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年表詳細
日本歷史年表
西元年
天皇
大事記
57
垂仁天皇
[BC.29-70]
倭奴國王朝貢后漢,光武帝授漢委奴國王印。
107
景行天皇
[71-130]
倭國王升入貢后漢,獻奴隸160人。
146
成務(wù)天皇
[131-190]
倭國大亂,女王卑彌呼立。
192
仲哀天皇
[192-200]
-
239
-
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遣使帶方郡。魏明帝賜金印紫綬與親魏倭王的稱號。
266
-
倭女王壹與遣使朝貢西晉。
300
應(yīng)神天皇
[270-310]
古墳文化。大和朝廷統(tǒng)一大半國土。
[編輯]?大和時代
西元年
天皇
大事記
367
仁德天皇
[313-399]
百濟朝貢日本。
369
出兵朝鮮南部,前后任那成立。
391
破百濟、新羅。
404
履中天皇
[400-405]
與高句麗作戰(zhàn)于帶方。
406
反正天皇
[406-410]
-
413
允恭天皇
[412-453]
倭王贊遣使朝貢東晉。
438
倭王珍遣使朝貢東晉,封安東將軍。
443
倭王濟遣使朝貢宋朝。
453
安康天皇
[453-456]
-
462
雄略天皇
[456-479]
倭王興襲爵。
478
倭王武遣使入宋上表,封安東大將軍。
480
清寧天皇
[480-484]
-
488
仁賢天皇
[488-498]
-
498
武烈天皇
[498-506]
-
512
繼體天皇
[507-531]
大伴金村割任那四縣給百濟。
522
司馬達到日本后,在大和國高市郡坂田原安置佛像。
527
筑紫國造磐井叛亂 (磐井之亂)。
531
安閑天皇
[531-535]
-
538
宣化天皇
[535-539]
佛教正式傳日,百濟圣明王獻佛像經(jīng)典。
552
欽明天皇
[539-571]
百濟國圣明王遣使,贈日本國釋迦牟尼佛金銅像一尊及幡幢和經(jīng)論。
553
百濟貢醫(yī)易歷等博士。
562
新羅滅任那日本府。
584
敏達天皇
[572-585]
日本始有出家者。
587
用明天皇
[585-587]
蘇我馬子殺物部守屋。
592
崇峻天皇
[587-592]
蘇我馬子殺崇峻天皇。推古天皇即位。
[編輯]?飛鳥時代
西元年
年號
天皇
大事記
593
-
推古天皇(女)
[592-628]
圣德太子攝政。建四天王寺〈難波〉。
594
頒布興榮三寶之詔。
599
初次派遣使者(遣隋使)到中國留學〈隋文帝開皇二十年〉。
603
制定官位十二階。
604
日本開始采用歷法。制定《憲法十七條》。
606
規(guī)定各寺每年四月八日〈浴佛會〉及七月十五日〈孟蘭盂會〉設(shè)齋會。
607
派小野妹子入隋朝貢。建法隆寺〈為日本流傳下來最早的木造建筑〉。
第二次派遣使者到中國留學。
608
隋使斐世清來日,派小野妹子再次入隋,留學生高向玄理等隨行。
614
第三次派遣使者到中國留學。
622
圣德太子去世。
624
開始設(shè)立僧官制度〈分僧正、僧都及法頭三等〉。
625
高句麗沙門惠觀傳入三論宗。
630
-
舒明天皇
[629-641]
第一次遣唐使,派犬上御田鍬等入唐。
645
大化元年
皇極天皇(女)
[642-645]
中大兄皇子等滅蘇我氏,孝德天皇即位。首次定年號。遷都難波。
646
大化二年
孝德天皇
[645-654]
宣布《革新詔》?;萦^奉高句麗王命令,在宮中講三論。
647
大化三年
制定七色十三階冠位。
652
白稚三年
實施班田收授法。戶籍清查。
653
白稚四年
道昭入唐,留學于玄奘門下。
658
-
齊明天皇(女)
[655-661]
阿倍比羅夫征蝦夷。智通、智達奉敕入唐,與道昭同學于玄奘門下。
658
道昭歸日,傳法相宗。
661
-
天智天皇
[661-671]
白村江之役,日軍敗于唐與新羅水軍。
