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禹襄和他的《打手要言》
武禹襄和他的《打手要言》;
武河清,字兒叫禹襄,號是廉泉。生活在清中葉,他是直隸廣平府(邯鄲永年縣)人。
武家從武靜遠開始習武,遞四代,略有規(guī)模,武氏弟兄:澄清、汝清、禹襄皆文武之才。兩位兄長做官去了,武禹襄很有文采,但他無意仕途。
少時,廣平府同鄉(xiāng)楊露禪去陳家溝學習十幾年陳氏拳術歸來,楊露禪那段時間想在本鄉(xiāng)做事,所以武禹襄得到機會,能常常與楊切磋。
楊很看重武禹襄的文才、武藝,故此在切磋中,未曾用力傷觸他。
武禹襄久練太極拳不得要領。
后來楊露禪上京做事,各派高手與楊切磋,無一人勝出,遂振動京師,別號楊無敵。
楊露禪將兒子托付給武禹襄學習文化。一個兒子楊班候武學精進,最終得到武禹襄、楊露禪的傳授。
禹襄不甘于現狀,要探尋拳術精義,遂決心下河南尋訪高手。訪師溫縣陳家溝,不納。
幾年間,他途徑黃河邊趙堡鎮(zhèn),認識了陳清平,并和陳學習拳術,才開始真正領悟拳術打法。
其兄長武澄清看其成癮,也幫助他留意。有一次,武澄清在舞陽縣的一個小店面得到一本小書,帶回給兄弟。
他看書名是《太極拳論》,作者王宗岳,幾百字幾頁紙,不知是真是假。細細咀嚼,與自己的學習互相對比、演練,且尋找能打的壯士切磋,檢驗功夫。
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寫道: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 (洪金寶在《倚天屠龍記》中念的臺詞的來歷。)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qū)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
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
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p>
評《太極拳論》:
文學性、思想性極強。
武禹襄的理論,除了追隨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之外,其個人影響后世武者最大的就是他的氣。
"氣"字從莊子已有說法,他說“圣人之息以踵。”且,先秦氣功,可以在馬王堆書簡略知一二。
但是這個氣用於武術,雖然不是武氏所獨創(chuàng),但武禹襄功不可沒,發(fā)揚光大。
氣,在他的《打手要言》、《四字秘訣》中,無不提及。
《打手要言》一輯:
360個人圖書館聽濤小主,2018年8月。聽濤小主做的剪輯,行文邏輯錯亂,句子重復,我不太滿意。
所以學生王豳再輯一遍:
2021年6月,學生為武師傅的《打手要言》寫了《序》、評論和《導讀》。學生按照一般人體的感受、行功時自然的形態(tài)、練功的邏輯,重整武師傅的語錄,添加了篇目名。
向我們的前輩武師傅致敬!
序:
十一個篇目名稱是:
名言、頭篇、手篇、
動靜、神氣一二、
說靜、說動、勢篇、
形一二、身心、從人篇。
武師傅所開創(chuàng)的是知識分子武術之路。有中國心的人,踏實鉆研武學的人,學習過文言文的人都能讀出來他說的是啥。
那些總是叫嚷著把古文翻譯過來的人,多半是缺乏學習動力的蠢才,蠢才需要收心并踏踏實實地歸心于華夏文明,從基礎學習,才能有長進。
不客氣地說,自媒體內的當代練拳的,有的人年紀輕輕,未必練到好,就敢出來拍這個教武術的視頻,我也不好提名字。
沒有十年的練拳+讀拳經的功夫呢,你們不要跳出來教后生太極拳,后生看不出來,他們的父兄看不出來?
可以教一些長拳、散打嘛?
