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縱“黑熱搜”詆毀國貨,黑公關正借“李佳琦事件”制造事端
李佳琦被罵事件,開始變味了。
“有時候找找自己原因,這么多年了工資漲沒漲,有沒有認證工作”,因為直播間的幾句爭議言論,李佳琦被罵上微博熱搜。
話說錯了,被罵冤嗎?不冤。然而目前事情被急劇放大,輿論在黑公關自媒體的引導操縱下形成多條“黑熱搜”,明面上痛罵李佳琦,實際上劍指國貨品牌,意圖借勢生事,污名化國產品牌,瓦解國貨十余年積累起來的品牌和市場。
這樣的“黑公關”應該嚴厲打擊。
平臺助水軍掀風作浪,“安排資源保底曝光”
“某品牌散粉貴過香奈兒”“某品牌眉筆每克比黃金貴”“某品牌首烏眉筆眉筆提取物添加量或小于1%”……
近日,有自媒體不忿黑公關水軍利用李佳琦事件推波助瀾,無底線抹黑國貨品牌,公開曝光了黑公關推動抹黑企業(yè)的黑稿上微博熱搜的運作手法。讓人震驚的是,在曝光的內容中,除了黑公關和水軍小動作不斷,疑似平臺方也主動組織相關話題,并號召媒體跟進,承諾對相關話題和文章“安排資源”,給予超高流量曝光。


從早年間消費者只認進口化妝品牌,到如今國產品牌崛起,國貨經歷了奮起直追的艱難過程。不少國產美妝品牌逐漸成為國內消費者化妝臺上的“常客”,銷量甚至超過部分知名國際大牌。無論是在知名度、市場份額上,國貨都開始和進口品牌分庭抗禮。而國貨崛起的背后,自然是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的提升。
如今,黑公關利用李佳琦事件,將打擊面擴散到整個國貨品牌,嚴重損害了國貨企業(yè)的正常經營。自媒體放出的截圖顯示,一些平臺策劃繼續(xù)推熱該事件,轉向針對國貨品牌,甚至在媒體群溝通跟進話題,一些話題詞已經被成功推上熱搜榜。
難怪部分自媒體人在得知真相后痛斥“缺德”。
“黑熱搜”與“黑公關”是網絡公害
水軍、謠言、熱搜、黑公關,在當下已經成了網絡公害。盡管指向“剜除毒瘤”的治理動作頻密,但就目前看,這幾大黑產并未銷聲匿跡。
都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被黑稿、黑熱搜攻擊,眼下就成了很多互聯(lián)網企業(yè)難防的“暗箭”。就像人在江湖飄隨時可能“挨刀”那樣,被黑公關的槍口對準,成了它們面臨的高風險情景。
此次被自媒體憤而曝光的黑公關,操作手打就極為典型:內容上罔顧事實,捏造情節(jié),為黑而黑;短時間內密集發(fā)布、廣泛分發(fā)、全網擴散;帶有明顯的組織化操控、規(guī)?;僮骱圹E等……
相比其它黑公關,這次圍繞國貨品牌的黑公關還有一個更大的優(yōu)勢,有平臺的加持。
在平臺熱搜展示機制下,黑稿話題有海量流量支持,輕而易舉吸引了無數(shù)眼球。
早在2017年7月,《人民日報》就刊發(fā)報道《網絡“黑稿”何時休》,直指“黑稿”已演變成不正當競爭的“黑武器”,不僅侵害了相關企業(yè)的商業(yè)信譽,也攪亂了新媒體行業(yè)秩序。
這絕非杞人憂天。有些自媒體就是“以黑求存”,它們跟部分企業(yè)、平臺形成“你喂黑料,我放暗箭”的灰色同盟,借“黑稿”攪混水再在渾水中摸魚;有些網絡水軍則將“黑稿”當作帶歪節(jié)奏導向的黑產中的重要一環(huán),從需求溝通到“黑稿”策劃再到聯(lián)系專業(yè)槍手寫作、尋找平臺發(fā)布擴散,進而制造熱搜話題,形成輿論攻擊聲勢。
“黑熱搜”亂象給互聯(lián)網生態(tài)帶來巨大的負外部性:制造了“網絡霧霾”,虛耗了大量注意力資源,帶來了信任危機,也造成了不公平競爭,導致了互聯(lián)網場域的規(guī)則失序。
打擊黑熱搜是平臺治理應有之義
黑公關、水軍、熱搜、謠言為禍不淺,而平臺的縱容甚至主動助推,將其危害指數(shù)級放大。
“黑稿”發(fā)帖隱性強、取證難、控制難度大、維權投入高,受害企業(yè)維權成本高企,有些惡劣影響也難以根除。
而熱搜的的上上下下則純粹居于某些平臺的黑箱里,以至于“買熱搜”成了社會共識,而相關平臺始終不肯承認,不斷說著“熱搜是自動生成”的車轱轆話。
可以想見,在黑公關鼓噪起的洶涌輿論下,此次被攻擊的國貨化妝品牌即使有心維權,恐怕也顧慮重重。而國貨遭受的品牌損失難以估量。

如果“黑公關”與掌控流量入口的平臺相結合,那其殺傷力可謂細思恐極,公眾的頭腦也會淪為公關戰(zhàn)場。
相關主管部門也應該增強機制,嚴厲打擊“黑熱搜”,斬斷有關平臺亂伸的黑手,倒逼那些積蓄起巨大流量池、擁有超強技術能力的內容平臺,將打擊“黑稿”和謠言內置于平臺責任序列,而不能任由“黑公關”寄附在平臺治理的裂口肆意妄為。
營商網絡環(huán)境是企業(yè)營商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網上針對企業(yè)和企業(yè)家,特別是針對民營企業(yè)和民營企業(yè)家的各類虛假不實信息時有出現(xiàn),損害企業(yè)品牌形象,侵害企業(yè)家合法權益,甚至影響了企業(yè)的正常生產經營,導致企業(yè)蒙受經濟損失,企業(yè)家遭受名譽侵害。
目前愈演愈烈的針對國貨品牌的“黑熱搜行動”,顯然正是監(jiān)管部門大力打擊的對象。微博一直大力宣傳其辟謠機制,再看看當下“黑稿”與謠言的肆虐,平臺的治理乏力顯然難辭其咎。
某種意義上,一個平臺如果充滿“黑公關”和謠言黑稿,則說明了平臺的治理至少已部分失效,也說明了平臺方面的失職,而“黑熱搜”的肆虐則更體現(xiàn)了平臺在整個黑公關系統(tǒng)中的曖昧態(tài)度。
毫無疑問,清朗的網絡空間容不下“黑稿”、謠言與黑熱搜。這需要監(jiān)管力度和處罰尺度上的加碼,也需要內容平臺擔起責任,盡早完善跟約束“黑稿”、謠言相適配的平臺治理模式,而不是主動讓“黑熱搜”戕害公共輿論空間,坐收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