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回顧】2022 諾貝爾化學獎·獎項解讀



一、公布諾獎得主和內容
1.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卡羅琳·貝爾托西
2.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摩頓·梅爾達爾
3.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巴里·夏普萊斯
成果:化學和生物正交 有機化學的方法
官方描述
畢導




叢歡老師

————————————————
二、回顧有機化學在21世紀里諾貝爾獎的表現(xiàn)情況
有機化學有6次獲獎
2001年 不對稱的金屬催化
2021年 有機的不帶金屬的小分子催化
2015年 2010年 2016年 2022年
————————————————
三、第二個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化學家
Sharpless 40后 今年81歲了
2001年第一次拿到諾貝爾化學獎
麻省理工MIT 斯坦福大學執(zhí)教
做實驗傷害了眼睛(一定要帶護目鏡!)

————————————————
四、畢導在化學實驗過程中遇到過的危險
做化學實驗要注意安全!

————————————————
五、化學實驗的安全規(guī)則(專業(yè))
危險一定會存在 要敬畏它

————————————————
六、化學和理綜怎么界定?(專業(yè))
化學:①變化 ②研究尺度 ③強調實驗
理綜:帶有生命科學元素

————————————————
七、叢老師自己的研究(專業(yè))

————————————————
八、為什么不是單人拿諾獎而是多人了?

————————————————
九、建議大家讀化學專業(yè)嗎?
需要注意什么
①學代碼/算法
②思考為什么要讀研究生?是否真的知道科研需要做什么?自己是否怎么愿意以此謀生?為了增加就業(yè)競爭力?注重興趣,不能討厭
③自己要學會時間管理
④學會找資源 和 選擇問題的最優(yōu)解

————————————————
十、嘉賓用有機化學出題 劃重點

————————————————
十一、為什么會選擇做“科普”?和科研的區(qū)別?
科普:傳達舊知識
科研:創(chuàng)造新知識

課代表對化學了解不是很深,視頻也沒有字幕,只能做個簡單的筆記,加個時間軸方便大家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