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h1>
隨著“科學育兒”理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父母也開始關注起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中有些問題非常典型,相信不少家長也正在經歷著同款困擾,接下來就和大家分享一些科學的育兒方法。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能和孩子之間親密無間,坦誠相待。但據《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調查顯示,近三成左右的家庭親子溝通不暢。
“和孩子越說不允許就偏要做,孩子生氣的時候講道理怎么都聽不進去,怎么說孩子都不聽……”
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說孩子才肯聽,什么才是孩子愿意接受的語言,成為了當代父母的必修課程。以下是六個實用的親子溝通的原則,希望能幫助到你。
| 全身心投入
當孩子表達時,請給TA100%的注意力。你可以蹲下身或坐在地毯上,與他們的視線平行,保持視線交流,給TA發(fā)送你在傾聽的信號。
| 管理好自身的情緒
有些家長習慣高高在上,習慣性地認為孩子不成熟、沒能力,跟孩子溝通時也沒有耐心,動不動就發(fā)火。
其實,父母的負面情緒是會傷害孩子的。辱罵或者過度的批評,都會對TA的自我價值感、自信心、自尊心都有長遠的消極影響。
| 對事不對人
舉個例子,早餐時間,小朋友試圖伸手去夠餐桌上的牛奶,卻不小心將牛奶打翻在新鋪的桌布上。有的家長會直接沖孩子發(fā)火:你怎么這點小事也做不好?
更好的方式是,你可以把焦點放在這件事上,而不是評判孩子自身:沒關系,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意外,我們一起把桌子清理干凈就好了。下次你夠不著的時候,可以喊爸爸媽媽幫忙。

| 接納情緒
當你從孩子的言語或肢體中讀出了一些情緒時,請不要忽略,而是給予一定的反饋。
例如,當你不同意孩子睡前看電視,TA開始發(fā)一些小脾氣,你可以說:我看到你有一些難過,是因為我沒有同意你繼續(xù)看電視的原因嗎?
這樣溝通的好處是,一方面透過你對孩子情緒的覺察,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情緒(不管積極或是消極)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另一方面,孩子自己也可以學會如何鑒別情緒。
在這個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見藏在孩子負面情緒背后的需要,由此展開一次更深入的交流,去發(fā)掘TA可能還不知道如何表達的期望,也給家長具體怎么做提供了一個方向。
| 換位思考
當孩子犯錯時,避免直接指責、糾正TA的沖動,而是用深呼吸的方式讓自己冷靜下來,問問孩子剛剛發(fā)生了什么?
大腦處于發(fā)育階段的小朋友,他們看待事情的視角和成人不一樣,理解能力也差了一截。
這不會消耗太多的時間,但卻給雙方一個換位思考的機會。同時你也向TA傳達出你愿意傾聽的姿態(tài)。這樣一來,感到被接納的孩子,在后續(xù)探討TA不恰當行為時,也會更加地配合。
舉個例子,當你和伴侶晚上有應酬,需要將孩子留在家給保姆阿姨照料。在你們離家前,孩子開始發(fā)小脾氣、哭鬧,你或許會感覺到煩躁、生氣,覺得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
但事實上,TA可能還太小,尚不能判斷你們的此次離開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而通過換位思考和溝通,你就能發(fā)現(xiàn)哭鬧其實是在傳遞被拋棄的害怕和不安全感的信號。

| 給孩子一定的知情權
婚姻生活難免會有摩擦,不需要讓小朋友知道你和你的伴侶之間的所有細節(jié)。但如果你們之間的決定會對孩子產生影響,請告訴TA。
例如,你們決定搬家,對小朋友來說,搬家意味著要去新的學校,要離開現(xiàn)在熟悉的朋友。再比如,你們決定要再生一個孩子,TA或許會害怕爸爸媽媽的愛要被分去給弟弟妹妹,所以如果能盡早告訴大寶你會有弟弟or妹妹,而且給予TA及時的安撫。
就算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媽媽還是會一樣的愛你,這是極其重要的。

