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理想的幻滅》

引言:
1872年4月,石達開余部李文彩部在貴州大塘覆滅,這是最后一支可以查證的使用太平天國旗號的反清武裝,這也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徹底結束。
l?第一部分 緒論
在清道光晚年、咸豐至同治初年,由洪秀全和馮云山創(chuàng)建的政教合一的地方割據(jù)政權。后期曾先后改稱上帝天國、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洪秀全與其表親馮云山經(jīng)過多年傳播拜上帝會,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末至咸豐元年(1851年)初與楊秀清、蕭超貴、曾天養(yǎng)、石達開等人在廣西省右江道潯州府桂平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貴港市桂平市金田鎮(zhèn)金田村)組織團營舉事,后建國號“天平天國”,史稱天平天國之亂,并于咸豐三年(1853年)攻下江蘇省江寧道江寧府城(今江蘇省南京市),號稱天京,定都于此。同治三年(1854年)天京被湘軍攻破,湘軍縱兵屠城,洪秀全之子兼繼承人幼天王洪天福被俘虜并凌遲處死。同治十一年四月六日(1872年5月12日),翼王石達開余部李文彩在貴州大塘敗亡,是最后一只打著太平天國旗號作戰(zhàn)的太平軍部隊。
天平天國之亂是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戰(zhàn)爭之一,也是傷亡最慘重的內(nèi)戰(zhàn)之一。天平天國穩(wěn)固的行政版圖在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為主的江南繁華地區(qū),治下大概有3000萬人口。太平軍的足跡先后到過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河南、山西、直隸、山東、福建、浙江、貴州、四川、云南、陜西、甘肅等省份,攻克過600多座城市,勢力范圍波及18個省。接下來就由我?guī)е蠹铱纯此窃鯓右徊揭徊桨l(fā)展起來,又迅速滅亡的。
l?第二部分 丁酉異夢
1837年,盡管這個已經(jīng)173歲的王朝無可避免的進入了衰退期。但是依靠著嚴密的皇權體系,帝國任然維持著它的正常運轉,每年都有數(shù)百上千的讀書人作為新鮮血液進入到帝國的軀體中。廣東一名叫洪仁坤的青年秀才也在積極向這個政權靠近,但他又一次在府試中名落孫山,回到官祿?家中就大病一場,而且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在昏昏沉沉之中,他依稀看見一群身著金燦燦黃衣的童子,抬著一個泛著金光的轎子,來到他的床前,將他請上了大轎,然后就這樣飄飄然向上升騰而去。將他抬到了一個光明美麗的地方,有無數(shù)男男女女前來迎接,下轎之后有一老婦人帶著他到河邊洗凈身子,在一座宮殿內(nèi)將他開膛剖腹,挖出臟腑,放入河中,把污穢的內(nèi)臟洗凈后重新縫入。
傷口隨即愈合之后他被帶去見了一個身著皇袍、留著金色胡須的威嚴長者,這個長者自稱上帝并說是他的父親,告訴他妖魔正在禍害人間百姓,要洪仁坤去與妖魔決戰(zhàn),長者授予他寶劍、印綬以及一顆金燦燦的靈果,洪仁坤吃了以后力量大增,拿起寶劍和一個中年男子一起朝妖魔殺去,期間還張口大罵孔子。
洪仁坤大勝而歸,席間其父對其說道,妖魔化作蛇妖降落世間,繼續(xù)蠱惑人間,禍害百姓,父親和兄長由于神凡之分,無法下界除妖,只能委托他這個降生在凡塵的兒子降妖除魔,拯救萬民。并賜他一個全字,全字即人王,叫他改名洪秀全,封他為天王大道君王全。
諸事皆了之后洪秀全拜別父兄,縱身一躍,下界而來。這個夢看上去如此怪異以致于被稱為“丁酉異夢”。
l?第三部分 拜上帝會
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清政府被迫付給英國的賠款,大量的鴉片消費帶來的白銀外流,以及國外對本土生產(chǎn)力的破壞,都使得普通人的貧窮到達了極點,人們開始賣妻鬻子,很多人以樹皮為生。在廣州目睹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洪秀全說:“以五萬萬華人受制于數(shù)百萬之韃妖,誠足為恥為辱之甚者,一年如是,年年如是,至今二百年,中國之民富者安得不貧”。
終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6月,洪秀全在廣東省花縣蓮花塘吸收了第一個拜上帝會成員李敬芳,隨后表親馮云山與族弟洪仁玕參加。不久,洪秀全打造了一把斬妖劍,并作詩稱:“天父天兄天平時,包汝處處有飯吃”“手握乾坤殺伐權,斬邪留正解民懸。手持三尺定山河,太平一統(tǒng)樂何如?!?/p>
道光二十三年(1844年),他與表親馮云山、族弟洪仁玕從梁發(fā)的《勸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教義,后來自行洗禮。第二年,洪秀全和馮云山到廣西貴縣一帶傳教,洪不久便返回廣東,馮留在廣西發(fā)展,在當?shù)氐男磐饺赵觥?/p>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廣州跟隨美國美南浸信會傳教士羅孝全學習《圣經(jīng)》,曾要求受洗【受洗:宗教用詞或信仰用詞,來源于基督教《新舊約全書》,指于有基督信仰的人的一種儀式,其意表明,該人對基督信仰清楚并相信所信的,再則愿意從世界里分別出來。歸入基督?!俊5_孝全不同意洪秀全對以前大病時所見‘異象’的見解,并認為洪秀全對教義的認識不夠,洪秀全又要求羅孝全按月付工資給他,被羅孝全拒絕,從而羅孝全拒絕為洪秀全洗禮。洪秀全失望之余離開廣州,前往廣西桂平與馮云山會合。
之后,洪秀全負責理論,馮云山負責傳教,在紫荊山一帶成績頗大,甚至有全家全族來領受禮拜者,不久,正式稱為拜上帝會。
l?第四部分 金田起義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初,馮云山被紫荊山蒙沖鄉(xiāng)石人村地方鄉(xiāng)紳王作新以聚眾謀反罪名逮捕,送往廣西桂平知縣衙門囚禁。當時洪秀全在貴縣龍山侄子家做客,所以躲過一劫,之后逃往外地,宣稱將前往廣州以“傳教自由”為由,找上層關系營救馮云山。并揚言要找兩廣總督(耆英/徐廣縉)營救馮云山,結果在廣州呆了三個月之久。此時紫荊山拜上帝會群龍無首,楊秀清則趁機稱自己天父附體,蕭超貴自稱天兄附體,從而領導拜上帝會信徒,楊秀清帶領信徒集資,后賄賂桂平知縣王烈,馮云山得以從輕發(fā)落,改押回廣東花縣原籍,途中在藤縣成功逃脫。
