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分析:動機解析(一)
內(nèi)容摘自:《感受分析》(訾非)
【動機的組合】
1,動機疊加。即便是嬰兒,其行為背后也會有多個動機的疊加,如用手抓取食物受到進食動機和抓取動機的影響;而成人的行為背后,同樣也會有許多動機復雜地疊加在一起。在疊加的動機之間,有的動機能夠強化另一種動機,如前邊例子中,進食動機會增強個體的抓取動機;而某一動機對另一種動機的強化往往會習慣化變成個體較為穩(wěn)定的行為模式。比如,一個孩子想要獲得自我價值感(父母或老師的贊賞),在行動迅速、力量大及努力求學三者中,父母往往更容易對學習成績好進行嘉獎,于是這種求贊賞與認可的動機就會加強求知/求學動機,使得孩子長大后在自尊受損或有需求想要被滿足時習慣化地強化求知動機,采取學習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滿足需求。
2,動機填補。動機疊加中,一個源動機會激活并強化從動機(衍生動機),而動機填補則是當源動機消失或削弱后,從動機獲得次生源動機或?qū)で笮碌脑磩訖C的現(xiàn)象。比如,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學習成績好中獲得父母老師的認可與嘉獎后,求知動機作為從動機被求認同這一源動機觸發(fā),隨后,孩子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真的找到了自己的探索興趣,于是生成了次生源動機,抑或是發(fā)現(xiàn)學習可以讓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更有可能掙取更多的生活資本于是為求知動機找到了新的源動機。有時候,形成的價值觀也可能是次生源動機,如一開始一個孩子是因為想要獲得自我價值而努力學習,隨后他形成了凡事要完美地完成的自我要求,即便他已經(jīng)不再自卑了,他也依然很努力進取。
3,動機鏈。一種動機的滿足或挫敗導致另一種動機被激活,隨后第二動機的滿足或挫敗又激活第三種動機,如此一來,動機就被鏈式激活。如貪食癥者,追求成功的動機受挫,產(chǎn)生的抑郁和失望激活了進食動機,過度進食又激活患者對肥胖的恐懼,于是激活減重動機;而減肥帶來的體質(zhì)衰弱和行為異常又讓患者感到自責、自卑、挫敗等,這再次激活進食動機……動機鏈也可以是單向的,如A為了給伴侶B買禮物而去做了一份兼職(買禮物是動機),在兼職過程中所學習到的技能又讓他慢慢愛上了這份工作(對工作的喜愛是動機),隨后,還可能出現(xiàn)總動機與局部動機角色互換的狀況,如A對工作的熱情高于陪伴B的動力,沉浸于事業(yè)而忽略了感情。
?

?
【動機的強化:神往與魔化】
神往包括三個過程:首先,個體講述或以其他形式來喚起心中的美感,想象中的審美對象被強烈的美感包裹著,在這一階段,每每想起這一美好的意象,內(nèi)心的動機就會被強化;第二階段,將現(xiàn)實中的客體等同于想象中的美好意象,付諸努力,試圖獲得、接近后成為被美感籠罩著的客體;最后,接近或獲得這一客體,那些縈繞著客體的光環(huán)解除,個體產(chǎn)生失望的情緒。
神往給人的感覺由個人的樂觀程度決定:個人相信神往的對象能夠接近或獲得,則產(chǎn)生較強的動力;如果個人覺得自己不可能接近神往的對象,神往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神往的心理價值在與它以一種“期待視野”來充盈生活的意義。
神往的層次可以分為潛愿望和顯愿望:那些我們當前為之而努力的神往即是顯愿望,而那些我們想要但是卻沒有為之而做太大付出的神往即是潛愿望。如想要旅行,但是現(xiàn)在做的卻是完成課業(yè),旅行就是潛愿望,完成學業(yè)就是顯愿望。
超越了神往,則是親切:主體與客體頻繁接觸所產(chǎn)生的不是很激烈卻很持久的積極情緒就是“親近”,如從驚鴻一瞥的鐘情到日積月累的生活構(gòu)建出的不舍,是愛情從神往轉(zhuǎn)向親切的過程;從對某個著名大學的向往到身在其中經(jīng)年苦讀產(chǎn)生的對母校的認同;從對某種社會角色的渴望到承擔角色后體驗到角色本身的辛苦和平淡,再到對角色產(chǎn)生的認同與承擔。
神往的特殊形態(tài)是追憶:對某些失去的、難以重新體驗的美好經(jīng)歷會讓人感到淡淡的遺憾但是不會為了找回這些感受而孜孜追求;而對于另一些感受,人們不甘于遺憾,揮之不去地渴望著再次獲得。如對失去的愛情的惋惜及難以接受,讓人想要努力從現(xiàn)實中召回逝去的美好。
動機的一種特別運作方式是,魔化:魔化是我們努力地想要回避,但卻有對其一無所知的一種現(xiàn)象。例如會在腦海中出現(xiàn)各式各樣的風險,讓人竭盡全力地回避該狀況而難以受到該狀況美好的動力所驅(qū)動。這種對事物的過度否定其實來源于人類的秩序感,秩序感是人認識客觀現(xiàn)實的基礎,但它本質(zhì)上就會導致人陷入二分的方式來思考問題(秩序的建立需要借助的就是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不過人格成熟的個體能夠很大程度上削弱二分思維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