663
遷都至近江大津?qū)m。
667
制庚午年籍。法隆寺失火。
670
-
弘文天皇
[671-672]
壬申之亂。大海人皇子擊敗大友皇子。遷都飛鳥凈御原宮。
672
-
天武天皇
[673-686]
設(shè)三綱,即為僧正、僧都及律師。
674
道昭示寂。
676
制八色之姓。
689
-
持統(tǒng)天皇(女)
[686-697]
頒《飛鳥凈御令》二十二卷。清查戶籍。
694
遷都藤原京。
701
大寶元年
文武天皇
[697-707]
《大寶律令》完成。
704
大寶四年
智鳳、智鸞、智雄奉敕入唐,留學于樸陽智周門下。
708
和銅元年
元明天皇(女)
[707-715]
武藏國獻銅。鑄和銅開寶銅幣。
[編輯]?奈良時代
西元年
年號
天皇
大事記
710
和銅三年
元明天皇(女)
[707-715]
遷都平城京。
711
和銅四年
頒《蓄錢敘位令》,促進貨幣流通。
712
和銅五年
太安麻呂獻《古事記》。
713
和銅六年
詔令各國撰寫《風土記》。
717
養(yǎng)老元年
元正天皇(女)
[717-724]
玄昉入唐,留學于樸陽智周門下。
718
養(yǎng)老二年
藤原不比等人撰修《養(yǎng)老律令》。
720
養(yǎng)老四年
《日本書紀》完成。
722
養(yǎng)老六年
開墾百萬町步田地。于藥師寺置僧綱,各寺比照,即為寺主、上座及都維那。
723
養(yǎng)老七年
施行《三世一身法》。
724
神龜元年
圣武天皇
[724-749]
建造多賀城。
717
神龜四年
渤海國遣使朝貢日本 (渤海遣日使)〈之后兩百年間達34次〉。
728
神龜五年
書寫金字《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六十四部,分頒諸國,令其傳頌。
729
天平元年
長屋王之變〈皇族政治結(jié)束〉。藤原光明為后,史稱光明皇后。
734
天平六年
設(shè)寫經(jīng)司,置有長官專任。
735
天平七年
玄昉歸日,攜回經(jīng)論五千余卷,藏于興福寺。
736
天平八年
唐僧道璇攜《華嚴章疏》,但未弘揚,為華嚴宗初傳。
737
天平九年
天花流行,為求福國民,令各國造釋迦丈六像一尊,寫《大般若經(jīng)》一部。
738
天平十年
令各國造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僧寺〉及法華滅罪寺〈尼寺〉各一座。
寫《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和《法華經(jīng)》各一部,分別安置。
令各國造七重塔一座,安置天皇頒布金字《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
740
天平十二年
藤原光嗣之亂。遷都恭仁京。新羅審祥法師講《六十華嚴》。
建國分寺。完成佛化政治的理想。
743
天平十五年
頒《墾田永世私有令》。塑造大佛于近江紫香樂宮。建東大寺。
751
天平勝寶三年
孝謙天皇(女)
[749-758]
《懷風藻》完成。
752
天平勝寶四年
東大寺落成開光。
753
天平勝寶五年
鑒真律師抵達日本。
754
天平勝寶六年
于東大寺建日本第一座戒壇。
757
天平寶字元年
橘奈良麻呂之變,藤原仲麻呂掌權(quán)。施行《養(yǎng)老律令》
764
天平寶字八年
淳仁天皇
[758-764]
惠美押勝〈藤原仲麻呂〉之亂。
765
天平神護元年
稱德天皇(女)
[764-770]
僧道鏡為太政大臣禪師,次年封法王。
768
天平神護四年
鑒真律師示寂。
770
寶龜元年
光仁天皇
[770-781]
道鏡流放至下野藥師寺。
775
寶龜六年
天長節(jié)〈天皇誕辰〉開始。
784
延歷三年
桓武天皇
[781-806]
遷都長岡京。
794
延歷十三年
遷都平安京。
[編輯]?平安時代
西元年
年號