道光三十年(1850年)夏,洪秀全發(fā)布團營令,要求會眾到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團營編伍,同年年底,太平軍先后在思旺和蔡村江與清軍展開戰(zhàn)斗,由此開始了與清廷的武裝對立,最初以“太平”為號,后建國號“太平天國”,并實行公有財產(chǎn)制。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會會眾萬人在金田村“恭祝萬壽”,后世人將這一天定為金田起義紀念日。3月23日,洪秀全在廣西武宣登基稱太平王,后改稱天王。4月3日爆發(fā)了三里圩之戰(zhàn),馮云山視死如歸,赤身赴敵,殺敵二十四人。
l?第五部分 永安建制
咸豐元年1851年6月,太平軍轉戰(zhàn)象州新寨時,周錫能經(jīng)楊秀清奏請洪秀全批準,回博白招集未及赴金田的拜上帝會會眾190多人,10月行至永安新圩時,叛變投入清營,受封六品頂戴。串同朱八、陳五等人偽稱回太平軍中稟報、籌劃接應博白來的會眾,而潛入永安州城,企圖收買監(jiān)軍朱錫琨和巡查黃文安,刺探四方城樓軍事機要,擬于三日內(nèi)配合清軍外攻內(nèi)應。其陰謀為楊秀清等人所察覺。被楊秀清假借代天父傳言公開審判,在人證物證之前,不得不承認充當內(nèi)奸行,隨后周錫能被斬。
周錫能是太平軍早期最有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的叛徒,若沒有查出,太平天國可能就只能存在一年。
當年秋,太平軍占廣西永安州(今蒙山縣),攻克這座城市后,洪秀全于十月一日進駐原知州衙門。城中一些富豪人家被抄家,抄家所得被納入“圣庫”,以資軍用。12月在永安城分封諸王,封原中軍主將楊秀清為“左輔正軍師”東王,稱九千歲。原前軍主將蕭朝貴為“右弼又正軍師”西王,稱八千歲。原后軍主將馮云山為“前導副軍師”南王,稱七千歲。原右軍主將韋昌輝為“后護又副軍師”北王,稱六千歲。原左軍主將石達開為翼王,稱五千歲。并詔令諸王皆受東王楊秀清節(jié)制,又封秦日綱為天官丞相,胡以晃為春官丞相。
太平天國在南王馮云山的構想基礎上建立了初期的官制、禮制、軍制,并推行。主要有。建立圣庫制度,嚴禁私藏金銀財物。令人民蓄發(fā)。刊行官方文書
永安建制,初步確立了天國的各項體制,太平天國初具建國規(guī)模,人數(shù)也達到兩萬余人。
與此同時,咸豐元年至四年(1851-1854),河南、安徽等地紛紛舉行起義,并逐漸匯合在一起,號稱“捻軍”,成為太平天國以外另一支強大的反清力量。
l?第六部分 突圍北上
1852年(咸豐二年)4月5日,太平軍自永安突圍,北上圍攻省城桂林,不克,在全州遭受了一次極其偶然而又影響深遠的的損失。5月24日,太平軍前鋒抵達全州城下,見城池堅固,遂準備繞城而過。然而在全州城頭,一名炮手望見對方行軍序列里有一頂裝飾華麗的轎子,頗感手癢,鬼使神差地瞄準它放了一炮。這一炮打得出奇的準,轎子被擊毀,里面的人也滾落出來,看起來似乎受了重傷。接下來,正在繞越城池的太平軍紛紛停下腳步,開始惡狠狠地強攻全州城。尾隨太平軍的清軍鑒于永安城下之慘敗,不敢救援,即便是全州知府寫血書求援,也沒人理睬。6月2日,全州城破,太平軍一反常態(tài)的屠城兩天,只有少數(shù)人逃脫。這位坐轎子的,正是天王的摯友,創(chuàng)建太平天國的元勛南王馮云山,這支軍隊中的大部分中級以上軍官,都是由他發(fā)展入會的。
全州之戰(zhàn),牽住了太平軍的猛進的步伐。為甩開追兵,他們未加休整便繼續(xù)上路,由于疲憊和大意,居然沒有向前方派出偵查分隊。六月五日,太平軍繼續(xù)沿水路兩路向湖南進發(fā),進抵離全州城北僅十來里地的蓑衣渡,在這里遭到清朝候補知府江忠源的奇襲。因水流太急,后隊停不住船,又紛紛撞上前面的戰(zhàn)艦,大小船只擠在一起,一片混亂。虧得江忠源手里兵力不強,太平軍主力得以棄船向湘江東岸突圍沖出。但即便是這樣,損失也相當大,約有一萬人戰(zhàn)死,三百多艘船只被焚毀或俘虜。已受重傷的南王馮云山,在這次襲擊中因傷勢加重而死,他的死,給太平天國的前途埋下了隱憂。
蓑衣渡之戰(zhàn)也標示著,在太平軍前進的道路上,最大的敵人已不再是清朝的正規(guī)軍,而是迅速崛起的地方團練中的佼佼者。受到重創(chuàng)的太平軍自湘江東岸的陸路進入湖南,攻克永州,隨即又于6月12日攻克道州,在這里休整了一個半月,才得以重振旗鼓。
與此同時,楊秀清與蕭朝貴發(fā)布《奉天誅妖救世安民諭》《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救一切天生天養(yǎng)中國人民諭》,結果湖南南部加入的洪門人數(shù)有五萬多人。與此同時,楊秀清制定了“專意金陵,據(jù)為根本,然后遣將四出,紛擾南北”的作戰(zhàn)方針。
8月,西王蕭朝貴聞長沙兵力空虛,率偏師進攻長沙,9月12日西王蕭朝貴與林鳳翔、李開芳率前鋒部隊直抵湘北重鎮(zhèn)長沙,立刻開始攻城。然而,6天后的9月17日,他在指揮攻城時,被城頭上一名狙擊手發(fā)現(xiàn),中彈身亡。
蕭朝貴的死直接改變了太平天國的權力格局。原本他可以和楊秀清爭一爭太平天國宗教領袖老大的位置,也可以幫著洪秀全牽制一下楊秀清,他一死,楊秀清“天父”的位置就完全處于神圣不可動搖之境,成為太平天國真正意義上集軍政教三權于一體的人,這也為日后天京事變的發(fā)生埋下伏筆。
10月初,洪秀全、楊秀清聞訊后急率主力來到長沙城下,但此時清政府已重兵云集,守城的清軍也增加到四五萬人,而且軍備物資充足。太平軍入湘后,新招募了一大批礦工,掌握了新戰(zhàn)法,開始嘗試以爆破攻城。太平軍先后三次轟塌城垣,但因城中防御得力,太平軍攻長沙近三個月仍未能成功,最終撤圍北上攻克岳州。傳聞太平軍在當?shù)孬@得吳三桂秘密埋藏的大量兵器。
l?第七部分 繼續(xù)北上
咸豐二年十一月十三日(1852年12月23日),太平軍攻下漢陽,知府董振鐘被殺。六天后,攻下漢口,俘獲一萬艘江船,裝備了水師,使其水師力量大增。不久,石達開率領太平軍攻克武昌,湖北巡撫常大淳舉家自盡。
太平軍在武漢嘗試建立‘太平一統(tǒng)’的平等社會,吸收了大量貧苦大眾,血腥鎮(zhèn)壓清兵、士人和一切反對者,破壞學校、寺廟、衙門、藏書館等,沒收一切財產(chǎn),存入設于武昌原絲綢貨棧的‘圣庫’,并把居民每25人為一組編入軍營,實行男女分營,又強迫當?shù)厝俗霭徇\工或其他勞動。至此太平軍人數(shù)增至五十萬(包含裹挾難民)。
圣庫制度起源于金田起義,當時信徒想要加入拜上帝會,必須變賣田產(chǎn),將其奉獻公庫,所有人的衣食等生活用品皆由公庫提供。之后繼續(xù)實行這種制度。作戰(zhàn)中繳獲的金銀、綢帛、珍寶也上交公庫,個人不得私藏,違者處以重罰。定都南京后,設立了系統(tǒng)的圣庫管理機構與制度。
圣庫制度是太平天國政權對全部社會產(chǎn)品,按絕對平均主義原則進行分配,并集中管理和支配所有剩余產(chǎn)品的理想制度?!坝绣X就上繳,花錢就報備,大家掙錢大家花”。這種“圣庫制度”可謂是天平天國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這樣的公平公正管理,也使得太平天國成為了最有紀律的農(nóng)民起義軍。?
