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楓和巴拉曼:絲路蒼茫之音,曾出現(xiàn)在黑澤明電影音樂中



「一器一會」也是一期一會
每一件樂器都帶有其自身屬性的聲音
自帶靈魂
也如同人永遠(yuǎn)也不可能再踏入同一條河流
時刻變幻,各具特色
講者|子楓
出生在微山湖西岸的積淤平原,擅長多種民族管樂器及打擊樂、彈撥樂器。自幼天賦異稟,熏習(xí)民間音樂,探索荒野自然之聲。音樂從東方的豫劇、柳琴戲和四平調(diào)起步,精神橫貫西部乃至絲綢之路。
在跟眾多的音樂人的合作中,尤其是在跟莫西子詩、竇唯以及梁奕源的合作中,他的這種自幼熏習(xí)的民間音樂修養(yǎng)及內(nèi)在探索音樂之源泉的宗教般的情感愈發(fā)顯露無疑。
子楓同時也是一位音樂手藝人,他制作改良了唐簫、班蘇里笛、新疆巴拉曼、篳篥、蘇爾笛(綽爾、斯布孜額)、彝族咬笛(馬布、克西孜爾)羌笛、奈(Ney)、骨笛、泛音笛、瓦笛、印第安笛,并研發(fā)了伸縮性的蘇爾笛、鳥笛。還創(chuàng)作了聲音裝置:風(fēng)哨(靠風(fēng)吹響的黑陶哨組)。

大家好,我是子楓,又見面了,這一期跟大家聊一下巴拉曼。它在新疆克孜爾、庫木吐拉、伯孜克里克等石窟中有描繪,在漢文史籍中也多有記載。
這是一個帶有哨片的吹奏類樂器,管身是自然材料做的,竹子、木頭這些,所以它的聲音沒有那么亮,音量也沒那么大,比較柔和。它最早可能出現(xiàn)于公元前4000年古代美索不達(dá)米亞,美索不達(dá)米亞地區(qū)把管樂器稱作Gi,泛指氣鳴樂器。

它最早的名字其實叫篳篥(bì lì),是古代龜茲語的譯稱,龜茲語稱作“Pi-li”。在漢文史書中也有明確記載,如《樂府雜錄》中云:“篳篥者,本龜茲國樂也,亦名悲篥。”唐代李欣《聽安萬善吹篳篥歌》中有“南山截竹為篳篥,此樂本是龜茲出”的描述。令狐揆在《樂要》中也說:“篳篥出于胡中,或出龜茲國也。
注:龜茲國,梵語Kucina,又稱丘慈,是中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在新疆、中亞一帶,在極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是絲綢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道的重鎮(zhèn)。其宗教、文化、經(jīng)濟(jì)等極為發(fā)達(dá),此外尚有冶鐵業(yè)名聞遐邇。
?


而巴拉曼這一稱呼則是在伊斯蘭教傳入中亞后,他們把原來的樂器都改成伊斯蘭化后的新名稱,篳篥就改成“巴拉曼”了。
在清代文獻(xiàn)中把“巴拉曼”記作“巴拉滿”,“諸部樂之末巴拉滿,木管,飾以銅形如頭管,面底開有小孔以出音。管長九寸四分、上徑八分,下徑一寸三分,前出七孔,上接木管……后出一孔,加蘆哨吹之,哨上夾以橫銅片,兩端及管口系絨...這里記載的是宮庭“巴拉曼”的形制。
在維吾爾民間中流傳的仍是用葦管、木管、竹管制作,也同時存在一個古老的稱謂——“皮皮”,“巴拉曼”在中國維吾爾族人中使用,應(yīng)該是十四世紀(jì)以后的時期。
?


我的這根草桿,是自己長彎成的自然曲線,這樣就方便吹奏,如果完全是直的,要吹低音,手會伸得很長,也夠不著,它聽起來很像薩克斯,其實它就是薩克斯的祖先。
至于哨片,我是用了一種發(fā)育不太良的、蔫兒的竹子做的,制作方法跟嗩吶哨片有點像,我從小是先是學(xué)嗩吶,哨片也要自己做,所以我就經(jīng)常在蘆葦蕩在周邊轉(zhuǎn),找那種蔫兒的蘆葦。
來了云南之后,我不經(jīng)意看到一些蔫兒的竹子,覺得應(yīng)該可以做個樂器,就按照自己的想法,音階、高低音開始做了。做好之后,跟朋友一塊玩音樂,一個新疆朋友說,“誒你這個巴拉曼不錯”,我說“啊啥是巴拉曼?”,然后他就跟我聊了一下,說這個新疆的一種樂器。



取材自自然長彎成的草桿
后來我就去查了一下資料,慢慢地去追溯了巴拉曼的來龍去脈,發(fā)現(xiàn)它也是一個很有淵源的樂器,從西域大老遠(yuǎn)的順著絲綢之路傳過來。
現(xiàn)今我們在伊朗也經(jīng)??匆娪腥搜葑喟屠粌H用于獨奏,也與一種打擊樂器“達(dá)卜”一起合奏。在阿塞拜疆也使用巴拉曼,有時被稱為嘟嘟克(düdük),在阿塞拜疆的婚禮和節(jié)日儀式中,它主要用于重要的木卡姆音樂伴奏*,也可用于牧區(qū)歌曲和哀樂,還有一些獵人使用的巴拉曼來吸引鵪鶉。
注:一種流行于新疆與中亞的旋律類型,即用于指導(dǎo)即興創(chuàng)作和作曲的一種音樂模式和一套旋律公式。