天皇
院
大事記
801
延歷二十年
桓武天皇
[781-806]
-
坂上田村麻呂征蝦夷,次年建膽澤城。
804
延歷二十三
最澄、空海隨遣唐使入唐。
805
延歷二十四年
最澄返日,開日本天臺宗。
806
大同元年
平城天皇
[806-809]
空海返日,開日本真言宗。
810
弘仁元年
嵯峨天皇
[809-823]
藤原藥子之變。藤原冬嗣任藏人頭。
814
弘仁五年
呈《新撰姓氏錄》。
823
-
淳和天皇
[823-833]
-
842
承和九年
仁明天皇
[833-850]
承和之亂。伴健嶺、橘逸勢被懲。
850
-
文德天皇
[850-858]
-
858
天安二年
清和天皇
[858-876]
藤原良房攝政〈人臣攝政之始〉。
866
貞觀八年
應(yīng)天門之變,伴善男流放。
876
-
陽成天皇
[876-884]
-
880
元慶四年
光孝天皇
[844-887]
藤原基經(jīng)任關(guān)白。
894
寬平六年
宇多天皇
[887-897]
據(jù)菅原道真建議,廢遣唐使。
901
延喜元年
醍醐天皇
[897-930]
菅原道真左遷大宰權(quán)帥。
902
延喜二年
頒《莊園整治令》
914
延喜十四年
三善清行上奏意見封事十二條。
927
延喜二十七年
藤原忠平等完成《延喜式》(律令施行細則)。
935
承平五年
朱雀天皇
[930-946]
平將門弒伯父國香。承平天慶之亂開始。
939
天慶二年
平將門于關(guān)東反叛。藤原純友于西海反叛。
946
-
村上天皇
[946-967]
-
969
安和二年
冷泉天皇
[967-969]
安和之變,源高明左遷大宰權(quán)帥。
976
-
圓融天皇
[969-984]
施行《延喜式》。
984
-
花山天皇
[984-986]
-
988
永延二年
一條天皇
[986-1011]
尾張國郡司及農(nóng)民等控訴國司藤原無命違法。
997
長德三年
大宰府被襲。
1011
-
三條天皇
[1011-1016]
-
1017
寬仁元年
后一條天皇
[1016-1036]
藤原道長任太政大臣。藤原賴為任攝政。
1019
寬仁三年
刀伊〈女真族〉襲北九州 (刀伊入寇)。
1028
長元元年
平忠常于上總反叛( ~1031)。
1036
-
后朱雀天皇
[1036-1045]
-
1045
寬得二年
后冷泉天皇
[1045-1068]
禁止新設(shè)佃莊。
1051
永承六年
安倍賴時反叛〈前九年之役開使〉。
1053
天喜元年
建立宇治平等院鳳凰堂。
1062
康平五年
安倍宗任降,亂平。
1069
延久元年
后三條天皇
[1068-1072]
設(shè)記錄莊園券契所。
1083
永保三年
白河天皇
[1072-1086]
清原家衡反叛〈后三年戰(zhàn)爭開始 ~1087〉。源義家任陸奧守。
1086
應(yīng)德三年
堀河天皇
[1086-1107]
白河
白河上皇開創(chuàng)院政。
1095
嘉保二年
白河上皇設(shè)北面武士。
1103
康和五年
興福寺僧入京控訴。
1107
-
鳥羽天皇
[1107-1123]
-
-
1126
大治元年
崇德天皇
[1123-1141]
建平泉中尊寺。
1140
保延六年
延歷寺僧燒園城寺。
1142
康治元年
近衛(wèi)天皇
[1141-1155]
園城寺僧燒延歷寺。
1149
久安五年
藤原忠通任太政大臣,賴長任左太臣。
1156
保元元年
后白河天皇
[1155-1158]
鳥羽
保元之亂。
1159
奔馳元年
二條天皇
[1158-1165]
后白河
平治之亂。
1167
仁安二年
六條天皇
[1165-1168]
平清盛任太政大臣〈平氏全盛期〉。
1177
治承元年
高倉天皇
[1168-1180]
鹿谷陰謀。
1179
治承三年
平清盛軟禁后白河法皇。
1180
治承四年
高倉
以仁壬、源賴政舉兵。源義仲、源賴朝同時舉兵。
1183
壽永二年
安德天皇