武師傅的名譽很重要,我們后人如果不妥善維護,有可能象“違背祖宗的老神醫(yī)”、或者松果彈抖馬寶國之流一樣,敗壞武林風。
刻苦學習的人都是遠航的孤舟,要自己辨別孰優(yōu)孰略,自己練傷了、搞的不好了,有時候怪不得師傅的。
武術愛好者在網上搜索到的練功視頻,大部分是為了美觀而擺位拍攝的;一小部分真有功夫,他打,是了,你打,不是。所以沒有他們的指點,自己盲目性地練習容易傷。
我們平心一想就可以知道,嚴肅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才能學到真功夫。
有的大學生一看起這個笵兒,先嚇跑了一半,覺得這也不美,不強,不international,覺得這是老頭子練的。
草,一種植物,
輕浮的學子們,你們難道不知道練的好的都是年輕開始學的?趙文卓、吳阿敏、劉清華,誰個不是年輕時學到了?
哎!十幾歲學校管的緊,不能學;二十歲進大學咯,給你學你不學,你去搞對象;
稍微年長了以后,你結婚了,你變成了公園里神六兒,操場小摩托,除了遛狗就會吹口哨。
不過,有的學生悟性高,一點就透,以后傳承武學一定有他們一份力量。
學生在武師傅的《要言》中嘀嘍出幾句廣為流傳的。
武師傅名言說:
“命意的源頭在腰?!?/p>
“中正安舒?!?/p>
“ 心為令,氣為旗,以氣運身,神為主帥,腰為驅使! ”
“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鬩?!?/p>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p>
頭篇: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
手篇:
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松開。
動靜:
“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視動猶靜,視靜猶動?!?/p>
神氣曰:
“形如搏兔之鵠,神似捕鼠之貓。
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稍癡也。
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發(fā)勁須沉著松靜,專注一方,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發(fā),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間也。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腹內松靜氣騰然也?!?/p>
身心曰:
“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
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
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所謂屈伸開合聽自由也。”
身心二:
“先在心,后在身。刻刻留意,方有所得。
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舍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
勢篇:
“蓄勁如張弓,發(fā)勁如放箭。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
機由己發(fā),力從人借?!?/p>
從人曰:
“內固精神,外示安逸。
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所謂因敵變化示神奇也。
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
以己黏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
黏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
往復須分陰陽,進退須有轉合。
發(fā)勁須上下相隨,乃能一往無敵。
立身須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撐。
靜如山岳,動若江河。
曲中求直,蓄而后發(fā)。
收即是放,連而不斷。
能黏依,然后能靈活。
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
漸至物來順應,是亦知止能得矣?!?/p>
說“靜”曰:
“先在心,后在身。
視靜猶動,視動猶靜。
要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
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
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尚氣者無力,養(yǎng)氣者純剛。
極柔軟,然后能極堅剛。”
導讀:
“如果你堅持看到這兒了,先打住,以上這部分,寫一則感悟,自己去練練高樁馬步的站樁、最簡單的推手。練習三周以后,可以回來看,再寫一則感悟。”
形一曰:
“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xù)處。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形二曰:
“靜如山岳,動若江河。
蓄勁如張弓,發(fā)勁如放箭。
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極柔軟,然后能極堅剛?!?/p>
說“動”曰:
“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
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能得機得勢。
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
猶須貫串,不外起承轉合。
氣宜鼓蕩,神宜內斂。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一虛實。
周身節(jié)節(jié)貫串,勿令絲毫間斷?!?/p>
評:
“平心而論,練習過長拳的人讀來,可謂一知半解。因為他們沒練過太極拳,勁路不同。
但是筆者使用武師傅的手法給某地練陳氏太極拳的徐師傅看過,他練習太極拳數年了,后來他想了想,告訴我覺得可以那么練。”
后世總結武師傅的精義用了四個字:以氣貫穿。

武禹襄(1812~1880)武氏太極創(chuàng)始人。
楊露禪(1799~1872)楊式太極創(chuàng)始人。
李亦畬(1832…1892)武禹襄外甥。
楊班侯(1837…1892)楊露禪的兒子。
楊澄甫(1883…1936)楊露禪的侄子,太極拳名家。
文章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