太平天國后期,名義上仍由圣庫供給各王、各將領和士兵以各自份額的食物、錢、衣服。但由于許多人都有私財,并不依賴于這些份額。導致圣庫制度名存實亡,蛻變成為一般的后勤供給制度。
太平軍先后將漢陽和武昌立為首都,但都只短暫停留,大部分太平軍沿江而下。二月下旬,向榮奪回武漢三鎮(zhèn)。
l?第八部分 定都天京
咸豐三年正月初二(公元1853年2月9日),由于向榮、張國梁率兵在武漢東部大舉進攻,太平軍把奪取的官銀和物資捆載至船上,逼使幾乎所有的武昌男性居民上船,然后自武昌直下江南。其間,這支水陸大軍經(jīng)武穴(今湖北廣濟),巢湖,九江,安慶,池州,銅陵、英湖、和州等地。
僅四周后,太平軍便兵臨南京城下。此時南京還被叫做江寧,是清朝兩江總督的所在地,管轄著江蘇、安徽、上海、江西四地的財政軍民賦,是清朝傳統(tǒng)的納稅大戶。消息傳到京師,朝野震動。
3月19日,在包圍南京的七天后,太平軍在北城挖地道炸毀城墻,從缺口處涌入,南京就此被攻破。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在楊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歡呼聲中,進入金陵城,暫住藩習衙署,不久修繕兩江總督衙門,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與清王朝相對峙的太平天國農(nóng)民政權。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國特權階層開始充斥,洪秀全獨占88名王妃,李秀成的王府讓李鴻章感慨“真如神仙窟穴”,就連管轄25戶的基層頭領也配備2名轎夫,但最底層的軍民,除了畫餅許諾外,經(jīng)常“合城食粥”,只有上陣沖鋒的人才“下米準吃飯”。初期太平天國頒發(fā)的《天朝田畝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的社會主張已完全成了諷刺。
太平軍入城僅十天,向榮就在城外孝陵衛(wèi)扎立“江南大營”。不久,琦善也在揚州建“江北大營”。
l?第九部分 出師北伐
咸豐三年四月(1853年5月),由東王楊秀清策劃,派兵北伐和西征,北伐軍目標為北平,西征軍目標為長江中游地區(qū)。
5月8日,林鳳祥、李開芳等奉楊秀清命令,率兩萬多人從揚州出發(fā)北伐。自浦口出發(fā)入安徽境,經(jīng)滁州、鳳陽、懷遠、蒙城、亳州等地,進入河南。6月13日占歸德府(今商丘),因無船渡古黃河,遂循南岸西進,途經(jīng)寧陵、睢州(今睢縣)、杞縣、陳留(今開封縣東南)、中牟、鄭州、滎陽,至汜水(今滎陽西北)、鞏縣(今鞏義)一帶,覓得船只,于6月27日開始陸續(xù)渡河,7月3日主力渡過黃河。太平軍渡河以后,即進攻懷慶府(今沁陽),終未能破城。9月1日,太平軍主動撤圍,取道濟源入山西,連克垣曲、絳縣、曲沃、平陽(今臨汾)、洪洞,乃折而東,經(jīng)屯留、潞城、黎城,復入河南,占涉縣、武安(今均屬河北),入直隸(約今河北)境。9月29日,大敗清軍于臨關(今永年縣城),乘勝北上,連下沙河、任縣、隆平(今隆堯)、柏鄉(xiāng)、趙州(今趙縣)、欒城、藁城、晉州,10月13日占深州城。
10月22日,北伐軍棄深州乘虛東進,連克獻縣、交河、滄州等地,于10月29日占領天津西南的靜海和獨流鎮(zhèn),前鋒到天津郊外5千米的稍直口村,準備進攻天津。11月1日,受到天津知縣謝子澄等所率地主武裝團練襲擊,遂折回靜海、獨流鎮(zhèn)。這時北伐太平軍已從開始時的2萬多人,發(fā)展到近4萬人。太平軍占領靜海和獨流鎮(zhèn)后,便在這里駐扎下來,筑木城,挖塹壕,建望臺,埋地雷,等待援兵的到來。后以援軍音信全無,又值隆冬,無防寒準備,糧食也日益困難,于是在1854年2月5日,放棄靜海和獨流鎮(zhèn)南退。
太平軍自靜海和獨流鎮(zhèn)突圍南下后,2月6日占據(jù)河間束城鎮(zhèn)。僧格林沁、勝保率清軍馬隊亦于當天追及,對太平軍實施包圍。3月7日,太平軍突出重圍,經(jīng)獻縣,于9日抵達阜城,很快又被清軍包圍,吉文元在戰(zhàn)斗中受傷犧牲。當北伐軍自靜海和獨流鎮(zhèn)突圍南下時,天京方面組織的援軍,方從安徽安慶出發(fā)。援軍共7500人,由夏官又正丞相曾立昌、夏官副丞相陳仕保與冬官副丞相許宗揚統(tǒng)率,經(jīng)桐城、舒城、六安、正陽關、潁上、蒙城入河南永城、夏邑。1854年3月11日到盤龍集(蟠龍集),在包家樓渡過古黃河。19日占江蘇豐縣,北入山東境,沿途大批捻軍、潰勇參軍,隊伍不斷壯大。入山東后連下金鄉(xiāng)、巨野、鄆城、陽谷、莘縣、冠縣,31日逼臨清,北距阜城僅100余千米。4月12日攻克臨清,但城中存糧軍火均被敵燒光,且清軍紛紛趕到,為避免陷入重圍,曾立昌等便撤出臨清,退守清水集(今館陶東北)一帶。
當時領導集團中對下一步行動產(chǎn)生分歧,結果南返的主張占了上風,援軍遂南撤冠縣,在勝保部清軍追擊和地主武裝的襲擊下,全軍潰散。曾立昌躍馬入黃河死難。陳仕保退至河南,后在安徽鳳臺展溝集犧牲,許宗揚逃回天京,被楊秀清收入東牢。
5月5日,林鳳祥、李開芳率部自阜城突圍到東光縣之連鎮(zhèn),立木柵,掘深壕,抗擊清軍。僧格林沁則在連鎮(zhèn)周圍挖壕、筑壘進行圍困。此時得到天京援軍已到山東的消息,便決定由李開芳率馬隊600余騎于5月28日自連鎮(zhèn)突圍,南下迎接援軍。李部到達山東高唐后,得知援軍已經(jīng)潰散,乃據(jù)城固守。勝保所部清軍雖多方圍攻,高唐堅守如故。