巴拉曼有一些大有些小,音色和稱呼也有不同。從絲綢之路傳過來之后,在我們的這個中華地區(qū),也傳了好幾個地方.
我們中國的“管子”,它的原型就是巴拉曼。據(jù)說,巴拉曼傳入中原之后,從唐至今歷經(jīng)一千多年,隋代稱為“篳篥”,唐代讀音與隋代同,篳篥二字改寫為一個字“篥”,同時,出現(xiàn)了“笳管”“雅管”“鳳管”等漢化名稱。
宋代,由于在鼓吹樂中居眾器之首,因而改稱為“頭管”。元明兩代,沿襲其名。清代改稱為“管”,今天又從“管”改稱為“管子”。


?巴拉滿音色渾厚、深情并偏于蒼涼,且能用開半孔及哨片的伸、縮奏出“四分音”和游移音,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
?我曾嘗試使用不同材質(zhì)的草桿來做管身,它的音色與制作材料有很大關(guān)系,比如,蘆葦做的巴拉曼,聲音較薄,并帶有鼻音;竹子做的巴拉曼,聲音比蘆葦管渾厚宏亮,并帶有一種沙啞之聲,有磁性之感。用紅木或紫顫做的管子,與竹制或蘆葦制的巴拉曼就完全不同,其聲音比較圓潤,低音區(qū)渾厚,高音區(qū)明亮,并且聲音干凈。


從文獻(xiàn)中的記述,當(dāng)時傳入中原的篳篥多為竹制,當(dāng)然也不排除其中有蘆葦制的可能。在唐代,除了竹制篳篥之外,還有用銀做成的。宋代、元代沿襲唐代的竹制。到了明代,據(jù)《明會典》的記載,竹制改用烏木。清代的管,以及今天的管子,依然與明代相同,沿襲木制,但普遍是用紅木、紫顫制做而成。
從管身材料的改變,也可以看出,在不同時期在音色上的追求,有著較大的差異。
?

巴拉曼所使用的哨子大多都是用蘆葦做成的。哨子的軟硬,與音域的寬窄有很大關(guān)系,一般來說,柔軟的哨子,同音孔上的純四度或高八度不易奏出,高音奏不出,音域就比較窄。相反,堅硬的哨子,在同音孔上演奏高音就比較容易,隨著高音的奏出,音域就自然而然地增寬了。
今天沒有一千多年前的哨子實物,但哨子肯定是扁平的,形如鴨嘴,否則就不會奏出聲來。古代篳篥的哨子中間,用藤的外皮,或木片、竹片之類,做成一個形似哨口的扁平圈,套在哨子上,用來調(diào)節(jié)哨口的大小,現(xiàn)在的日本篳條,以及維吾爾族的皮皮,依然釆用這種調(diào)節(jié)哨口的方法。


據(jù)記載,巴拉曼傳到中原之后是作為皇室的宮廷雅樂使用,一般尋常老百姓聽不著,而且雅樂還傳到了日本、朝鮮。直到現(xiàn)在日本那邊還保留這種演奏的制式。黑澤明導(dǎo)演有一個叫《夢》的電影,里面的雅樂的演奏場景中就有這個樂器,有興趣可以搜一搜來聽一聽。

從“篳篥”到“巴拉曼”;再到“管子”、“嘟嘟克”,這個起源于美索不達(dá)米亞的樂器,全世界亦有它的變體,而它們跟工業(yè)流水線出來的樂器最大區(qū)別就是——每個樂器都有它自己獨特的音色,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嗓音一樣,我珍惜每一份獨特的美感,這是流水線樂器不能比擬的。
參考資料
[1] 周菁葆.絲綢之路音樂文化[M].烏魯木齊:新疆 人民出版社,1987
[2]梁秋麗,周菁葆.絲綢之路上的“篳篥”樂器(一到七)[J].樂器,2016(05):68-69.
[3]胡東輝.龜茲篳篥考略[J].天津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2020(03):79-88.DOI:10.16274/j.cnki.cn12-1280/j.2020.03.007.
[4]陳輝.吹奏千年的巴拉曼[J].新疆人文地理,2016(09):50-53.
[5]黃適遠(yuǎn).巴拉曼:新疆雙簧氣鳴樂器[J].演藝科技,2013(11):46-47.
[6]趙慧芳.和田巴拉曼研究[D].中國音樂學(xué)院,2013.
[7]萬明.西來之樂篳篥的古今傳承:從壁畫石雕到民間音樂會[J].河北學(xué)刊,2019,39(04):79-86.
[8]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4411W7rM/
[9]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16fee1f3a20792c734babfa4&lemmaId=1069696&fromLemmaModule=pcBottom&lemmaTitle=洞經(jīng)古樂?
[10]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s411878Y/?vd_source=660db591ea6adc5575baf1a8f6d99f0d
[11]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8001/
[12]https://zhuanlan.zhihu.com/p/55406552
[13]https://read01.com/nxd4P8y.html#.Ys_nkexBy3I
[14]https://en.wikipedia.org/wiki/Muqam
[15]https://zh.m.wikipedia.org/zh-sg/%E9%BE%9F%E5%85%B9?
[16]本文資料圖片來自于互聯(lián)網(wǎng)與《絲綢之路上的“篳篥”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