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考研MSW——行為修正模式
行為修正模式以求助者的行為作為分析的起點,探討求助者不良行為產生的外部條件、機制以及具體發(fā)展過程,以便指導求助者調整或矯正其不良的行為方式,更好地適應外部環(huán)境。
一、理論假設
行為修正模式的理論基礎包括三種學習理論,即經典條件作用理論、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這三種理論都是對人的行為獲得的學習機制進行探討。以下主要羅列行為修正模式的一般理論假設:1.以行為作為理論研究的中心。2.以學習作為核心概念。3.強調外部環(huán)境在行為習得中的作用。4.注重可觀察和可測量。
二、治療方法和技術
行為修正的治療技術比較系統(tǒng)完備,大約有數(shù)十種,這里,只介紹其中比較重要的八種治療技術:
1.放松練習:放松練習是通過求助者的身體放松緩解求助者生理和心理的各種緊張,以克服求助者的焦慮。
2.系統(tǒng)脫敏:主要用于消除各種恐懼癥狀,如社交恐怖、廣場恐怖和考試焦慮等,求助者對某物或某事感到害怕、恐懼,不敢接近。系統(tǒng)脫敏就是要求助者在放松狀態(tài)下逐漸靠近、接觸恐懼對象,這樣就可以抑制或消減求助者的焦慮反應,從而幫助求助者逐漸克服恐懼癥狀。在實施系統(tǒng)脫敏前,首先需要確定求助者的焦慮層次,并讓求助者學會放松練習。在每一焦慮層次求助者都要做放松練習,直到求助者能夠克服這一層次的焦慮癥狀為止。這樣,求助者就可以通過放松練習逐漸克服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各種焦慮,最終擺脫恐懼癥狀。
3.滿灌療法:滿灌療法又稱為暴露法、快速脫敏法,它是讓求助者直接處于最嚴重的焦慮狀態(tài)中,直到求助者的焦慮癥狀消除。
4.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治療技術與其他行為治療技術不同,它要求求助者積極參與行為改變的整個過程,并對自己的行為變化負責。在行為修正過程中工作者只是幫助求助者制定行為改變的目標和計劃,指導和監(jiān)督求助者行為修正計劃的執(zhí)行情況,并對求助者行為改變的狀況做出評估。威廉斯和洛恩把自我管理分為五個步驟:選擇目標、監(jiān)測目標行為、改變環(huán)境因素、取得有效結果和鞏固收獲。
5.厭惡性療法:當出現(xiàn)一個不適應行為時,就呈現(xiàn)厭惡性刺激,使求助者的不適應行為與厭惡性反應建立聯(lián)系,這樣,求助者就會逐漸回避或放棄不適應行為,這就是厭惡療法的理論根據(jù)。
6.模仿:其理論基礎來源于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它包括兩個方面:榜樣的示范和求助者的模仿練習。因此,模仿治療技術通常需要工作者的具體指導和示范。
7.代幣管制法:代幣管制法是根據(jù)操作性條件學習理論發(fā)展而來的一種治療技術,它假設一種原無強化作用的刺激物與真正的強化物建立聯(lián)系后,就會獲得強化的作用。
8.果敢訓練:果敢訓練又稱為決斷訓練或自信訓練等,主要適用于人際關系的調整,其目的是幫助求助者在人際交往中順利地表達自己難于表達的各種正面的或負面的感受,改善求助者的人際關系。
三、運用行為修正模式的主要原則
1.建立良好的專業(yè)關系:當代的行為修正模式逐漸重視工作者與求助者之間的積極合作關系,它要求求助者主動參與行為修正的過程,包括不適應行為的分析、治療方案的制定和治療效果的評估等。
2.準確的行為評估:行為評估是要確定求助者需要修正的行為的范圍,了解求助者修正行為產生的條件、過程和影響等。具體來說,這一階段需要明確三個問題:需要修正的行為是什么、影響修正行為的外部環(huán)境刺激是什么以及修正行為導致什么樣的環(huán)境變化。
?
3.有效的行為修正:對求助者的行為進行修正是實施行為修正模式方法的核心階段,在此階段工作者需要制定行為修正的具體方案,并與求助者合作實施行為修正的計劃,調整求助者的不適應行為。一般而言,工作者需要完成三項任務:確定行為修正目標、選擇行為修正的治療技術和實施行為修正計劃。
4.評估、總結與隨訪:合理的修正效果評估在求助者的行為修正計劃完成以后,工作者還需要對求助者的行為改變狀況以及求助者的滿意程度進行評估,確定行為修正計劃的完成情況,并對行為修正過程中的經驗進行總結。另外,工作者還需要對求助者進行隨訪,了解求助者行為改變的保持狀況,確定行為修正的實際效果。
四、貢獻和局限
1.貢獻:行為修正模式以行為心理學為其理論來源,具有科學的實驗基礎;行為修正模式的治療方法和技術比較系統(tǒng),而且也比較容易操作;行為修正模式的治療方法和技術比較明確,治療的標準和效果易于觀察和測量。
2.局限:行為修正模式忽視對求助者內心的探討;行為修正模式把人的行為理解成對外部環(huán)境的適應;行為修正模式過分注重行為癥狀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