1855年2月17日,林鳳祥放棄西連鎮(zhèn),集中力量堅守東連鎮(zhèn)。3月7日東連鎮(zhèn)失陷,林鳳祥被俘,15日在北京遇害。僧格林沁于攻占連鎮(zhèn)后乃移師高唐,故作疏防之勢,誘使太平軍突圍。3月17日,李開芳率部自高唐突圍至茌平馮官屯,僧格林沁率軍追至后又加以圍困,仍然久攻不下,乃于屯四周挖溝筑堤,從數(shù)十千米外引運河水進行灌注,屯內(nèi)積水深數(shù)尺,守軍難以生存,便紛紛投出,李開芳也于5月31日被俘,6月11日在北京被殺。至此,北伐軍全軍覆沒,北伐失敗。
l?第十部分 繼續(xù)西征
1853年6月初,太平天國夏官副丞相賴漢英、殿左一檢點曾天養(yǎng)等率戰(zhàn)船干余,沿長江而上,開始西征。3日,敗清軍于太平府。隨之過當涂、蕪湖、池州。10日克安慶。旋即西進,克彭澤、湖口、南康府。24日兵臨南昌。7月,石祥貞等率援軍西上,8月初,戰(zhàn)船五、六百艘抵南昌。24日即進薄南昌城下,泊船于七里街、周公亭、鹽倉、司馬廟等處。當時進抵南昌的戰(zhàn)船約八百只,人數(shù)約七千左右。7月未石祥貞、韋俊等率領船五、六百只,約五千人抵達南昌,但8月4日又開船而去,故攻南昌的太平軍始終只有賴漢英一支。
攻城太平軍因兵力不足,韋俊等援軍又很快離去,以致久鈍堅城之下,未能攻克。于是,太平天國統(tǒng)率部決定于9月24日夜自南昌撤圍北去,重占湖口、九江,南昌的爭奪戰(zhàn)至此結束。
太平軍在攻南昌期間,曾派出以曾天養(yǎng)為首的小分隊,于8月5日占領豐城,7日占領瑞州,12日自瑞州東返。18日,曾天養(yǎng)部占饒州,28日又分兵占樂平。9月8日,占領景德鎮(zhèn)。9日,占領浮梁,22日,復克彭澤。23日占領安徽東流。24日占領健德。由于此時進攻南昌的太平軍已撤退,故曾天養(yǎng)小分隊渡江退回安慶。
1853年夏,太平年西征部隊西取湖北,北攻皖北。同年秋,翼王石達開進駐安慶主持西征軍務,即派護國侯胡以晃、秋官右正丞相曾天養(yǎng)和檢點曾錦謙,率大軍進軍皖北,11月14日占桐城,29日占舒城,督辦安徽歷練大臣呂賢基投水死。太平軍于12月12日直逼廬州(今合肥市)城下,將全城圍困。廬州是安徽中部重鎮(zhèn),安慶被太平軍占領后,安徽省治即設于此。
1月14日深夜,廬州大霧,水西門附近的地雷再次轟發(fā),毀城墻五六丈,守軍連忙搶堵,可不久下層地雷又發(fā),太平軍乘勢由缺口沖入城內(nèi)。戰(zhàn)至天明,廬州全城即為太平車占領。署廬州知府胡元煒投降,江忠源以下官員全部死亡。太平軍攻下廬州,是一個重大勝利。但太平軍沒有乘勝繼續(xù)聚殲廬州外圍的清軍,進一步擴大皖北根據(jù)地。不久,廬州即陷人清軍的反包圍之中。
1854年春,西征軍第三次占領漢口、漢陽,隨即分軍為二:一由國宗韋俊等率領圍攻武昌,經(jīng)略湖北。一由國宗石祥禎等組成征湘軍,南取湖南。2月20日,征湘軍占領金口鎮(zhèn),入湘,先后攻克岳州、湘陰。3月11日,奪寧鄉(xiāng)。省城長沙 大震。此時,曾國藩新建湘軍水陸營已經(jīng)完成,計一萬七千余人。于是,曾國藩率湘軍頑抗。
之后因征湘年兵力不足,太平軍退回湖北待援。
4月24日,太平軍南北夾擊長沙。湘軍由塔齊步帶領陸軍、彭玉麟帶領水師,一起攻打林紹璋。太平軍水陸皆大敗,損失將士近萬名。湘潭戰(zhàn)役是太平天國西征中太平軍與湘軍的首次決戰(zhàn),既是湘軍成軍后出兵的首次大捷,也是太平軍西征以來首次嚴重潰敗。6月26日,18歲的的陳玉成在武昌舍死苦戰(zhàn),太平軍第二次攻下武昌。
咸豐四年(1854年7月25日),曾天養(yǎng)率西征太平軍與曾國藩湘軍在湖南岳陽城第一次決戰(zhàn),太平軍虎頭軍統(tǒng)帥曾天養(yǎng)、清軍登州鎮(zhèn)總兵陳輝龍、湘軍水路各營總統(tǒng)褚汝航陣亡。10月14在桂明、曾國藩的統(tǒng)帥下第二次收復武昌。11月23日秦日綱率西征太平軍與桂明、羅澤南、李續(xù)賓、楊載福、彭玉麟等率領的湘軍在湖北十堰田家鎮(zhèn)進行第二次決戰(zhàn)失敗。
咸豐四年(1855年1月29日),石達開、羅大綱率西征太平軍與湘軍在江西九江湖口縣進行第三次決戰(zhàn),大敗湘軍。咸豐五年(1855年)初,太平軍反攻漢陽和漢口,4月3日,擊破湖北巡撫陶恩培的軍隊,第三次攻下武昌。
咸豐六年三月(1856年4月5日),太平軍再克揚州,攻破“江北大營”。五月,翼王石達開率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解天京三年之圍。十二月天京之變后,湖北巡撫胡林翼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收復武漢三鎮(zhèn),湘軍羅澤南陣亡,武漢三鎮(zhèn)徹底變成廢墟。8月9日清軍統(tǒng)帥向榮自殺。
l?第十一部分 天京事變
太平天國前期,軍政大事由軍師負責,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大權落在東王楊秀清手上。1856年太平軍攻破清軍向榮的“江南大營”,解天京三年之圍后,東王楊秀清見當時太平天國形勢大好,便另有圖謀。楊秀清再次假裝“天父下凡”逼迫天王將自己由“九千歲”封為“萬歲”。北王韋昌輝在這時請求天王誅殺東王,天王不肯。后來,陳承瑢向天王告密,謂東王有弒君篡位之企圖,天王密詔北王、翼王及燕王秦日綱鏟除東王。
