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進四賊,不衰也敗”:這些人是家庭的賊,害人害家
人,其實是這個社會當中最大的變數(shù)。有好的貴人,家庭就能興起了。缺乏好的貴人,而都是小人,家庭有可能富不過二代、三代。
不是所有的家人,都會做出有利于家庭的事兒。也不是所有的家人,都會為了家庭著想。在這個年頭,家庭不鬧矛盾,就不錯了,哪還能奢求什么呢?
絕大多數(shù)的家庭,如今都矛盾重重。而讓家庭有矛盾的,就是家庭的“賊”。這就應(yīng)了一句哈:日防夜防,家賊難防。
我們認為外人不懷好意,所以會提防外人。卻忘了一點,大部分的問題,都不是來源于外人,而是源自于自己的家人。
家進四賊,不衰也敗。這幾類人是家中的賊,害人又害家。

一、對外人好,而對家人不好的糊涂蟲。
一個人最大的糊涂,就是把本就不多的感情和愛意,都給了外人,而沒有留一絲一毫給家人。
那他們留了什么給家人呢?就是自己的臭脾氣。在外人面前,喜笑顏開,滿是真誠。而在家人面前,總是大吵大鬧,虛偽不堪。
這些人,為什么會如此矛盾呢?其實不是矛盾,而是他們受到了一種扭曲的文化的影響——窩里斗的扭曲文化。
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來說,由于人們摸不透外人的底細,也不知道外人會做出什么事兒,所以他們就會選擇尊重外人,對外人態(tài)度比較好。
由于人們摸透了家里人的底細,知道了家里人的脾性,也肯定家里人會原諒他們,那他們就會肆無忌憚地欺負自己人,毫不手軟。
這些糊涂蟲,就是家庭不和,爭吵不堪的根源。只可惜,人性就是如此,要想改變,比登天還要難。

二、不希望家里人過得好的小人。
民間有句話,笑人無,恨人有。
人們都會嘲笑那些貧窮的人,而怨恨那些有錢的人。以往,這句話只適用于外人的身上。如今,這句話還適用于家人的身上。
你是這個家族的一份子,賺了不少錢,也對親戚、兄弟姐妹熱情,還幫助他們。但你的親戚、兄弟姐妹,都希望你快點倒霉,還暗中給你使絆子。
這就涉及到“親緣攀比”的人性心理了。對于身邊人,無數(shù)人都有一個想法,自己要比身邊人過得好,身邊人不能比自己優(yōu)秀。
你的孩子考上了985大學(xué),你弟弟的兒子考上了大專,那你的弟弟,就不會對你的孩子有什么好的態(tài)度,還會對他冷嘲熱諷,說讀書沒用。
這就是所謂的“酸葡萄”。自己過得不好,也希望身邊人陪自己過得不好。正如孔子所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三、聯(lián)合外人來爭奪利益的奸人。
聰明人,都是自家事,自己人解決。用心不良的人,都是自家事,聯(lián)合外人來解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父母離開后,某些親人會跟你爭奪家產(chǎn)。明明父母生前,就已經(jīng)分好家產(chǎn)了,但他們不樂意,非要多拿一點。
有的人認為,我照顧父母多年,要多拿一套房子。有的人認為,我付出了不少,要多拿二十萬。有的人認為,你沒有付出過什么,不該拿那么多。
對此,你肯定是不服氣的,也是不滿的,那你就會跟他們講道理,抗爭。為了在氣勢上壓倒你,他們就會聯(lián)合外人,來向你施壓,讓你處于勢單力薄的境地當中。
別忘了,你的親姐妹還有丈夫,別人也想貪圖利益。你的親兄弟還有妻子,別人也不會放過撈取利益的機會。如此,家庭大戰(zhàn)就不可避免了。
聯(lián)合外人來針對自己人,等于與狼共舞,有可能害人害己害家,最后讓外人得益。

四、毫無德行的長輩。
對于家中的長輩來說,可以缺錢,可以缺能力,可以缺遠見,但一定不能缺德。缺德,影響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家庭的子孫后代。
有很多“蘇大強式”的老人,不是這里蠻橫無理,就是那里作妖,一點都沒有德高望重,給后人做榜樣的行為,進而導(dǎo)致上梁不正下梁歪。
哪怕下梁不歪,子女們也不好受。試想,又有誰能忍受做作、無德老人的一系列操作呢?越是無法忍受,子女們越是憋了一肚子氣。
有一位名人說過,一個人的忍耐力,那是有限的,超過了這個限度,人是要崩潰的。
所以,如今才會有“子女拋棄父母,后輩嫌棄長輩”的案例。不是后人不孝順,而是前人太作妖。長輩做得不好,缺德,家風和氛圍,自然就有問題了。
孔子認為,老而無德的人,乃是賊。德行,雖然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它會影響到一個家庭的枯榮興衰。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