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明朝南北都城之爭:朱棣北遷后,南京頻繁的地震讓它徹底失去資格

2023-03-11 16:01 作者:青燈話史  | 我要投稿

前言

在中國古代專制王朝的制度下,都城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權力中心,始終都扮演著一個重要的作用,而遷都更是一件關乎國運的大事,不能輕易動之。

明朝,在我們的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也曾經(jīng)歷過遷都的風波。在永樂皇帝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時,就伴隨著很大的爭議。

此后的皇帝,也有想將都城遷回南京的,可是到了正統(tǒng)皇帝朱祁鎮(zhèn),歷經(jīng)四代,一直未能成行,其中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那就是南京頻發(fā)的地震災害所致。

一、明亡于定都北京

明末著名思想家黃宗羲在談及明朝的滅亡的原因時,他提到了明朝的“遷都失算”問題。在他的著作《明夷待訪錄》中寫道:

“北都之亡忽焉,其故何也?”

“曰:亡之道不一,而建都失算,所以不可救也?!?/p>

在黃宗羲看來,明朝之所以滅亡,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在北京建立都城。

接著,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一書中,列舉了幾個遷都北京造成的危害:

在北京建立都城的這兩百年來,明英宗北伐,遭遇土木堡之變,明軍不戰(zhàn)自潰,被瓦剌大敗,數(shù)十萬大軍慘死;景泰帝時瓦剌進攻北京,于謙發(fā)動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才得以幸免;嘉靖皇帝時發(fā)生庚戌之變,俺答汗發(fā)兵圍攻北京;崇禎更不必說,在女真威脅下,年年戒嚴。

國家因為北京城經(jīng)常處于危險中,所有人都精神緊繃,擔心外敵入侵,重心沒有放在國家大事上,使得國家因此衰亡。

不僅如此,還專門指出了建都北京的另一個巨大短板,那就是運輸問題。在《明夷待訪錄》中,黃宗羲認為:

“江南之民命竭于輸挽,大府之金錢靡于河道......皆都燕之為害也?!?/p>

建都于北京,人口驟然增加,本地的糧食不能自給,必需要南方供給,但兩地相隔甚遠,每次在漕運上耗費巨大,江南的地區(qū)的百姓難以承受。

為了維持北京的消耗,每年必須從江南運輸大量物資到北京。而運輸上的耗費十分龐大,明朝徐光啟的《農(nóng)政全書》中記載“東南轉(zhuǎn)運輸,每以數(shù)石而致一石”,這樣龐大的花費不免給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負擔。

而黃宗羲的說法,實際上也暴露了一個問題,北京建都離南方太遠,便會導致對南方控制不足。在后期,也確實如此,明朝在南方的稅收收不上來,只能讓皇帝派太監(jiān)來強制征收,鬧出許多問題。

黃宗羲所說的這些理由,雖然有些夸大,但其中也有可取之處。

可實際上,黃宗羲“冤枉”明朝了,明朝自身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永樂皇帝朱棣以后,明朝幾代帝王都想遷回南京,只是因為這時期南京的地震爆發(fā)的太頻繁,以至于遷都之事成為“泡影”。

二、地震頻發(fā)的南京

在永樂帝朱棣定都北京之初,就引來了許多大臣的反對。

根據(jù)《明太宗實錄》記載:

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北京紫禁城內(nèi)建成剛百日時,奉天、華蓋、謹身三個大殿就遭到雷擊引發(fā)火災。朱棣因此“心惶懼,莫知所措”,許多大臣上書,希望“庶圖悛改,以回天意”。

但是遷都的說法,不僅被皇帝拒絕,有一個名為蕭儀的大臣,甚至因為“言尤峻,被誅”。在朱棣的殘酷手段之下,說話也要被殺,著實震懾到了朝中大臣,以至于提倡遷都的諫言被打壓。

在1424年,朱棣去世后,還沒有下葬,戶部尚書夏原吉就上言朱棣的繼位者仁宗:

“當今江南民力困于漕運......請還都南京,以省供億!”