次日凌晨偷襲東王府,楊秀清及其家人被殺,東王幕府部屬及其他軍民共2萬多人亦被殺,史稱“天京事變”。翼王石達開到達天京后,責備韋昌輝濫殺,后來二人不歡而散。石達開當夜逃出金陵城外。其后在天王洪秀全的密令下,韋昌輝殺光了翼王府中家屬。
之后石達開在安徽舉兵靖難,上書天王,請殺北王以平民憤。天王見全體軍民都支持石達開,遂下詔誅殺韋昌輝。
盡管武昌在石達開回京后不久即因糧盡援絕而陷落,但在石達開的部署下,太平軍穩(wěn)守要隘,伺機反攻,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石鎮(zhèn)吉等后起之秀開始走上一線,獨當一面,內(nèi)訌造成的被動局面逐漸得到扭轉。
1857年春天,李秀成與陳玉成擊敗清軍秦定三部,是天京事變后首次大捷,太平軍扭轉皖北局勢,北上六安、霍丘,與捻軍會合,兵鋒直指湖北。
天京事變后,太平天國合朝推薦石達開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卻忌憚石達開的聲望才能,不肯授予他“軍師”的地位,只封他為“圣神電通軍主將義王”,局勢稍見好轉后,又對他產(chǎn)生謀害之意。為免再次爆發(fā)內(nèi)訌,石達開被迫率數(shù)千人逃出天京,前往安慶。
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的攻治與軍事遭受嚴重打擊,一年之間,武漢、鎮(zhèn)江、與九江等重鎮(zhèn)相繼失陷,1858年和春重立江南大營,包圍天京,形勢愈發(fā)嚴重。天京事變使得三王被殺,翼王遠走,是太平天國的重要轉折點。
l?第十二部分 翼王遠征
咸豐七年八月(1857年9月),洪秀全迫于形勢的惡化,請石達開回京,石達開上奏表示不會回京,但會調(diào)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將領回援,并以“通軍主將”身份繼續(xù)為太平天國作戰(zhàn)。洪秀全詔準了這一方案,天京官方遂承認石達開此后的作戰(zhàn)是太平天國的遠征活動。
此后,石達開先后轉戰(zhàn)于天京外圍的閩、浙、贛等省,牽制大量清軍,緩解了天京、安徽兩地的軍事壓力。
1858年,清軍乘太平天國內(nèi)訌之后,重建江北、江南大營。4月,洪仁玕輾轉到達天京,被封為干王。1859年春,石達開入湖南,發(fā)動“寶慶會戰(zhàn)”,欲取上游之勢,再下趨湖北,配合安徽太平軍作戰(zhàn),并伺機分兵入川。這時湘軍正計劃分兵三路進攻安慶,聽說石達開長驅直入湖南腹地,軍心全線動搖,只得改變戰(zhàn)略,全力援湘。面對湘軍的重兵馳援,石達開孤軍作戰(zhàn),未能攻克寶慶,被迫退入廣西休整。
1861年9月,石達開自桂南北上,為北渡長江,奪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據(jù)地,轉戰(zhàn)蜀、黔、滇三省,先后四進四川,并于1863年4月渡過金沙江,突破長江防線。
但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漲水所阻,陷入重圍,多次突圍不成。時任四川總督的駱秉章遣使入太平軍中談判。經(jīng)協(xié)議,太平軍自行遣散四千人,剩余兩千武士保留武器隨行,在石達開被押往成都后,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在成都受審,被判處凌遲。在凌遲的過程中,石達開從容就義、神色怡然,至死未發(fā)一聲。然而,清軍并沒有遵守自己的約定,隨石達開一起投降的兩千太平軍,一夜之間被清軍全部屠殺。
一代將星,就此隕落,太平天國,也即將迎來自己的末日。
l?第十三部分 二次西征
咸豐十年(1860年)冬,太平天國準備第二次西征,計劃以陳玉成、李秀成兩支主力,分別從長江南北西上進攻武昌,以解安慶之圍。陳玉成解圍心切,立即從安徽桐城出發(fā),十一天內(nèi)行軍六百里,連取霍山、英山、黃州,兵鋒直指武漢。
此時,清軍主力盡在安慶,武漢城防空虛。關鍵時刻,英國艦隊司令何伯派參贊巴夏禮前往黃州覲見陳玉成,請求他不要攻打武漢,以維護大英帝國在武漢的商業(yè)利益。由于李秀成部進軍遲緩,太平軍并無把握在短期內(nèi)攻下武昌,及湘軍加緊對安慶的圍攻,陳玉成決定命部下賴文光率部隊軍隊留在武昌附近,繼續(xù)等候李秀成部,本人率主力返回安慶。
李秀成轉進至湖北東南部,在附近招兵30萬人,得知東線太平軍作戰(zhàn)不利,又聽說陳玉成已經(jīng)返回安慶,遂放棄進攻武漢三鎮(zhèn),改向東進軍,與李世賢部共同攻下浙江大片土地。陳玉成與李秀成兩人不和導致第二次西征無果而終,會攻武漢的計劃就此功虧一簣。
咸豐十一年(1861年)春,太平軍與湘軍和多隆阿部清軍在安徽安慶進行第二次決戰(zhàn)。
湘軍的部署是湘軍曾國藩、左宗棠、鮑超在安徽南部,湘軍李續(xù)宜、胡林翼、清軍多隆阿在安徽北部,兩個方向向安慶進攻,陳玉成回救安慶,洪仁玕、林紹璋、吳如孝、黃文金等也來配合作戰(zhàn),太平軍大敗,6月集賢關、赤崗嶺失守,8月陳玉成與楊輔清等奪回集賢關,再救安慶,為清軍多隆阿所拒。
9月,曾國荃攻克安慶,太平軍守將葉云來、吳彩定及全軍1.6萬多人全部陣亡。
同治元年四月(1862年5月),陳玉成在安徽壽州被叛徒苗沛霖逮捕,押送清軍兵部侍郎勝保,6月陳玉成被處死。
