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說·第2期」來得及嗎?現(xiàn)在開始準備插班生考試
來得及嗎?現(xiàn)在開始準備插班生考試
最近不少同學表示跟身邊的同學格格不入目前所在學校的機會太少想通過插班生考試去往更好更適合自己的平臺
然而可能是一直不知道有插班生考試可能是一直在猶豫要不要考插班生考試可能是因為各種紛擾一直沒有行動起來
總之10月底了現(xiàn)在開始準備插班生考試還來得及嗎

—?1?—
多個先例
比較極端的例子是三月中旬才開始準備的唐乙寒同學,花了兩個半月的時間,從海事考到了復旦文科。

昨晚直播答疑,從上理考到復旦的劉澤凱同學同樣開始的比較晚,2月份才開始系統(tǒng)準備。

復旦無論文科還是理科,難度都是插班生考試天花板的存在。這兩位學長學姐,開始的比較晚,并且跨度較大,可以說是極具代表性了。
當然,印象比較深的還有從上師到華師的劉禹廷與從海洋到東華的沈人杰同學,都是開始的比較晚,或是較晚才開始系統(tǒng)準備,但最終成功的例子。

當然,你會說這都是個例,大多數(shù)都是10月、9月,甚至8月就開始準備的同學最終考上。
沒錯,事實確實如此!不可否認,早早開始,真正認真準備的同學,勢必會建立自己的優(yōu)勢,更有機會上岸。不過,我們需要看到,較晚開始準備最終成功的是少數(shù),但較晚開始準備的同學也是少數(shù)!畢竟這確實需要勇氣以及堅決的行動。
當然,通過學長學姐的心得以及直播答疑時的表述可以看出,開始較晚但最終成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要很拼!比如3月中旬才開始的唐同學,有過一段在通宵教室待到12點再回寢的經(jīng)歷;再比如2月份才開始的劉同學,開始后一天差不多學11到12小時。
目前是10月底,還沒開始的同學相比大多數(shù)同學并沒有晚太多,也無需像唐同學跟劉同學那樣高強度地拼。趁還來得及,抓緊吧!

—?2?—
落下的課程并不多
不少同學覺得科興的課程已經(jīng)開始了,自己目前加入不知如何去安排,去跟上。
拿最早開始的,也是大多數(shù)同學涉及到的英語、數(shù)學兩科舉例。目前剛上完第3次課程,一科一次課是3小時,那么相比其他同學落下的課程總時間是18小時。因為科興的課程內(nèi)容較多且有一定難度,一般3小時的課程,需要花9小時去預習、學習、復習才能掌握。那么,一共需要花54小時去補。
如果學習能力比較強的話,花一周的時間基本可以先把課補上。如果學習能力一般,那么花兩周的時間就基本可以了。由此可見,基本從第4或第5次課開始就可以跟老師的直播了。至于在做題方面落下的內(nèi)容,在跟上進度后,每周多花一些時間去趕即可。

—?3?—
學習時間的差距完全可以追回
「小智說·第1期」哪些因素決定了你插班生考試能否上岸?中我提到了能否上岸主要看實力,而實力 =?學習時間*學習效率*學習有效度
退一萬步來說,如果開始的晚不能改變學習時間上的落后,那我們還是可以去追求學習效率與學習有效度??!咬咬牙,學習時保持一定的學習效率,多多反思,追求更高的學習有效度。到最后,實力比開始的早的人強是合情合理的!
更何況,其實目前的時間差距,完全可以靠之后每天多學習1小時去追回來。并且,插班生考試是一場長跑,不少同學中后期會陷入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里,影響學習狀態(tài)與時間,比如陷入自我懷疑,比如寒假根本學不進去,再比如階段性的頹廢等等。這些彎道都是你超車的機會。

—?4?—
可能的延期與網(wǎng)課
首先,這肯定是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也就是考試延期以及自己目前學校的課程都是網(wǎng)課。我們都渴望一切正常!
不過,如果真的這樣了,這對開始較晚的同學來說也是一個機會,延期會使得總體時間變長,學校上網(wǎng)課則實際上使得自己擁有了更多的自主安排時間。這些都給予較晚開始的同學以更多趕超的機會。
比如昨晚連線劉澤凱同學直播答疑的第3個環(huán)節(jié)的第1個話題就是問:“如果不延期,覺得自己能上岸嗎?”
劉同學回答道:“我覺得不能,因為我5月底的時候?qū)嵙κ呛懿说摹?/p>
—?5?—
目標不定太高
如果說,你覺得自己沒有其他人開始的早,自己的學習能力也比較一般,信心不足,主要是想通過插班生考試獲得一定的提升即可。
那么,或許你可以考慮選擇競爭較小的一些學校與專業(yè),或者是能突出自己優(yōu)勢的學校與專業(yè)。比如說交大要求高績點才能考,如果你目前自己學校的課程學習得不錯,可以靠著這一條件甩掉不少人。
再比如說,華理要求專業(yè)相近才能考,其部分專業(yè)報錄比并不是很高,如果你目前的專業(yè)可以考華理,那么可以試試。

—?6?—
承認來得及
其實來不來得及,大家自己心中都有答案,只不過人都是有惰性的,不愿意去承認還來得及,不愿意去采取行動。以“客觀情況”去掩蓋主觀的惰性,會使得目前的吃喝玩樂更具合理性。
有時我們落后于人,想的是一堆嚇倒自己的困難,促使自己放棄,而不是如何去追趕;而領(lǐng)先者,則充滿激情,用行動去拉開與落后者的差距。漸漸地,努力成為了領(lǐng)先者的特權(quán)。或許,這就是二八定律、馬太效應(yīng)以及階級固化的底層邏輯吧?
科興英語宣老師曾說:“你不是非要站在世界之巔才能努力!努力是一個很平凡的事情罷了?!?/strong>我想,這應(yīng)該才是我們應(yīng)該去承認,去執(zhí)行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