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5戰(zhàn)斗機,到底用了多大比例的不銹鋼?

二戰(zhàn)后飛機大多數用航空鋁材制造,主要是鋁鎂合金。其比重大約是一立方米2.7噸,也就是每立方厘米2.7克。是飛機制造中一度用途最廣的基本材料,既可以做噴氣飛機的骨架,也可以做蒙皮材料。這樣做出的飛機比較輕便靈活又相當結實。在冷戰(zhàn)高峰年代,幾乎所有的飛機都準備隨時抗擊核爆后的強烈光輻射。因此有一個時期,很多第一代和第二代噴氣戰(zhàn)機的外殼直接露出鋁鎂合金的原材質。除了機徽外沒有涂裝任何油漆。就是認為鋁鎂合金本身就對各頻譜的光都有很強的反射作用,可以大大削弱核爆光輻射的殺傷力;于是干脆就不上油漆。鋁鎂合金雖然天然適合制造飛機,不過也有弱點。這就是本身金屬強度不夠大。于是到了1970年代,鈦合金作為新材質開始興起。鈦的比重大約在4.5左右,

幾乎是航空鋁鎂合金的2倍。不過鈦合金的強度天然比鋁鎂合金大得多,基本接近鋼材甚至部分情況下可以超過鋼材。相對于大部分鋼材的比重在7.8左右,鈦合金在相同的強度下,只有鋼材比重的60%;而且鈦合金耐腐蝕和耐高溫性也很強。于是很快用來生產部分高強度戰(zhàn)斗機的骨架材料;而蒙皮部分仍然用傳統(tǒng)的鋁鎂合金。到了冷戰(zhàn)高峰年代,美蘇為了全球爭霸,在軍事高科技上無所不用其極。美國人設計生產了一種可以以3倍音速,從2.5萬米以上高度,以高空高速的模式飛掠過其他國家的領空進行戰(zhàn)略偵察的SR71黑鳥戰(zhàn)略偵察機。當時的大部分戰(zhàn)斗機和防空導彈都很難對其進行攔截和打擊。而3倍音速高速飛行,必然面臨空氣持續(xù)氣動加熱而帶來的熱障問題。長期2.8倍音速飛行,普通蒙皮表面溫度,

就可以超過300攝氏度,機體的個別前邊緣甚至會超過500攝氏度。而普通的航空鋁鎂合金在150度以上溫度下強度就會下降,肯定是不能用來生產黑鳥的蒙皮的。實際上黑鳥從里到外,大部分機體材料都是用了鈦合金和剛剛發(fā)明的耐熱復合材料。當時的鈦合金還沒有大范圍應用,數量很少。單價不敢說和黃金比,但肯定可以超過白銀。超級大國空軍因為綜合造價太高,黑鳥戰(zhàn)略偵察機一共只生產了32架就停產了。原本以為可以靠黑鳥獨有的高空高速任意侵入前蘇聯和其他大國的領空展開戰(zhàn)略偵察。誰知道蘇聯國土防空軍居然也很快裝備了一種也可以在2.4萬米的高度以2.8馬赫的速度巡航的戰(zhàn)斗機。

這個速度足夠攔截黑鳥。這就是米格25。米格25后來也出口到了西亞和南亞,曾經被記錄到飛出過3.2馬赫的高速極限。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比米格25的速度和飛行高度更讓全西方感到震驚的是米格25的產量。居然一共生產了1200架之多。黑鳥因為當時的鈦合金特別稀缺珍貴,幾乎每架都是“金飛機”;如果前蘇聯也全部用鈦合金生產米格25,還能生產1200架。這幾乎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超級國力了。

直到1976年9月,西方策反了蘇聯飛行員別連科,其駕駛一架米格25戰(zhàn)斗機叛逃,在四島的函館民用機場降落。美方立即把這架米格25全部拆開之后,真相才大白天下。原來米格25只用了不到8%的高價鈦合金。另外12%是耐高溫航空鋁材;另外80%居然是用了相對廉價的鎳基合金鋼。其實含鎳超過4%的鋼材就是常見的不銹鋼。不銹鋼除了可以抵抗高速下的過熱,還容易在空中保持速度。因此可以輕松超越3馬赫。不過80%都是不銹鋼的機體,明顯空重過大,很難近戰(zhàn)格斗,只能作為截擊機。而當截擊機也有航程不太夠,武器外掛少的弱點。米格25以龐大的機體,卻只能掛載4枚空空導彈。最大航程只有2500公里。實際作戰(zhàn)半徑只有800公里左右。這些指標都非常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