陳玉成被殺,暴露了太平天國一大問題,就是諸侯王之間各自為政,見死不救,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安慶之戰(zhàn),李秀成不積極,他專心經(jīng)營江浙,導致陳玉成慘敗,其主力軍團損失殆盡,被迫退守廬州。清軍圍困廬州,李秀成則發(fā)動第二次東征,奪取江蘇、浙江廣大地區(qū),卻沒有派兵去救援廬州。如此,陳玉成處境更加被動,只能去找苗沛霖,結果被誘捕,受凌遲處死。
陳玉成之死,直接導致后期洪秀全“濫封”諸侯,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安慶之戰(zhàn)慘遭失敗,洪秀全為了凝聚人心,不得不這么做。安慶之戰(zhàn),太平天國最精銳的軍團被消滅,天京上游重鎮(zhèn)丟失,對軍心、民心影響極大,太平天國“中興之夢”就此破滅。
l?第十四部分 東征蘇南
江南大營是清朝為鎮(zhèn)壓太平天國集結起的最后兩支直接聽命于成豐帝的野戰(zhàn)軍之一(另一支為科爾沁部僧格林沁野戰(zhàn)騎兵)。全國各地素質(zhì)較好的綠營官兵駐扎天京孝陵衛(wèi)屏蔽蘇杭財賦區(qū)成為江南大營。
咸豐十年三月十二日(1860年5月2日),太平軍與江南大營最后的決戰(zhàn)打響,兩日交鋒,頭一日勝負未分,次日一戰(zhàn),自
辰至末,江南大營張國梁軍大敗,死者萬人。
江南大營的被殲滅宣告在華東地區(qū)、中南地區(qū)再無直接聽命于清朝皇室的野戰(zhàn)大軍,清朝皇室不得不起用漢族地主私人武裝湘軍與淮軍而成尾大不掉之勢。
四月十九日,咸豐與曾國藩達成協(xié)議,咸豐授予曾國藩欽差大臣兵部尚書兩江總督督辦江南軍務,華東地區(qū)所有軍隊均歸節(jié)制,曾國藩經(jīng)咸豐帝許可罷免咸豐帝此前任命的官員,包括皖南督辦軍務大臣張芾、閩浙總督慶端、浙江巡撫王有齡、江蘇巡撫薛煥、江南團練大臣龐鐘路、江北團練大臣晏瑞書,轉而把湘軍系統(tǒng)的軍官扶上位。
不久李秀成率太平軍占領江蘇,隨后奉命劃常州府以東各府州縣之地,建立蘇福省,以蘇州為省會,沿襲清朝的行政區(qū)劃,改府為郡。8月9日,李秀成太平軍與華飛烈和上海買辦楊坊聯(lián)合組建的洋槍隊在上海決戰(zhàn)。
由于太平天國禁止鴉片貿(mào)易,加上清政府與英、法、俄簽署《北京條約》后,太平天國威脅到各國條約利益,西方各國對太平天國運動轉向反對。1862年1月,清政府確立了‘借師助剿’的方針,選擇與外國軍隊聯(lián)合對太平軍實施作戰(zhàn)。1月到6月,李秀成太平軍與英法聯(lián)軍在上海決戰(zhàn)。譚紹光太平軍從吳淞包抄浦東,英法聯(lián)軍在高橋鎮(zhèn)與太平軍激戰(zhàn),原石達開部將吉慶元陣亡,太平軍包抄計劃失敗。法國軍駐華司令卜羅德少將被太平軍流彈擊斃,法軍為了報復,占領上海柘林鎮(zhèn)之后,讓清軍殺傷村中數(shù)百名男女老幼和太平軍軍人。
6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軍回援天京,太平軍集結二十萬人馬,10月起大戰(zhàn)湘軍四十多天,未能取勝。12月,李秀成奉命北渡長江,由于無糧,前后失去數(shù)萬將士。
次年十月二十四日,蘇州守將譚紹光被部下郜永寬等人殺死,蘇州被克復。郜永寬等人在常勝軍首領查爾斯·戈登的協(xié)調(diào)下,李鴻章曾答應保住他們的性命,但之后李鴻章違反承諾,命程學啟將郜永寬等人斬首,還射殺數(shù)千余投降的太平軍。
十一月二日,李鴻章克復無錫,無錫太平軍守將黃子隆詐稱不識字,不多言,亦無供狀,臨刑時坦然自若。
同治三年三月二十二日,陳坤書率領太平軍與戈登常勝軍及劉銘傳淮軍在常州激戰(zhàn),大敗。四月六日,常州被克復。陳坤書昂首直立,拒絕投降。
l?第十五部分 天京陷落
1864年5月11日,常州失守,標志著蘇福省保衛(wèi)戰(zhàn)的結束。蘇福省失守,天京已成孤立的據(jù)點,據(jù)無守之地,終于出現(xiàn)了天京陷落的悲劇。
5月30日,天京被曾國荃包圍,洪秀全命洪仁玕外出搬救兵,其身歷丹陽、常州、湖州等。但各路太平軍皆以沒有糧食為由,不領命。
同治三年四月十九日,洪秀全逝世,李秀成為穩(wěn)定軍心,于五日后扶立洪秀全長子洪天貴福(即幼天王)嗣位。這時城中軍隊只有一萬多名,能作戰(zhàn)的只有三、四千名,糧草斷絕。湘軍圍城越加緊急,從東門到北門沿城掘地道攻城。李秀成指揮守城軍,一連破了幾十處地道。至五月,地保城失陷,湘軍以猛烈的炮火作掩護,迫近太平門城根,開掘地道攻城。六月,湘軍挖地道用火藥炸塌城墻,沖入城內(nèi)。李秀成抵擋不住,奔回朝門,把自己的戰(zhàn)馬讓給洪天貴福騎,率領戰(zhàn)士保護洪天貴福上清涼山暫避。洪天貴福得以逃出追趕。李秀成自己另騎了一匹不得力的馬,到了初更時,假扮清兵,從太平門缺口沖出,出城后他又率一百余人轉身攔截清軍。結果他自己因“馬不能行”,與大隊人馬走散,流落方山。百姓把他密藏起來,要送他出險,后不幸為八村村董陶大來知悉,被其擒獲,獻與湘軍將領蕭孚泗。
李秀成被俘后,被人送至曾國荃的清軍兵營。曾國荃因為自己的親兄弟曾國華在與李秀成作戰(zhàn)時,戰(zhàn)死在三河鎮(zhèn),故對其痛恨有加。他擺列刀、錐等刑具,要把李秀成狠刺、細割處死,而李秀成“殊不動”,惱羞成怒的曾國荃親自動手。李秀成痛斥:“曾九!各扶其主,你生什么氣?且興滅無常,今天偶然得逞,就發(fā)瘋了嗎?”