[1182-1185]
后白河
平氏逃往西國,源義仲入京,確立源賴朝對東國的統(tǒng)治權(quán)。
1184
元歷元年
源賴朝于鐮倉設(shè)公文所、問注所。
1185
文治元年
后鳥羽天皇
[1185-1198]
壇之浦之戰(zhàn),平氏滅亡。源賴朝獲得任命守護、地頭之權(quán)。
1189
文治五年
奧州藤原氏滅亡。
1191
建久二年
源賴朝改公文所為政所。
[編輯]?鐮倉時代
西元年
年號
天皇
院
將軍
執(zhí)權(quán)
大事記
1192
建久三年
后鳥羽天皇
[1185-1198]
后白河
賴朝
-
源賴朝任征夷大將軍。
1199
正治元年
土御門天皇
[1198-1210]
后鳥羽
賴家
源賴朝過世。源賴家作為長子繼承。
1203
建仁三年
時政
源賴家被北條時政所殺。北條時政任執(zhí)權(quán)。
1213
建保元年
順德天皇
[1210-1221]
-
義時
和田義盛之亂。
1219
承久元年
源實朝被殺,源氏斷絕。
1221
承久三年
仲恭天皇
[1221]
承久之亂,幕府勝。流放三上皇。
1222
貞應(yīng)元年
后堀河天皇
[1221-1232]
-
設(shè)六波羅探題。
1223
貞應(yīng)二年
制定新補地頭的權(quán)益。
1224
元仁元年
泰時
北條泰時任執(zhí)權(quán),設(shè)制聯(lián)署。親鸞開真言宗。
1225
嘉錄元年
設(shè)評定眾。
1226
嘉錄二年
藤原賴經(jīng)任攝家將軍。
1227
安貞元年
道元返日,開曹洞宗。
1232
貞永元年
四條天皇
[1232-1242]
后堀河
制定《貞永式目》〈關(guān)東御成敗式目51條〉。
1242
寬元
后嵯峨天皇
[1242-1246]
-
-
-
1247
寶治元年
后深草天皇
[1246-1259]
后嵯峨
時賴
三浦泰村之亂。
1249
建長元年
設(shè)引付眾。
1252
建長四年
宗尊親王任將軍。
1260
文應(yīng)元年
龜山天皇
[1259-1274]
時宗
日蓮著《立正安國論》
1268
文永五年
蒙古使節(jié)帶來國書。
1270
文永七年
幕府禁御家人領(lǐng)地買賣典當。
1274
文永十一年
后宇多天皇
[1274-1287]
龜山
文永之役。
1275
建治元年
設(shè)九州探題。北條實時創(chuàng)金澤文庫。
1276
建治二年
異國警固番役。
1281
弘安四年
弘安之役。
1285
弘安八年
貞時
霜月騷動。
1297
永仁五年
伏見天皇
[1287-1298]
發(fā)怖《德政令》
1298
正安
后伏見天皇
[1298-1301]
-
-
-
1302
乾元元年
后二條天皇
[1301-1308]
一向宗信徒暴動。
1308
延慶
花園天皇
[1308-1318]
-
1321
元亨元年
后醍醐天皇
[1318-1339]
高時
廢除院政,后醍醐天皇親政?;謴?fù)記錄所。
1324
正中元年
正中之變。
1325
正中二年
北朝天皇
派遣建長寺船。
1331
元弘元年
光嚴天皇
[1331-1333]
守時
元弘之亂。次年后醍醐天皇被流放至隱歧。
1333
元弘三年
鐮倉幕府〈北條氏〉滅亡。后醍醐天皇返回京都。
1334
建武元年
建武新政。
[編輯]?南北朝時代
西元年
年號
(南/北)
南朝天皇
北朝天皇
將軍(北)
執(zhí)權(quán)(南)
大事記
1335
建武二年
后醍醐
天皇
[1318-1339]
光嚴天皇
[1331-1333]
-
守時
中先代之亂,足利尊氏反叛。
1336
延元元年/
建武三年
光明天皇
[1336-1348]
尊式
湊川戰(zhàn)役。制定《建武式目》。
后醍醐天皇遷都吉野,南北朝對立。
1338
延元三年/
歷應(yīng)元年
-
足利尊氏任征夷大將軍。
1341
興國二年/
歷應(yīng)四年
后村上天皇
[1339-1368]
