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你不知道去信仰些什么?

有同學在彈幕里留言說:可是不知道去信仰些什么?
信仰,其實用最簡單的話來講:就是支持你生活下去,不放棄生命的一些道理和意義。
信仰可以特別復雜深奧,也可以特別特別簡單。
比如《無間道》里劉德華一句:給我個機會,我想做個好人。
做個好人就是他生活下去的信仰與意義。做個好人是非常簡單的一句話,對劉德華所飾演的角色來說,它意味著有穩(wěn)定的工作收入,可以憑自己的真才實干獲得肯定與提升,擁有穩(wěn)定的生活,美好的家庭,信任自己的妻兒、同事與伙伴。相比起黑社會的打打殺殺,為利益犧牲一切做人的底線與準則,前者無疑代表著幸福、安穩(wěn)與平安。
信仰也可以特別復雜,因為人們處于不同的位置而給出不同的答案。比如說:
1970年,贊比亞——非洲一個兵荒馬亂窮苦國家中的一位修女瑪麗·尤肯達,她寫信給NASA。善良的修女無法理解,地球上還有很多孩子需要忍受饑餓煎熬,為什么美國還要耗費數(shù)十億美元嘗試把人送到宇宙里去呢?
NASA的一名科學家恩斯特·施圖林格給她回信(全文大家可以自行百度),全文最后所寫:太空探索為人類提供了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同時也孕育出一系列新技術(shù)。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增強了人類的信心和進取精神,讓人類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面臨的各種嚴峻考驗和挑戰(zhàn)。
在修女眼中,她的信仰是盡量讓當下的人類獲得更大的生活保障,不再忍饑挨餓,這是一種大愛。而科學家眼中,通過科學探索為人類的將來留下火種和希望,為未來地球可能發(fā)生的天災人禍找到宇宙避難點,或者開發(fā)出更多科技文明,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大愛。
這兩種信仰本身各有各的美好,是修女與科學家在各自的位置上所產(chǎn)生的價值觀與生活態(tài)度。是他們眼中所看到的世界的某一個角度,由此而產(chǎn)生的某一種理念,它們各自有各自合理的地方,也為各自不同的信仰而做出不同的努力與堅持。
我們不用去判斷這里誰更對、誰更有道理或者誰更應該。只要是正面積極地生活信仰,它沒有高下對錯之分,就像鞋匠可以覺得自己一生為人修鞋是在認真堅持一門傳統(tǒng)手藝活;工地上的工人可以理直氣壯用自己的辛苦錢為家人買好吃好喝的,供孩子上學讀書,內(nèi)心感到踏實而快樂;用生命保護人民安全的警察,堅信與堅持維護正義;遠赴山區(qū)小學的老師,為了讓更多孩子獲得知識與改變命運的機會,等等等等。這世間充滿了各種各樣美好的信仰,相信你一定會找到其中之一,而不再因生而為人抱歉和迷惑。
相信你終有一天會找到答案,身為人類,生而為人,我們做出種種事和種種行為,究竟是為了什么?因為這一生,你終將賦予你的生命、你的生活某種意義。這是專屬于你的答案,請你耐心尋找到這個意義,然后更有信心的去活著。
信仰與你之間,永遠是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
你為你的人生找到一種意義,這種意義支持你活得更有信心更踏實。這就是信仰。
信仰可大可小,當你還一頭霧水時,不用急于一時去建立一個龐大的信仰系統(tǒng)。你可以慢慢先了解自己,學習各方面的知識,一邊生活一邊學習一邊摸索,慢慢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人,適合怎樣的生活,想要怎樣的生活,如何一點點腳踏實地完成目標。
比如:你是學生,那么學什么讓你更有信心更踏實,你為什么而學習?你是職員,你是渴望穩(wěn)定的工資,還是更大的平臺?你是老板,如何帶領你的團隊,你是渴望人們信服你,還是渴望帶著員工往更廣闊的方向去?等等等等。所有細節(jié)都可以是一個生活階段的信仰,是一種意義。關(guān)鍵是你會穩(wěn)穩(wěn)地知道,你是誰,你正在做什么,你正在學什么,你希望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方法讓自己活得更安心踏實、更有信心和更有安全感。
你真的未必一定需要什么zongjiao玄學,可能你也讀不進去心理學哲學或科學等書籍,可能你不想想得太復雜,或者說你跑另一個極端,你特別有野心,特別渴望功成名就錦衣玉食人上人什么的,這都沒有關(guān)系。
記住,信仰是你賦予你自己生命與生活的意義,它不是用來控制別人或影響別人的的,它只是用來支撐你自己好好活著的一種意義,并且當你穩(wěn)固好自己的靈魂核心與生活意義,你也同樣不容易被人影響、洗腦與控制。
信仰是你自己賦予生命的某種意義,也是你自己為生命與生活負起責任的一種依據(jù)與信心。
清楚你自己為什么活著,對你而言怎樣才算是好好的活著,發(fā)現(xiàn)、梳理與建立好自己最微小最細節(jié)的信念,慢慢歸攏整理成你的信仰。訣竅就是保持耐心,腳踏實地。
總之沒多難啊朋友,走著、看著、學著就知道了。誰都會迷糊、誰都會犯糊涂、誰都會犯錯,但事物都是相對的,不錯過又怎么知道什么是正確呢,不困惑又怎么了解自己要清醒呢。
試著往前走吧,不在此刻放棄就行。這也是一種信仰啊。加油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