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養(yǎng)的貓,多久才變成美少女的?


貓,乃貓科貓屬動物,肉食,夜行,被人類馴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600年前。
而日本的御宅文化,我個人認為是從90年代初,80年代末才形成的,開始全面在日本流行至少也要到1995年的《EVA》大熱之后才廣泛被人們認識,開始形成了所謂的“宅圈”,而之前,秋葉原也只是一條普通的電器街。
人類對貓咪的喜愛和對御宅文化的向往的結(jié)合,形成了二次元一條獨到的風景線——貓娘。

貓娘其實是御宅文化里常用的一種“手段”,那就是擬人娘化。
沒錯,擬人還不夠,娘化才是最重要的。
凡是東西,都可以把它給擬人化,然后娘化成一個妹子,這,就是阿宅最想看到的。

汽車有“車娘”

軍艦有“船娘”

游戲機都可以娘化……

怪獸可以娘化

烏賊也可以娘化

血細胞都可以娘化;
那么當然,貓這種飼養(yǎng)率僅次于狗的動物,自然是御宅文化中,被娘化最常見的素材之一。
嚴格來說,貓娘屬于獸娘中的一種,因為獸娘也有很多種,常見的貓娘,犬娘,兔娘,還有企鵝娘,乳牛娘,松鼠娘等各種小動物的萌化,但也許最吃透阿宅心思的,還要屬貓娘。
貓(娘)的特質(zhì)

貓娘的特質(zhì),我個人認為是和貓的特質(zhì)是掛鉤了,總結(jié)而言,就是慵懶、撒嬌、任性、愛干凈。
慵懶是貓的常見的特性,貓喜歡睡覺,一天需要睡眠10多個小時,所以被稱作“懶貓”,所以很多動漫角色的貓娘也會設(shè)計出一副慵懶的模樣。
寵物貓是喜歡撒嬌的,我養(yǎng)的貓,每天要粘著我很久不肯走,每天會用腦袋蹭我的腳踝,有的時候會蹭的很用力,我認為這是她在嗜好,非常的粘人,但卻非常我行我素。
我養(yǎng)的貓咪,每次蹭足了我,感覺“主人元素攝取完畢”后,就非常任性的走掉,除非拿美食去誘惑她,不然怎么都不理,抱著她擼毛,她也會甩甩尾巴就走人,義無反顧的睡自己的大覺去,這種我行我素的任性感,也許正是御宅文化中所求的一種“萌”的感覺,愛你的時候很愛你,愛夠了就走,不會再多給一份情,這和狗給人的感覺很不一樣。仿佛是“傲嬌”的味道。

狗非常忠實,基本不要在它心情不好的時候召喚它,狗基本都會老老實實的聽話,讓人覺得缺乏一種激情。我個人認為犬娘沒有貓娘流行,正是因為這種過于忠實的特質(zhì),不夠符合二次元需要的貓咪的那種任性和嬌貴的感覺。貓咪的這種特質(zhì),才和二次元的氛圍更加貼合。
然后就是貓咪喜歡干凈,吃完飯會舔爪子,這個習性也經(jīng)常被二次元作品中的貓娘“復刻”,會舔爪子的萌妹子,豈不是讓人難以把持?所以現(xiàn)實世界貓咖啡館就比較多,狗狗咖啡館似乎沒怎么聽說過,可能有,但我想那里一定也是很難管理的的畫面,因為狗可沒有貓咪這么熱愛衛(wèi)生。
貓娘的萌點

貓娘的萌點我覺得有這么幾個,雖然說可能顯得千篇一律,但是沒有做好這個點的二次元創(chuàng)作是不合格的貓娘。
首先就是貓耳朵,沒有貓耳朵的貓娘沒有靈魂!

貓娘頭上的這對貓耳朵,至少占掉貓娘五成的魅力!

像是《輕音少女》中的梓喵,很可能是僅僅戴上了一個貓耳朵的裝飾,可愛度就翻了一番……貓耳朵可以說是二次元貓娘的靈魂,是核心!

然后就是貓尾巴,貓尾巴可以算是貓耳朵的黃金搭配,搭上貓尾巴的貓娘,有了一股鮮活的色氣,讓角色的魅力大增。

《物語》系列里的班長醬變身白毛的時候,雖然很調(diào)皮可愛,但總覺得哪里少了點,也許就是少了一條左右搖擺的貓尾巴吧……
然后就是貓嘴巴

二次元的萌娘喜歡加入貓咪的嘴巴,如果搭配貓耳朵,貓尾巴來說,算是畫龍點睛之筆,如果能夠配上“喵喵”的口癖,那么真是活脫脫的一只二次元貓娘了=ω=。
最后說說貓咪口癖。這一點也是日本御宅文化獨特的地方,每一句結(jié)尾跟一個“にゃ”,相當于在中文結(jié)尾中加了一個“喵”,不過中文聽起來說實話怪怪的,因為口癖這種東西本身就是日本的御宅文化中誕生出的,你看《葫蘆娃》難道還聽大娃結(jié)尾的時候加一句“葫蘆”嘛?
這種口癖一定程度上還是吻合了日語發(fā)音的習慣,日本人覺得貓咪的叫聲是“にゃ”,發(fā)音接近于中文“尼亞”~而不是“喵”,所以在語尾的表達感覺還是所有不同的,很多二次元的貓娘都有語尾加上“にゃ”的設(shè)定,這也幾乎成為了一個理所當然的萌點。
說了這么多,實際上就是想表達,想出來把貓咪娘化的那個人絕對是個天才!但真正讓這種亞文化流行的,也許并不是第一只二次元的貓娘,也是不是貓娘有多么可愛多么色氣,而是能夠接納這種獨特的文化的這個時代,未來終究還是屬于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