足利尊氏向元朝派遣天龍寺船。(前期)倭寇猖獗。
1349
正平四年/
貞和五年
崇光天皇
[1348-1351]
足利基氏任鐮倉公方。
1350
正平五年/
觀應(yīng)元年
觀應(yīng)之亂。
1352
正平七年/
文和元年
后光嚴天皇
[1352-1371]
足利直義被毒死。實施《半濟法》。
1366
正平二十一/
貞治五年
高麗要求制止倭寇。
1378
天壽四年/
永和四年
長慶天皇
[1368-1383]
后圓融天皇
[1371-1382]
義滿
足利義滿在室町營造花御所。
1386
元中三年/
至德三年
后龜山天皇
[1383-1392]
后小松天皇
[1382-1392]
幕府定五山座位。
1389
元中六年/
康應(yīng)元年
高麗進攻對馬。
1391
元中八年/
明德二年
明德之亂。
1392
元中九年/
明德三年
南北朝統(tǒng)一〈北朝勝〉。
[編輯]?室町時代
西元年
年號
天皇
將軍
大事記
1393
明德四年
后小松天皇
[1382-1412]
義滿
幕府規(guī)定土倉役、酒屋役。
1394
應(yīng)永元年
足利義滿任太政大臣。
1397
應(yīng)永四年
足利義滿建金閣于北山。
1398
應(yīng)永五年
義持
幕府規(guī)定三管、四職制。
1399
應(yīng)永六年
應(yīng)永之亂〈討伐大內(nèi)義弘〉。
1401
應(yīng)永八年
派遣第一次遣明使。
1404
應(yīng)永十一年
制定《永樂條約》,與明開始勘合貿(mào)易( ~1431)。
1419
應(yīng)永二十六年
稱光天皇
[1412-1428]
朝鮮入侵對馬 (應(yīng)永外寇)。
1428
正長元年
后花園天皇
[1428-1464]
-
京畿土民要求幕府施行德政。
1432
永享四年
義教
足利義教遣使入明建交。
1438
永享十年
永享之亂〈討伐足利持氏?~1439〉
1441
嘉吉元年
嘉吉之亂〈足利義教被殺〉。
1443
嘉吉三年
宗貞盛(對馬)制定朝鮮貿(mào)易船額。
1448
文安五年
幕府禁止土民聚會。
1455
康正元年
義政
足利成氏占領(lǐng)下總古河〈創(chuàng)古河公方之始〉。
1459
長錄三年
足利義政派駐其弟政知到伊豆堀越〈創(chuàng)堀越公方之始〉。
1463
寬政四年
京都土民暴動,要求施行德政。
1467
應(yīng)仁元年
后土御門天皇
[1464-1500]
應(yīng)仁之亂,東西兩軍戰(zhàn)于京都。
[編輯]?室町(戰(zhàn)國)時代
西元年
年號
天皇
將軍
大事記
1477
文明九年
后土御門天皇
[1464-1500]
義尚
應(yīng)仁之亂平定,京都化為廢墟。
1483
文明十五年
足利義政建銀閣于東山。
1485
文明十七年
山城國起義(~1493)。
1488
長享二年
加賀的一向起義,控制加賀國內(nèi)(1488~1580)。
1489
長享三年
銀閣落成。
1491
延德三年
義植
北條早云滅伊豆的堀越公方。
1497
明應(yīng)六年
本愿寺蓮如于大阪石山建本愿寺。
1501
文龜元年
后柏原天皇
[1500-1526]
朝廷向幕府要求即位費用,無回應(yīng)。
1510
永正七年
三浦之亂。
1511
永正八年
山城土民暴動,要求施行德政。
1521
大永元年
義晴
后柏原天皇始得即位。
1523
大永三年
寧波之亂〈細川氏、大內(nèi)氏之爭〉。
1526
大永六年
駿河今川氏制定《家法三十三條》。
1532
天文元年
后奈良天皇
[1526-1557]
畿內(nèi)各地一向一揆。山城法華一揆。
1536
天文五年
天文法華之亂。
1543
天文十二年
葡萄牙人飄流到種子島,傳火槍 (鉄炮伝來)。
1547
天文十六年
武田晴信制定《玄家法》。
1549
天文十八年
沙勿略抵鹿兒島,傳授天主教。
1551
天文二十年
義輝
大內(nèi)氏滅亡。勘合貿(mào)易停止。
