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
誡子書
淡泊明志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無淡泊無以明志,無寧靜無以致遠
? ? ? ? ? 三國·蜀·諸葛亮《諸葛亮集》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欲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今譯】
一個有德行的人應該是這樣的,摒棄一切雜念和干擾,內心安靜以專心的精神狀態(tài)修養(yǎng)自身,以節(jié)儉財物努力提高道德修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美德。
只有恬淡寡欲,安寧恬靜,生活簡單樸素,不熱衷追求名利才能顯明高尚的志趣“非淡泊無以明志”;只有心境安定,平穩(wěn)沉著,才能考慮深遠,有所作為“非寧靜無以致遠”。
學習,就是要靜下心來,心境安定;想要有才能,必須通過勤奮學習。
不學習就不能增長才干,而心境不安定就無法學習。
漫不經心的人是無法學得好的,心境險惡而煩躁不安,則不能陶冶性情。
人的年齡和知識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一天天成為過去,意志隨歲月逐漸消逝,最終會像枯枝落葉一樣枯敗零落,如果不能不斷地學習,人就會缺乏知識而導致思想貧乏;如果不接觸世事,人因而也會不合于世用。
守著一點已有的知識不變,又怎么能修身養(yǎng)德呢?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破舍里,到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賞析】
諸葛亮的《誡子書》告誡子弟要修身養(yǎng)德,認為要達到這個目的,應以學習為手段,信中論“靜”與“學”,“學”與“才”的辯證關系,言簡意賅,發(fā)人深省。
闡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勸勉教育兒子勤學立志。
指出了修身養(yǎng)德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要“澹泊”自守,“寧靜quietness of the mind”自處,內心淡泊,不慕名利,集中精力,不分散精力。最忌怠惰急躁,心浮氣躁,輕薄浮躁,放縱偏激,舉止荒唐。
“淡泊明志”也作“澹泊明志 寧靜致遠”,不追求功名利祿,生活平淡,simple living,不圖名利,才能志趣高潔,常用于節(jié)操方面。
后用“淡泊明志”喻指不追求名利 not seek fame and wealth,過寧靜儉樸的生活 live a simple life,以表明自己的志向情趣 show high ideals.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