為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總會有許多的期許:健康、快樂、成功等等,其實,還有一個父母平時沒有意識到,然而有一種特質卻很少被人們提及,那就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指一個人對周邊環(huán)境的基本信任感和自身情緒的穩(wěn)定性。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后性格堅定平和,能較好地融入與他人的交往關系,能現(xiàn)實、理智地處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則表現(xiàn)為情緒波動大、焦慮敏感、回避社交、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等特質。
而安全感的形成和發(fā)展,與生命早期和“母體”的關系密切相關,也與幼年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包容、關愛和保護息息相關。
| 給他們你的時間
多花點時間、精力和TA待在一起,一起拼積木、過家家、講故事、鍛煉身體……這能讓你和孩子更了解彼此的生活、想法、感受和興趣,并能體現(xiàn)出你對他們的重視,這對建立積極的親子關系很重要。

| 表達你的愛
不管是送每天早上送孩子上校車時,給TA額頭的親吻,還是小朋友感到沮喪時你給的一個擁抱,還是一起逛超市時你牽著TA的手,或者一家人擠在一張沙發(fā)上看電影的依偎,這些都是從肢體上傳遞給TA愛的信號。
當然,如果你可以直接講出口“I LOVE YOU”那就更好了。
| 發(fā)現(xiàn)TA的才華
不要吝嗇你對TA的贊揚: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學著發(fā)現(xiàn)TA的閃光點,幫助TA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這不僅有助安全感建立,也有助于自信心建立和自我認同的形成。
| 堅持你的原則
當孩子出現(xiàn)你認為完全不可以接受的行為,請用適當?shù)姆绞街赋鰜?,幫助他們改正?/p>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聽家長對孩子說“你在考驗我的忍耐極限”。那么,我想建議家長們,花一點時間明確一下,你的“極限”到底是什么?
哪些行為你是完全不可以允許的?當你有了答案,請與小朋友及時溝通,讓TA知道你的明確期待。同時,當TA出現(xiàn)“挑戰(zhàn)你極限”的行為時,不要繼續(xù)放任,平和地告訴他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孩子和同伴之間也是個小社會,他們之間發(fā)生矛盾與沖突在所難免。
如何處理好孩子之間的“相處問題”,是每個父母都需要面對的問題。那么,家長是否要介入孩子之間的事情,如何處理才是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的選擇呢?
其實不管父母是否選擇介入,我們都需要明確一點:小朋友和兄弟姐妹,小朋友和其他玩伴之間的爭執(zhí)其實都可以是一個幫助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協(xié)商妥協(xié)、問題解決的機會。這是每個小朋友都需要的,會幫助他們成為一個高社會功能的成年人的技能。
當你選擇介入,你可以做如下工作:
| 讓他們冷靜下來
如果有肢體的爭執(zhí),可以先把發(fā)生沖突的孩子分開,讓他們冷靜下來。
可以分開與他們溝通,打架是不允許的行為,讓他們知道這屬于你的“極限”。而這樣的行為是需要承擔后果的,比如這周看電視的時間會縮短30min,或者需要承擔額外的家務。
當兩個孩子都冷靜了,可以引導他表達自己對與同伴、兄弟姐妹爭執(zhí)這件事的感受,讓他們給彼此道歉。
| 公平客觀地聽取
每個孩子看待問題的視角都不一樣。不要先入為主,你看到爭執(zhí)的畫面不一定是事情的全過程。給TA一個機會,告訴你,發(fā)生了什么。
| 防患于未然
在給孩子講故事,看電影時,如果出現(xiàn)小主人公爭執(zhí)的情節(jié),你可以與孩子一起分析他們?yōu)槭裁窗l(fā)生爭執(zhí)?發(fā)生爭執(zhí),對彼此造成什么傷害?引導你的TA的發(fā)散思維,應該如何解決?
|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
孩子會模仿你的行為。當你和你的伴侶有小爭執(zhí)時,如果你的孩子在場,請用合理友好的方式協(xié)商解決你們之間的爭執(zhí)。當你無法避免孩子目睹你們的小爭執(zhí),那就請你示范給他們看如何正確地處理爭執(zhí)。
當然,如果你和伴侶的爭執(zhí)上升到了言語辱罵、肢體暴力,請保護好TA的心靈。嚴重的肢體沖突,會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造成長久的負面影響。

就像《請回答1988》中德善的爸爸曾與女兒德善坦誠地聊天:“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父母也不是生來就是父母的,大部分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是會犯錯的。
孩子需要培養(yǎng),父母同樣也需要學習。
相比上一輩人較為粗放的教育方式,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意識到家庭教育方式的重要性,有意識地開始調整自己的方法,也就擁有了成為更好父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