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音樂:少即是多
Hi,我是沙漏
打造音樂理想國
‘ 若無必要,勿增實體 ’
【奧卡姆剃刀】
14世紀William of Occam提出邏輯學法則「奧卡姆剃刀」。在《箴言書注》中他說到:“切勿浪費多余功夫去做本可以較少功夫完成之事”。神學著作中他還說到:‘ 若無必要,勿增實體 ’。(Ockham), 1495)
【極簡主義藝術(shù)潮流】
西方藝術(shù)以細節(jié),繁瑣。還原畫面呈現(xiàn)20世紀前的藝術(shù)手法。后來藝術(shù)家們越來越簡化作品:用減法創(chuàng)作,圖形簡化,尋找最初的形狀。這種手法于1960-1970年代成為成熟的藝術(shù)主義,今天我們稱其極簡主義藝術(shù)潮流。
「與奧坎姆的剃刀」理念相似。藝術(shù)在色彩,解構(gòu),線條,理念上開始簡單呈現(xiàn)。這種理念涉及到各個領(lǐng)域與學科。簡單的原料,做盡可能的事情,是極簡主義藝術(shù)的特征。
【極簡主義雕塑】
托尼·史密斯是極簡主義雕塑先驅(qū)。也是極簡主義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D, 2013)世界上有許多博物館都在展覽過他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作品為《倒退》(1976-1977 (Smith, 2021)),由鋁板制成,形成扭曲的幾何形狀。
【極簡主義雕塑】
極簡主義油畫中的呈現(xiàn)方式典型的例子是美國畫家紐曼Barnett Newman,1905) (Newman & Barnett , 1992)。他的作品用簡單的線條作主題,顏色純凈。反差且撞色的讓圖像上的幾何形狀呈現(xiàn)分明的區(qū)別。

【極簡主義音樂】
過去,不同音樂聽眾群體之間界線分明。極簡主義音樂讓聽眾間的界限抹去,拉進了學院派與非學院派音樂距離,無論任何人都能接受這種音樂。
它讓音樂做減法:回到音調(diào),用固定樂句,系統(tǒng)的作曲過程,重復結(jié)構(gòu),以及節(jié)奏。簡單的音樂圖形和單元。因此,它在不少字典中被稱為重復音樂。在音量上它是平穩(wěn)的:聲音規(guī)律的漸變。對于樂器演奏的人來說,需深厚的基本功,自然平均的演繹音符。
作曲家約翰·凱奇在最初的極簡主義作曲法之上,發(fā)展一種移位音樂(Phase Music)作曲方式,這現(xiàn)象可形成復雜音效。作品《Clapping Music》是斯蒂夫演出時受弗拉門戈音樂影響而創(chuàng)作,要求為:以人身為樂器、使用Phasing作曲技巧、用北非傳統(tǒng)節(jié)奏創(chuàng)作這首曲子。 (Reich, 1974)

曲子分兩聲部,13小節(jié),每一個小節(jié)中第二聲部錯位。讓兩條音樂最終節(jié)奏再次相遇作為曲子的結(jié)束,這就是Phasing作曲法的原理。
極簡主義,將事物本質(zhì)呈現(xiàn)。
書目
DSalomon. (2013). The Highway Not Taken: Tony Smith and the Suburban Sublime. Places Journal.
Newman, & Barnett Newman. (1992). selected writings and interviews.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Ockham)(ofWilliam. (1495). Quaestiones et decisiones in quattuor libros Sententiarum Petri Lombardi: Centilogium theologicum. Johannes Trechsel.
ReichSteve. (1974). In Writings about Music. New York: The Press of the Nova Scoti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Co-published b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Smith, T. (2021, October 18). Sculptor Tony Smith & his 7 best works. Retrieved from publicdelivery: https://publicdelivery.org/tony-smith-best-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