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乾陵:航拍氣勢恢宏的神道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修建在咸陽市乾縣北側(cè)的梁山之上,埋葬著大唐和大周兩個朝代的帝王。2020年3月4日,我前往乾陵景區(qū),操作自己的大疆無人機,對這里的神道進行航拍——
1995年春天,在爸爸的帶領(lǐng)之下,我第一次游覽乾陵。轉(zhuǎn)眼之間,25年過去,這是本人第八次進入乾陵景區(qū)。1961年3月4日,乾陵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元月,乾陵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我雖然對乾陵非常熟悉,但是每次來都感覺不同。這次正值疫情期間,景區(qū)里面空空蕩蕩,飛無人機,非常安全。在乾陵景區(qū)東門內(nèi)的停車場上,我操作無人機升起來,從神道南端的華表前,沿著神道上空,徑直向北飛去。
乾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氣勢恢宏。陵園占地約40平方千米,南北軸線長度約5公里,南側(cè)的神道長約1公里,寬約20米,呈斜坡狀。
在神道的東西兩側(cè),矗立著高大的唐代石刻,從南向北依次為:一對華表、一對鴕鳥、五對牽馬人、十對翁仲,整齊排列,左右對稱。它們是關(guān)中唐代帝陵之中,設(shè)置最早的一批神道石刻,被后代帝王爭相效仿,彰顯陵墓的威嚴之感。
神道側(cè)面
神道正面
飛至神道北端,朱雀門赫然呈現(xiàn),三出闕東西相對,中間有一對石獅,前方豎立著著名的無字碑和述圣紀碑。右側(cè)是無字碑,取材于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98.8噸;左側(cè)是述圣紀碑,武則天親自撰文,唐中宗李顯書丹,為唐高宗李治歌功頌德。
在三出闕的后方,兩側(cè)豎立著六十一蕃臣像,西邊32尊,東邊29尊。他們代表大唐周圍國家和地區(qū)的使者,石人大小和真人差不多,只是石人基本都沒有頭。
朱雀門正面
朱雀門側(cè)面
飛進朱雀門,便是乾陵的核心區(qū)域,埋葬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梁山,有一條蜿蜒的小路一直通往山峰頂部。在道路的前方,豎立著清朝陜西巡撫畢沅所立的石碑,以及陜西省人民委員會豎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
梁山海拔1047.9米,從山下到山頂大約100米,乾陵地宮便開鑿在中部的山腰上。新中國成立以后,修建西蘭公路時,人們在山上采石,發(fā)現(xiàn)石條,找到地宮。1960年,當(dāng)?shù)赜媱澃l(fā)掘乾陵地宮,周恩來總理得知此事后,說道:“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給后人來完成?!?/p>
通往山頂?shù)牡缆?br/>
雄偉的梁山主峰
航拍完神道之后,無人機轉(zhuǎn)過頭來,雄偉的神道全景盡收眼底,周圍的村莊和田野也一覽無余。其中,最顯眼的便是神道南端的東西峰,海拔大約900米,好像一扇大門。在這兩個山峰上,分別修建著一座土闕。遠遠望去,很像女人的乳房,所以被俗稱為“奶頭山”。
如今,乾陵已經(jīng)成為陜西著名的旅游景點。由于地宮沒有打開,游客只能欣賞神道上的石刻。但是,我們相信:作為一座沒有被盜掘的帝王陵墓,乾陵的地宮一定保存完好。待到幽宮重啟日,還期翻案續(xù)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