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平浪靜
“曹相國,你記得你昨晚做過什么嗎?”
“我喝過酒?!?/p>
“還做過什么。”
“還做過什么?”
“對!”
“我打了逆子曹窋。”
“你打的不是曹窋,你打的是一位中大夫?!?/p>
“是?!?/p>
“昨晚你兒子說過什么?”
“他說我為相整日喝酒,對國事不利。”
“所以,你昨晚說過什么?”
“我說你個蠢孩子懂個屁?!?/p>
惠帝努了努身子,眼神冰冷地像一把寶劍。
“在朕面前,你也這么回答嗎?”
“大王,您讓蕭何功高,我們也就認了,蕭何功列第一,我們實在是不服啊。”
“您比方說曹將軍,自您起兵打到項羽自刎,攻城率地且曾有先登之功,身上傷口七十多處,這樣的人不位列第一,讓一個只會舞文弄墨的書生位列第一,真是寒了兄弟們的心啊?!?/p>
劉邦看著眼前這批跟著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弟兄,控制著自己不要面露難色。
“諸位剛才可曾提到項羽?”
鄂君的聲音傳了出來,雜亂的議論聲的音量稍稍降低了。
“大王與項羽對峙五年,這五年,大王被打垮多少次,諸位又被打垮過多少次。沒有蕭何在未收到詔令下就積極募兵調(diào)遣補足,大王能挺到戰(zhàn)勝項羽?沒有蕭何隨大軍移動運調(diào)物資,諸位能領著糧食充足的部隊作戰(zhàn)?”
大殿安靜了。
“沒了曹將軍,一樣有樊將軍、呂將軍,沒了蕭何,誰有把握不帶兵戰(zhàn)勝項羽?蕭何這是萬世之功?。 ?br>
“說得好!”
劉邦突然插話,大伙都嚇了一跳。好像劉邦迫切地想表達“這就是我的看法”。
“蕭大人真夠奇怪的,滿城的金銀珠寶不拿,讓人去拿書?!?br>
“曹大人,好久不見?!?/p>
“您當秦吏一輩子都沒能干出來,跟著沛公,不久后大概是要封相了,這些書您是想對一塊兒燒掉?”
“恰恰相反,這些書我都要保管下來?!?/p>
“???”
“您不久后也要封將軍了吧?”
“不錯?!?/p>
“假使有一天您能當相國,能當丞相,您一定能明白這些書有什么用。”
曹參有些好奇,本想接著問,但被將士們叫去喝酒了。
“蕭相國,上一回淮陰侯造反,是用了您的計平叛的吧?”
“是?!?/p>
“陛下征討天下的時候,關中是全權(quán)交由您治理的吧?”
“是?!?/p>
“現(xiàn)在陛下平定黥布之亂,您安撫勉勵百姓對吧?”
“對。”
“如果皇上信任您,會屢屢派人問您在做什么嗎?”
“不會。”
“如果皇上執(zhí)意要殺了你,會屢屢派人問您在做什么嗎?”
“不會?!?/p>
“小人言盡于此?!?/p>
蕭何于是低價強買土地,關中民怨四起,劉邦得勝回朝時,百姓攔路告狀。劉邦一度治蕭何的罪,但經(jīng)王衛(wèi)尉勸諫又馬上放了蕭何。
“曹相國,蓋公何德何能應您的請啊。”
“蓋公說笑了。曹某是個粗人,領兵打仗略懂,撫民理政實是不知。如今任齊國相國手足無措,望您賜教。”
“曹相國過謙了,這世上的學問一法通則萬法通。您曾是將軍,如果奉命要攻打城池,您要怎么做?”
“既要攻打城池,免不了長久作戰(zhàn)。長久作戰(zhàn),需要大量兵力、在合適的地點安營扎寨、穩(wěn)定的給養(yǎng)、充足的軍備和攻城器械,若是久攻不下,還需從別地調(diào)兵遣將,甚至要借用地利,水淹火攻?!?/p>
“您看,這一場戰(zhàn)斗下來,百姓又要出人當兵,又要費力建設,要花苦力運調(diào)物資,甚至要鑿渠伐木。如此一番下來,百姓還有什么力氣務農(nóng)生產(chǎn)呢?”
“您的意思是,如今戰(zhàn)亂初定,應順應民情,莫行工事,使民休養(yǎng)生息?”
“相國大才??!”
“可是休養(yǎng)生息也只是免除徭役兵役,大小事務又該如何處理呢?”
“不做變動,按律而行?!?/p>
曹參在不久后的一個下午會回憶起跟將士們在咸陽痛飲的那個晚上,他忽然明白了蕭何取的那些藏書的意義。
“蕭相國,孤曾經(jīng)聽說您與曹相國不和?”
“不和說不上,往來少了罷了。”
“孤又聽說先帝起兵時您二位熟識,而今往來怎么少了?”
“我一個沒扛過槍、著過甲的人受賞時位列第一,曹相國是將士們敬仰的人,于理于情也不會跟我再親近?!?/p>
“在您之后,您認為誰可為相?”
“知臣莫過主,陛下自可定奪。”
“曹參如何?”
蕭何拖著病體下床跪拜道:
“陛下找到合適的人了,臣死而無憾!”
曹參摘下了自己的帽子。
“臣問陛下,自比于先帝如何?”
“我哪里必得上先帝!”
“臣再問陛下,臣比于蕭相國如何?”
“治國理政,您大概比不過蕭相國?!?/p>
“那么,臣平日在做什么?”
“飲酒。”惠帝的表情依舊陰冷。
“飲酒之外呢?”
“朕未聞有功。”
“何為功?”
惠帝沉默了半晌。
“先帝和蕭何有超世之才,如今法度完備,戒律嚴明,誰人有超先帝和蕭何之才?又何需更改調(diào)換呢?遵循法度,莫出差錯,這就是功啊!陛下您垂手而治,臣只管篩選忠厚質(zhì)樸之人按規(guī)矩行事不就行了嗎?”
惠帝扶額沉思,終于說:
“您說得對。”
惠帝22歲就去世了。在他去世后的8年里,他的母親呂雉扶植少帝,成為政權(quán)的實際把控者。呂后殘忍地排除異己,加之臨朝稱制,讓這段依舊以無為而治為主旋律的時代乍一看黑暗而血腥。呂雉去世后,代王劉恒被迎為漢帝,史稱漢文帝。文帝去世后,其子劉啟繼任,史稱漢景帝。景帝去世后,其子劉徹繼任,史稱漢武帝。武帝去世后,其幼子劉弗陵繼任,史稱孝武帝任內(nèi)霍光輔政。孝武帝去世后,劉據(jù)之孫劉詢繼任,史稱漢宣帝。
漢惠帝,和他在位的7年,在風平浪靜中藏在歷史的長河里,很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