他希望能夠遷都南京,減少損耗,緩解民力。其它的朝中大臣,也有提議遷回南京的。對于這些奏疏,仁宗都是“嘉納之”,他本身也有遷都南京的想法。

然而,在仁宗即位后的幾個月中,南京竟然頻繁的爆發(fā)地震。

據(jù)《明史》記載:“南京地震,凡四十有二”。

后來的學者對南京的地震考證,在仁宗在位的一年時間里,南京居然爆發(fā)了39次地震,平均一個月有3次之多。

在古代流行的“天人感應”及“災異天譴”思想,這是上天對皇帝的警示,仁宗和大臣們不敢疏忽。但南京地震沒有阻止仁宗回都南京的決心,仁宗和大臣們商議,派遣皇太子朱瞻基去南京監(jiān)國。

正當遷都南京的工作準備就緒之時,仁宗突然病逝,他留下遺詔:

“南北供億之勞,軍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國子民宜從眾志。”

在這份遺詔中,希望后代君臣能完成他的遺志,遷都南京,減輕因為運輸給老百姓的帶來的負擔。

太子朱瞻基在南京監(jiān)國時,正是南京地震最為頻繁之時。這給他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但他依舊繼承父親的遺志決定遷都。

可在他在任期間,南京的地震依舊頻發(fā)。

據(jù)《明史》記載:宣德元年(1426),“南京地震者九”,宣德“二年春,復震者十。三年,復屢震。四年,兩京地震。五年正月壬子,南京地震。辛酉,又震”。

后來的學者統(tǒng)計,在宣德皇帝在位期間,南京爆發(fā)了35次地震,比他父親在位時只少5次。而在此后,整個明朝上百年里,南京爆發(fā)的地震加起來不過30次。

頻發(fā)的地震,給遷都南京帶來了巨大的阻礙。

1435年,宣德皇帝暴病而亡,最終也沒能成功遷都。

年僅九歲的明英宗登上皇位,考慮到皇帝的年紀,當時主持朝政的三楊(楊榮、楊溥、楊士奇),沒有繼續(xù)遷都。他們都是守城之臣,在他們看來,皇帝幼小,貿(mào)然遷都,必然會引起朝野極大震動。

而明朝數(shù)十年的經(jīng)營,北京作為明朝的國都地位終于得到鞏固。過去在遷都之議中要求回都南京的大臣們,也不再提及遷都之事。

公元1440年,明英宗下詔:“定都北京”。自此,北京成為明朝國都、京師,而不再稱“行在”南京的各個衙門也都增加了“南京”二字。

三、天子守國門

從永樂至正統(tǒng)年間,近四十年的時間,數(shù)代帝王的遷都之路,堪稱跌宕起伏。

仁宗考慮到南北轉(zhuǎn)運消耗,給國家和百姓帶來沉重負擔,于是決定回都南京。但南京的地震,加上他的突然去世,導致遷都南京之路半道崩殂。

而宣宗因為南京最為頻繁,加上對地震爆發(fā)的陰影,在遷都之事上的決心并不堅定,使其違背了仁宗的遺志,疾病身亡后,遷都之路戛然而止。

最后在明英宗朱祁鎮(zhèn)之后,定都北京已成定局。

但定都北京并非全無好處,從古至今,中原王朝一直面臨著游牧民族的威脅。王朝的滅亡,絕大多數(shù)都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南下進攻的結果。

宋朝的滅亡,正是元朝入侵導致,百年來被異族的統(tǒng)治,使得漢民族對邊塞的游牧民族十分忌憚。

北京作為邊防線上的重要的節(jié)點,與山海關,居庸關等重要軍事?lián)c接近,同時以明長城為依托,在以南京為經(jīng)濟大后方,京杭大運河的物資可以源源不斷從江南運往北京。

進可攻,退可守,不僅遏制北方異族的入侵,控制整個北方地區(qū),反過來可以對游牧民族發(fā)動進攻。

而北京本身其位于華北平原的北端,沃壤千里,俯瞰中原,一旦南方出現(xiàn)問題,也能快速調(diào)動軍隊鎮(zhèn)壓。

總體來看,朱棣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的策略,更多出于軍事上的考量。

結語

如果沒有洪熙、宣德時期南京的頻繁地震,那么仁宗皇帝回鑾南京的遺詔就有可能變?yōu)楝F(xiàn)實。

南京頻繁地震,不僅改變了南京的命運,也改變了明朝的政治走向。但歸根結底,地理環(huán)境因素只是影響國家的一個重要因素,并非本質(zhì)原因。

參考文獻

《明太宗實錄》

《明史》張廷玉

《明夷待訪錄》黃宗羲



明朝南北都城之爭:朱棣北遷后,南京頻繁的地震讓它徹底失去資格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东乌珠穆沁旗| 朝阳县| 嘉义市| 合水县| 油尖旺区| 延吉市| 石狮市| 东阳市| 二连浩特市| 阿克陶县| 琼结县| 监利县| 康平县| 威宁| 恭城| 肃北| 江孜县| 南阳市| 余庆县| 静乐县| 巴南区| 晋州市| 汉阴县| 新泰市| 灌云县| 台山市| 广汉市| 元朗区| 天镇县| 黎川县| 准格尔旗| 鲜城| 怀来县| 湘潭县| 永平县| 彩票| 邯郸市| 无极县| 石城县| 且末县| 沾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