此后李秀成在獄中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寫下數(shù)萬字的自述,全書無結尾。自述原稿卷末第74頁以后的內(nèi)容部份被撕去。李鴻章在寫給曾國藩的信中表示,在閱覽完《李秀成自述》后,也為之感動,贊譽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同治三年七月初六日(1864年8月7日),曾國藩派候補知府李鴻裔告知仍在續(xù)寫“天朝十誤”和“防鬼反為先”等文字的李秀成,今天他將要被處死。李秀成聽后,毫無戚容,就李鴻裔所說遁詞“國法難逭,不能開脫”,作出一副無所謂的姿態(tài)說:“中堂(曾國藩)厚德,銘刻不忘。今世已誤,來生愿圖報?!卑?,李秀成步赴刑場,談笑自若,誦絕命詞十句,以敘其盡忠之意,隨后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二歲。李秀成被殺后,曾國藩將他尸體用棺木安葬,且遵清廷旨意,將他的頭顱裝在小木籠里,派人在江南當年李秀成活動的地區(qū)沿途傳示。
之后洪仁玕、黃文金護送幼主天王突圍。九月九日,洪仁玕在江西石城兵敗被俘,十月二十五日在南昌被殺。九月二十五日,幼天王洪天貴福在逃脫清兵追殺后四處亂走導致被盤出拿獲。十月二十日在南昌被凌遲處死。
l?第十六部分 落幕
長江以南的太平軍余部,在侍王李世賢部、康王汪海洋的領導下,自江西挺進福建,攻占漳州,經(jīng)營閩南,1865年,汪海洋在鎮(zhèn)平刺死李世賢,獨領其軍,與清軍轉戰(zhàn)于閩、贛、粵邊界的平運、長寧、定南、平和、興寧各縣,后在白沙壩戰(zhàn)死。
江北的太平軍賴文光部投入捻軍,于1865年殺清軍名將僧格林沁,繼續(xù)對抗清軍直至1868年。東捻軍于1868年1月5日在揚州東北瓦窯鋪覆滅,西捻軍于同年8月16日在山東茌平徒駭河被李鴻章淮軍消滅。最后一支留下太平天國年號的殘余捻軍袁大魁部,于1869年在陜北保安被左宗棠消滅。
1872年4月,石達開余部李文彩部在貴州大塘覆滅,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正式結束。
作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從1851-1864年,經(jīng)過14年時間,太平天國運動席卷了中國內(nèi)地17個省,攻克過600余座城市。
雖然最后失敗了,但是它仍然具有積極性,作為農(nóng)民領導的反封建反侵略運動,救國圖存的積極探索。也為后來的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革命派的登場提供了經(jīng)驗教訓,對推動近代中國發(fā)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好了,今天的內(nèi)容就到這里了,喜歡的話請用三連告訴我,也可以在評論區(qū)告訴我你想知道的。
?
l?視頻來源
《太平天國TVB版》
《太平天國陳家林版》
《太平天國吳念真版》
《太平天國》,鳳凰衛(wèi)視紀錄片
《太平天國》,中國通史第九十七集
《太平天國女英雄》
部分來源于網(wǎng)絡
?
l?參考資料
1.?走向中國近代化的道路上深深的足跡──太平天國.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芳哲、黎斐.《金田團營考釋》
3.?周天爵.《致周二南書》
4.?重大兵事.六安市人民政府網(wǎng)
5.?鐘文典.《太平天國開國史》
6.?中美關系.福建省南安國光中學
7.?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近代史研究》
8.?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山東大學
9.?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10.?鄭師渠.中國近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1.?趙烈文.《能靜居士日記》
12.?張汝南.《金陵省難紀略》
13.?張嵚.《不容青史盡成灰》.古吳軒出版社
14.?張德堅.《賊情匯纂》
15.?英國檔案館藏.《曾水源林鳳祥李開芳為西王蕭朝貴中炮傷重上東王楊秀清等稟報》
16.?伊恩·希斯.太平天國叛亂(1851-66)-The)Taiping)Rebellion)1851-66.英國: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275號
17.?楊輔清.國家數(shù)字文化網(wǎng)
18.?謝選駿.中國神漢建國史略
19.?謝介鶴.《金陵癸甲紀事略》
20.?蕭盛遠.《粵匪紀略》
21.?魏正瑾、易家勝.《天國春秋》
22.?王慶成.《歷史研究》
23.?王明前.《太平天國的權力結構與農(nóng)村政治》
24.?王崇武等譯.《太平天國史料譯叢》
25.?王朝終結地:探訪江西石城太平天國遺跡桂花屋.新華網(wǎng)
26.?天王府總統(tǒng)府.藍途旅游網(wǎng)
27.?天朝田畝制度、燒殺搶掠:太平天國的功過是非.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28.?譚嗣同《北游訪學記》、《仁學》
29.?太平天國政體與“神權政治”.中華文史網(wǎng)
30.?太平天國政體與“神權政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31.?太平天國戰(zhàn)爭:人類史上傷亡最大的戰(zhàn)爭.軍馬縱橫
32.?太平天國研究的歷史和方法.近代中國研究
33.?太平天國是一次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的革命運動.鳳凰網(wǎng)
34.?太平天國是如何崛起與滅亡的.為何會失敗.歷史千年
35.?太平天國史研究之我見.中華網(wǎng)軍事
36.?太平天國史研究之我見.人民網(wǎng)
37.?太平天國史卷三十四.國學導航
38.?太平天國時期英國的“中立”政策.中國青年網(wǎng)
39.?太平天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沉重打擊清王朝統(tǒng)治.鳳凰網(wǎng)
40.?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就義于河南延津.歷史上的今天
41.?太平天國貨幣流通考.中國知網(wǎng)
42.?太平天國官書.《天兄圣旨》
43.?太平天國官書.《天命詔旨書》
44.?太平天國革命與土地制度變革.中國改革
45.?太平天國歌謠傳說集.中國知網(wǎng)
46.?太平天國定鼎天京.通南京網(wǎng).2012-07-24
47.?太平天國的政治綱領及其它制度.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48.?太平天國的貨幣.中國知網(wǎng)
49.?太平天國.百度翻譯
50.?太平軍與清軍八年拉鋸戰(zhàn):圍困為何表現(xiàn)出色.大河網(wǎng)
51.?太平軍如何在南美洲橫掃千軍:先破秘魯再敗印第安人.鳳凰網(wǎng)
52.?太平軍每軍實數(shù)及后期編制考.中華文史網(wǎng)
