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為什么一點都不懷疑《神探狄仁杰2》的大將軍權善才?
在《神探狄仁杰》第二部中,王孝杰率領的右威衛(wèi)主力因為蛇靈的陰謀而全軍覆沒。武則天任命狄仁杰為河北道行軍大元帥,率領左衛(wèi)主力支援崇州,而左衛(wèi)主力的大將軍是權善才。狄仁杰在出發(fā)之前就知道自己身邊有內奸,自然對所有參與崇州案的人都留了個心眼。

不過有意思的是,狄仁杰在整個崇州案的過程中卻從來沒有懷疑過左衛(wèi)大將軍權善才。哪怕“舔靈”曾泰都當面舉報權善才了,狄仁杰依然沒有將有通敵嫌疑的大將軍權善才列入懷疑對象。那么狄仁杰在《神探狄仁杰2》的“崇州案”中為什么一點都不懷疑大將軍權善才呢?

錢雁秋編導的《神探狄仁杰》系列的主角狄仁杰不是疑心病,在沒有疑點的情況下,狄仁杰會觀察但不會懷疑任何人。而權善才不被懷疑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權善才言行沒有任何問題,所謂的疑點都是導演的惡意誤導;第二,大將軍權善才與狄仁杰的關系不同尋常。

《神探狄仁杰》的主要情節(jié)基本都是虛構的,但劇中人物的人設和有些經歷是符合歷史的,比如狄仁杰在崇州案時就提到了自己當年痛罵宰相張光輔的歷史事跡。根據(jù)史書記載,權善才是唐高宗時的唐軍大將,曾經在蘭州(今甘肅省蘭州市)降服了黨項部(西夏前身)。

儀鳳元年(676年),時任左武衛(wèi)大將軍的權善才處置了一名犯法的飛騎。沒想到這個飛騎懷恨在心,竟然向唐高宗舉報權善才私自砍伐昭陵(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陵墓)的樹木。唐高宗是以孝順之名得天下的,得知此事后悲泣不自勝,下令處死左武衛(wèi)大將軍權善才。

就在權善才即將人頭落地的時候,時任大理寺丞的狄仁杰站出來為權善才說話。狄仁杰認為:根據(jù)大唐律法,“盜園陵草木”應該判處二年半的徒刑。權善才又是可以享受“八議”減刑的大將軍,砍伐昭陵樹木也就是免職。于是狄仁杰按照律法規(guī)定判決將大將軍權善才免職。

唐高宗對狄仁杰的判決很不滿意,但狄仁杰據(jù)理力爭,最終說服了唐高宗,權善才這才免于一死。正因如此,狄仁杰是權善才的救命恩人。正因為狄仁杰救過權善才的性命,所以《神探狄仁杰2》的權善才自然幾乎不可能成為狄仁杰的懷疑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