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學歷史》
革命者的商品化
在(《替天行道三人行》Die fetten Jahre sind vorbei 德國、奧地利,2005年)這部影片中,主角對現(xiàn)在的歐洲年輕人缺乏革命動力頗有微詞。民眾每天花四小時在電視前面,怎么還會有精力改變世界?他們也對昔日革命偶像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商品化感到不以為然,許多年輕人只是將他偶像化,隨處可以買到以他為主題的海報、照片、馬克杯,甚至T恤,完全失去反抗資本主義的精神。
《替天行道三人行》所說的切·格瓦拉現(xiàn)象,在世界各地都可見到,尤其隨著各種書籍與電影的宣傳,切·格瓦拉幾乎成為革命者的代言人。
他出身阿根廷的貴族,青年時期曾騎摩托車在整個南美大陸旅行。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后,他開始協(xié)助中南美洲國家的革命運動,一路從家鄉(xiāng)到古巴,從古巴到非洲,再從非洲到玻利維亞,最后在玻利維亞參與革命運動被俘虜而遇害。

事實上,我們現(xiàn)在對這位人物的各種崇拜,多半來自媒體的宣傳效果。他的身份相當多元,既是職業(yè)的革命家、冒險家、帝國主義秩序的破壞者,同時又被一群年輕人冠上各種名號,把他和烏托邦、理想主義、永遠的青春、詩人等同起來。此外,這些年我們通過《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摩托日記:拉丁美洲游記》(愛德華多·加萊亞諾,《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王玫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埃內(nèi)斯托·切·格瓦拉,《摩托日記:拉丁美洲游記》,王紹祥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等書對這號人物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
當我們以理想主義或左派觀念去教訓(xùn)資本主義時,我們就擁有百分之百的正當性嗎?當人犯了錯,這些反抗行為還有意義嗎?對這些疑問,導(dǎo)演的立場是樂觀的。他肯定青年應(yīng)該要有理想,當努力實踐過程中犯了錯,必須給他們反省的機會,讓他們知道即使有錯也可以被原諒。所以影片最后,三人有所反省,覺得他們所做的事仍然值得肯定,不能因為愛情糾葛而否定一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節(jié)選自《看歷史,學電影》,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蔣竹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