層黑云母樣的膜狀物去掉,因其味道不佳。之后,從鍋里舀出的第一道水,味美味長,稱之為“雋永”,(徐縣、全縣二反?!半h永”是茶味至美之意。雋指滋味。永指長久?!稘h書》:蒯通曾著《雋永》二十篇。)這道水通常貯藏起來,放在“熟盂”里,以作育華止沸之用。以下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略差。第四、第五碗后,若不是渴得厲害,就不值得喝了。通常燒一升水,可以分成五碗,(少的三碗,多到五碗,如多到十人,應(yīng)煮兩爐。)應(yīng)趁熱喝完。因為重濁不清的物質(zhì)凝聚在下,精華浮在上,茶一冷,精華就隨著熱氣散發(fā)出去了,但喝得太多也不好。
【延伸閱讀】
自漢唐一來,飲茶法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下五種變化:
一、煮茶法。把茶直接放入茶釜中烹煮,是唐代以前常見的方法。
二、點茶法。此法從宋代的斗茶中發(fā)展起來,后被廣泛接受。
此法不用茶釜直接煮,而是把茶末放入茶盞,用沸水沖點。若使茶末和水交融一體,必須用到一種重要工具“茶筅”。茶品上者,以茶筅擊打茶湯,沫餑堆積,水質(zhì)濃稠。飲畢盞中依然有余湯,稱為“咬盞”。
三、毛茶法。把茶葉和諸類干果品放之碗底,用沸水沖泡,邊喝茶邊吃茶果。此法適合山中居住的人,茶與果都新鮮,自采自泡,其樂無窮。
四、點花茶法。此法為明代人創(chuàng)造,把梅花、桂花等香氣馥郁的花蕾和茶末一起放入碗底,用沸水沖入??梢娝畾庹趄v,茶湯中花蕾綻放,香氣撲鼻。用此法飲茶,可得到視覺、味覺、嗅覺三重享受。
五、泡茶法。此法從明清時期沿用至今,是民間最常用的飲茶方式。因中國地廣,各個地區(qū)的泡茶方法不盡相同??偟膩碚f,能使茶味盡發(fā)、茶色顯露,就算泡茶成功了。至于茶的濃淡,根據(jù)個人口味自行斟酌就好。
【原文】
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①。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其色緗②也。其馨“[生僻字:必土+欠]”③(香至美曰“[生僻字:必土+欠]”,“[生僻字:必土+欠]”音備。)也。其味甘,槚④也;不甘而苦,荈⑤也;啜苦咽甘,茶也。(《本草》⑥云:其味苦而不甘,槚也;甘而不苦,荈也。)
【注釋】
①黯澹:暗淡,陰沉,昏暗。
②緗:淺黃色。
③【[生僻字:必土+欠]:形容香氣四溢的茶水。
④槚:指茶樹。
⑤荈:茶的老葉,即粗茶。
⑥《本草》:底本是“一本”,據(jù)程福生竹素園本改。
【翻譯】
茶的性質(zhì)“儉”,水不宜多放,多了,味道就很淡薄。就像滿滿一碗茶,喝了一半,味道就覺得差了些,何況水加多了呢!茶湯的顏色淺黃,香氣四溢([生僻字:必土+欠],音備,香氣至美的意思。)茶中味道甜的是槚,苦的是荈;入口時有苦味,咽下去又有余甘的是真正的好茶。(《本草》說:味苦而不甜的是“槚”;甜而不苦的是“荈”。)
【延伸閱讀】
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說:“移水以石洗之,亦可去其搖蕩之濁滓。”這里說的是用石頭“洗水”的方法。石頭洗水最好用白色石子,放在篩狀容器之中,把需要洗的水從上注入,下有接盛流水的器具。如此反復(fù)多次,過濾掉水中雜質(zhì),使水質(zhì)變清澈。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則描述了用炭火洗水的方法:黃梅時節(jié)或冬雪降落之時,用大甕積水,水中放十幾枚鵝卵石,然后把燃著的炭塊放入水中,如此可使水在存放過程中不生小蟲。
據(jù)說,乾隆皇帝最推崇一種以水洗水的方法。受當(dāng)時運輸條件限制,泉水在運輸中水質(zhì)會發(fā)生變化,可用其他上等泉水來洗,使其恢復(fù)原有的甘冽。具體做法是:用上等好水,放入經(jīng)過長途運送的泉水中,慢慢攪拌。水面靜止后,上層水會變清澈,味道亦佳,則可做煮茶泡茶之用。
中國華夏民族還有種種以茶代禮的風(fēng)俗。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并配以各色細(xì)果,饋送親友毗鄰,叫做七家茶。這種風(fēng)俗,就是在茶杯內(nèi)放兩顆青果即橄欖或金桔,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茶禮還是中國古代婚禮中一種隆重的禮節(jié)的。明·許次紓在《茶疏考本》中說: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jié)婚以茶為識,以為茶樹只能從種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則就會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種至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民間男女訂婚以茶為禮,女方接受男方聘禮,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兩家茶的諺語。同時,還把整個婚姻的禮儀總稱為三茶六禮。三茶,就是訂婚時的下茶,結(jié)婚的定茶,同房時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稱,即定婚時,男家除送如意壓帖外,要回送幾缸紹興酒?;槎Y時,還要行三道茶儀式。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蓮子、棗兒;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后,雙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后向嘴唇一觸,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后才可飲。這是最尊敬的禮儀。這些繁俗,有婚禮的敬茶之禮,仍沿用成習(xí)。





















































著名書法家暢春齋主楊秀和:從古至今愛茶之人都對泡茶之水非常重視,所謂“水為茶母”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