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熟茶你不知道的那些東西
作為一個云南小青年,普洱茶熟茶在生活中不是首選茶品飲,原因是多種的,從自身出發(fā)一是熟茶味道較平和沒感覺,二是喝了身體口腔熱。從身邊環(huán)境看,云南人以前都不怎么喝熟茶?;诖?,對于普洱茶熟茶的了解大部分人僅知道云南普洱茶熟茶是1973年開始的。那么之前是不是沒有類似普洱茶熟茶這種茶?其實是有的,那就是以前普洱茶中的紅湯茶,而在李佛一1939年寫的文章《佛海茶廠概述》中記載到:
佛海茶葉制茶,計分初制,再分兩次手續(xù)。土民及茶農將茶葉采下,入釜炒使凋枯,取出于竹席上反復搓揉成條,曬干或晾干即得,是為初制茶。或零星擔入市場售賣、或分別品質裝入竹籃。入藍需濕以少許水分,以防齏脆。竹籃四周,放以大竹(俗稱飯筍竹)一人立藍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搗壓,使其盡之緊密是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發(fā)酵,任其蒸發(fā)自然干燥,所以遵綠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葉,其結果反變?yōu)椴灰?guī)則發(fā)酵之暗褐色紅茶矣。此項初制之茶通稱曰“散茶”。制作商收集“散茶”分別品質,再加制為“圓茶”、“磚茶”及“緊茶”。
這其中的筑茶其實就是普洱茶熟茶制作中的發(fā)酵過程,而在1973年之前,廣東的制茶人也在研究用云南曬毛茶制成普洱茶熟茶這個制茶方式。所不同的則是把這種筑茶方式換成了更大的木槽發(fā)酵,再之后改成了茶廠的水泥地板發(fā)酵,再到現在的離地(不銹鋼倉,木板,籮筐,木槽)等(微生物)發(fā)酵方式。

而在制作普洱茶熟茶中,影響普洱茶熟茶品質的因素很多,有的人說是發(fā)酵時用的水,有的人說是發(fā)酵的產地環(huán)境,有的人說是微生物,有的人說是翻茶開溝的時間,有的人說是原料的原因。。。。。。這些年,云南普洱茶熟茶的品質其實并沒有在本質上有什么天翻復地的變化。只是衛(wèi)生情況確實比起以前好了很多。在制作普洱茶熟茶工藝中,可控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從國營茶廠到前幾年的普洱茶熟茶制作中,往往一次需要發(fā)酵的曬青毛茶量是5噸起步的。而在近些年中,這個起步量降到了幾十公斤就可以發(fā)酵。這種小堆子發(fā)酵熟茶的方法更具有靈活性,一些少量高端原料也可以發(fā)酵成熟茶。由此古樹熟茶,春茶發(fā)酵的熟茶,山頭村寨熟茶等普洱茶生茶概念也被用到了普洱茶熟茶中。這就是目前普洱茶熟茶的可控性之一。
普洱茶熟茶另外一個可控性則是對于普洱茶熟茶至關重要也是爭議最多的熟茶發(fā)酵度。講道理講事實,普洱茶熟茶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茶品類,非常適合制訂標準,很容易檢測理化數據的茶品。也就是說普洱茶熟茶在普洱茶中算是一種標準品。因為熟茶發(fā)酵這個過程,很大層度上已經決定了它的品質特征。制成成品之后的品質并不會有不可預測的變化。但發(fā)酵層度的不同,又給普洱茶熟茶帶來了不可預測的變化。以往的普洱茶熟茶,大部分發(fā)酵層度都是八層以上,全熟是十層。而今的普洱茶熟茶,由于制茶需要,有的普洱茶熟茶半生半熟,有的普洱茶熟茶偏生。這就給普洱茶熟茶帶來了不可預測性,而這種不可預測性是建立在普洱茶熟茶發(fā)酵層度可控性上的。
第三可控性則是傳統(tǒng)普洱茶熟茶帶有的堆味,小堆發(fā)酵普洱茶熟茶,熟茶的堆味相對可控制,這也是目前市場中高端新熟茶好喝的原因之一。
可能閱讀到這里的人會認為雨女無瓜。別急,我們接著來看普洱茶熟茶工藝帶來的成品熟茶副作用。
發(fā)酵好之后的普洱茶熟茶散茶,要經過精加工才會變成我們在市場上常見的有形狀的普洱茶熟茶。在制成有形狀的普洱茶熟茶的過程中,有一道散熟茶泡水回軟的過程,這個過程會讓普洱茶熟茶流失一部分物質。
成型的普洱茶熟茶干燥,茶廠大多采用的烘房。經過烘焙的東西,短期內會附著“火味”。同時普洱茶熟茶并不是100%不含水,才制好的有形狀的普洱茶熟茶會帶有“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