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案


王某,女,7歲。初秋過食生冷不潔之物,復(fù)染暑濕之邪,發(fā)熱,無汗,下痢紅白,白多紅少,腹痛,里急后重,便次無度,舌苔滿布淡黃厚膩,納呆,溲少,脈浮數(shù)。證屬夾表夾食下痢。方取藿香正氣散意解表和中,木香檳榔丸瀉積行滯。
處方:藿香9克,紫蘇葉9克,清水豆卷6克,茯苓9克,薏苡仁9克,糖山楂9克,炒川厚樸4. 5克,鮮扁豆花1 5朵,鮮馬齒莧2株。
另:木香檳榔丸9克,每服4. 5克,1日2次,吞服。
二診:藥后遍身汗出,寒熱均解,下痢紅白較爽,苔退近半。再予通利。
處方:茯苓9克,炒薏苡仁9克,糖山楂9克,炒川厚樸4. 5克,炒白扁豆9克,六一散1 2克(包),炒冬瓜皮6克,鮮扁豆花1 5朵,鮮馬齒莧2株。
另:木香檳榔丸9克,每服4. 5克,1日2次。
藥后溏便2次,中夾少量黏凍,便后即止。苔盡退,能納。予健脾和中劑善后。
【按】小兒初痢多因濕邪與宿食并結(jié)于胃腸之間,治當(dāng)導(dǎo)滯逐邪,以求一瀉為快,決不能姑息養(yǎng)奸而遺后患。方選木香檳榔丸,取其有行氣、活血、瀉積、瀉熱之功,在湯藥中加入茯苓、薏苡仁、白扁豆等,意在保護(hù)小兒胃氣。惟運用通法必須是初痢以濕邪偏盛,里滯較重,痢下白多紅少者為宜。如屬熱勝于濕、熱毒傷血之血痢,則不可輕投。
標(biāo)簽: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