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述評 | 帶去江南一枝春
姚麗萍/文
“春蠶吐絲,不再只在春天,一年四季,都可以嗎?”“可以的!”“電梯零件,換成輕巧堅韌的高分子材料,耐磨度大大提升,使用壽命大大延長,做得到嗎?”“做得到!”
這是一場有趣的對話。對話的兩位來自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一位是黃勇平代表,昆蟲學家;另一位是許保云代表,化工專家。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在即,人們關注:履新之際,繼往開來,上海代表團將呈現怎樣的履職風采?

圖說:昨天,即將出發(fā)赴京的上海代表團代表接受媒體采訪。陳正寶 攝影
代表履新,視野夠開闊。在人們印象里,上海代表團里大咖云集,來自不同行業(yè)、不同領域的行家里手,總能在思想碰撞中迸發(fā)新思路、開拓新視野。就像許保云代表和黃勇平代表,說起各自領域的最新成果,頭頭是道。即便專業(yè)不同,話題卻都事關科技創(chuàng)新;作為科研工作者,他們都曾有過天馬行空的大膽創(chuàng)意,都曾經歷一再試錯的艱難攻關,他們也都更能理解科創(chuàng)之于上海、之于國家的意義。
事實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chuàng)新,是城市軟實力。一個國家越是發(fā)展發(fā)達,便越是不遺余力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所以,上海代表團的諸多代表,即便來自不同領域,一樣心系科創(chuàng),心系城市軟實力,心系國家發(fā)展第一生產力。
代表履新,調研夠勤奮。要提出高質量的議案、建議,實地調研少不了。過了年,代表們的建議、議案醞釀進入倒計時,收官若要圓滿,更要馬不停蹄。赴京前,代表們圍繞上海經濟社會發(fā)展情況開展集中視察。視察期間,大家聽取了上海市經信委推動建設三大先導產業(yè)創(chuàng)新高地工作情況匯報,實地視察了上海華虹集團旗下華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了解地方國企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情況。一路看,一路頭腦風暴,思路、出路,一樣樣在建議、議案里拿出來。
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非凡的抗疫三年已成過去。最艱難的時候,人們堅信,沒有一個寒冬不可逾越。非常之年,上海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們通過“云采訪”“自拍桿”向世界傳遞中國思考、中國聲音、中國智慧,在履職方式上也做了一番創(chuàng)新。
走過非凡三年,回頭看看,越是在非常時期,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一分子,上海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們以行動向世界展示的,正是“國之大者”的信心、勇氣和擔當。
而今,經歷艱難跋涉逐漸走出疫情的陰霾,在這個春天重新出發(fā)之時,牢記“國之大者”,牢記使命與擔當,就是上海代表團的鮮明氣質。
看看代表們的行囊,若要問君何所有?阿拉代表定會笑答:懷揣信心與希望,帶去江南一枝春,問一聲——你好,三月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