53.?臺灣三軍大學編.《中國歷代戰(zhàn)爭史(第18冊):太平天國》:中信出版社
54.?蘇鳳文.《平桂紀略》
55.?試論民間歌謠的政治傳播功能——以太平天國歌謠為例.中國知網(wǎng)
56.?史式.《太平天國詞語匯釋》.四川人民出版社
57.?史景遷著.《天國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上海遠東出版社
58.?時濤、宋巖.《圖說中國皇帝大全320清朝割據(jù)農(nóng)民政權——太平天國》.中國長安出版社
59.?石達開.《五言告示》
60.?施建烈、劉繼曾.《紀縣城失守克復本末》
61.?容閎.《西學東漸記》
62.?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著.《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上冊》
6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近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演變》
64.?彭大雍、朱哲芳.《太平軍攻破全州與蓑衣渡之戰(zhàn)》
65.?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嘉應州城防.中國網(wǎng)
66.?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
67.?羅爾綱.《太平天國史事考》
68.?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增訂本
69.?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卷二·太平天國的政體》
70.?羅爾綱.《太平天國史》
71.?羅爾綱、羅文起.《太平天國散佚文獻勾沉錄》
72.?論英國對太平天國態(tài)度的變化.中華文史網(wǎng)
73.?論太平天國之興衰.中華網(wǎng)軍事
74.?論太平天國之興衰.中國基礎教育網(wǎng)
75.?論太平天國之興衰.英才網(wǎng)
76.?論太平天國歌謠與客家山歌.中國知網(wǎng)
77.?論太平軍余部在粵東覆沒的原因.中國知網(wǎng)
78.?魯西奇等譯.《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沖突與社區(qū)(1796-1895)》
79.?流落海外的太平軍余部.中國知網(wǎng)
80.?劉大年.《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序》
81.?李汝昭.《鏡山野史》
82.?李圭.《金陵兵事匯略》
83.?孔飛力著.《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4.?柯文楠.《關于李秀成及其》
85.?菊池秀明.《太平天國前夜的廣西社會變動——以臺灣故宮博物院所藏檔案史料為中心》
86.?姜濤.《金田起義再辨析》
87.?黃志開.《太平天國的對外政策》
88.?黃再興.《詔書蓋璽頒行論》
89.?華翼綸.《錫金團練始末記》
90.?華強.《太平天國國號考》、《軍事歷史研究》
91.?華強.《太平天國地理志》.廣西人民出版社
92.?胡錦濤在五四運動八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
93.?洪秀全紀念館.中國廣州網(wǎng)
94.?洪秀全故居簡介.中國廣州網(wǎng)
95.?洪仁玕著.《英杰歸真》
96.?洪仁玕.《資政新篇》
97.?洪仁玕.《誅妖檄文》
98.?洪仁玕、韓山文.《太平天國起義記》
99.?賀翼柯.《戈登在中國》
100.?郭毅生主編.《太平天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
101.?郭毅生、史式主編.《太平天國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02.?反對投降派的戰(zhàn)歌——讀太平天國歌謠.中國知網(wǎng)
103.?二破江北大營(1858年8月-11月).中華網(wǎng)軍事
104.?杜文瀾.《平定粵寇紀略》
105.?滌浮道人.《金陵續(xù)記》
106.?戴逸.《中國近代史通鑒:太平天國》.紅旗出版社
107.?崔之清、胡臣友.《洪秀全評傳》
108.?從日本現(xiàn)狀看發(fā)達工業(yè)國家政治與經(jīng)濟.北京大軍經(jīng)濟觀察研究中心網(wǎng)
109.?陳善鈞.《癸丑中州罹兵紀略》
110.?陳徽言.《武昌紀事》
111.?曾國藩.《嚴辦土匪以靖地方折》、《曾國藩全集·奏稿》
112.?曾國藩.《嚴辦土匪以靖地方折》
113.?曾國藩.《愛民歌》、《解散歌》
114.?Thomas?Reilly著.《上帝與皇帝之爭——太平天國的宗教與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
115.?Brine?Lindesay.《中國太平叛黨志》
116.?1856-1861年的太平天國.勸學網(wǎng)
117.?F?A?Lindley.《太平天國》
118.?《總理全集》
119.?《致爭論太平天國歷史的雙方》
120.?《增補曾胡兵語錄注釋》
121.?《欲望是把雙刃劍1:太平天國的人性透視》.重慶出版集團
122.?《欲望是把雙刃劍2:太平天國的人性透視》.重慶出版集團
123.?《翼王亭記》
124.?《同盟會宣言》
125.?《天京見聞錄》
126.?《天父下凡詔書》
127.?《太平詔書》
128.?《太平天國戰(zhàn)史序》
129.?《太平天國詩文鈔》
130.?《太平天國起義調(diào)查報告》.廣西太平天國文史調(diào)查團
131.?《太平天國詞語匯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132.?《太平天國“邪教”說辨正》
133.?《石達開自述》
134.?《清史稿·列傳一百八十二·常大淳傳》
135.?《欽定英杰歸真》
136.?《民生主義與社會革命》
137.?《李忠武公遺書》
138.?《李秀成自述》
139.?《江南春夢庵筆記》、《磷血叢鈔》
140.?《華北捷報》1860年.第527期《艾約瑟等五名傳教士赴蘇州謁見干王和忠王的經(jīng)過》
141.?《胡林翼年譜》
142.?《洪天貴福供詞》
143.?《洪仁玕自述》
144.?《東華錄》咸豐卷
145.?《東華錄》
146.?《典制通考》
147.?《查復現(xiàn)在賊首股數(shù)折》、《李星沅奏議》
148.?《曾文正公全集》、《金陵克復全股悍賊盡數(shù)殲滅折》
149.?《曾國藩全集·奏稿·卷二》
150.?《北華捷報》1860年.第519期.《艾約瑟等五名傳教士赴蘇州謁見忠王的經(jīng)過和觀感》
151.?《50年來的太平天國史研究》、《二十世紀的太平天國史研究》
152.?“古長城”山脊延數(shù)里:疑與太平天國有關.騰訊網(wǎng)
另,部分資料來源于網(wǎng)絡
感謝所有被本文引用和參考過的作者,是他們的研究成果為本文提供了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