1555
弘治元年
川中島之戰(zhàn)〈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作戰(zhàn)〉。
1560
永祿三年
正親町天皇
[1557-1586]
桶狹間之役〈織田信長討伐今川義元〉。
1568
永祿十一年
義榮
足利義昭詔織田信長入京。
1569
永祿十二年
義昭
織田信長征服堺。
1570
元龜元年
-
姊川之戰(zhàn)〈織田信長破淺井、朝倉兩氏〉。
1571
元龜二年
織田信長燒比睿山。
1573
天正元年
織田信長追擊足利義昭,室町幕府滅亡。
1575
天正三年
長筱之戰(zhàn)〈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破武田勝賴〉。
[編輯]?安土桃山時代
西元年
年號
天皇
大事記
1576
天正四年
正親町天皇
[1557-1586]
織田信長討伐大阪本愿寺。筑安土城。
1581
天正九年
織田信長殺高野山僧千余人。
1582
天正十年
本能寺之變〈明智光秀殺織田信長〉。
山崎之戰(zhàn)〈羽柴秀吉討伐明智光秀〉。太閣檢地( ~1598)。
1583
天正十一年
賤岳之戰(zhàn)〈破柴田勝家〉。筑大阪城。
1584
天正十二年
小牧·長久手之戰(zhàn)。西班牙船來到平戶。
1585
天正十三年
羽柴秀吉平定四國,任關(guān)白。設(shè)五奉行。
1586
天正十四年
后陽成天皇
[1586-1611]
羽柴秀吉任太政大臣,賜姓豐臣。
1587
天正十五年
豐臣秀吉平定九州。驅(qū)逐天主教傳教士。
1588
天正十六年
實施刀狩。取締海盜 (海賊停止令)。鑄造天正大判。
1590
天正十八年
豐臣秀吉討伐小田原〈北條氏滅亡〉。
1592
文祿元年
文祿之役。派遣朱印船。
1594
文祿三年
實施檢地,次年完成。
1596
慶長元年
圣·菲力號事件。
1597
慶長二年
慶長之役。
1598
慶長三年
豐臣秀吉過世。德川家康召回征韓軍隊。
1600
慶長五年
關(guān)原之戰(zhàn)。荷蘭船尼弗得號飄流至豐后,威廉·亞當斯來日。
[編輯]?江戶時代
西元年
年號
天皇
將軍
大事記
1603
慶長八年
后陽成天皇
[1586-1611]
家康
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將軍〈江戶幕府確立〉。
1604
慶長九年
實行絲割符制。
1606
慶長十年
江戶城建成。
1607
慶長十二年
秀忠
富士川水道開通。朝鮮遣使來日 (朝鮮通信使)。
1609
慶長十四年
島津氏征琉球。與荷蘭開始貿(mào)易。與朝鮮訂立《己酉條約》。
1610
慶長十五年
派田中勝介交涉與新西班牙(墨西哥)通商事宜。頒《武家制令三條》。
1612
慶長十七年
后水尾天皇
[1611-1629]
嚴禁耶穌教。
1613
慶長十八年
英商于平戶開設(shè)商館。遣歐使節(jié)〈支倉常長等赴歐〉。
發(fā)布《禁教令》。
1614
慶長十九年
大坂冬之陣。
1615
元和元年
大坂夏之陣,豐臣氏滅亡。
制定《元和一國一城令》、《武家諸法度》及《禁中關(guān)公家諸法度》。
1616
元和二年
限定平戶、長崎為歐洲船只停泊港。德川家康去世。
1617
元和三年
狩野探幽入仕幕府。
1618
元和四年
開放平戶、長崎為英國通商港。
1619
元和五年
處刑耶穌教徒60余人。
1624
寬永元年
家光
禁止西班牙船只來日。
1626
寬永三年
禁人身買賣。
1628
寬永五年
處死長崎天主教徒。
1629
寬永六年
紫衣事件。修改《武家諸法度》。
1630
寬永七年
明正天皇(女)
[1629-1643]
林道春于忍岡建學寮。
1633
寬永十年
禁止奉書船以外的船只出航國外〈第一次鎖國令〉。
1635
寬永十二年
確立參勤交代制。修改《武家諸法度》。設(shè)老中若年寄及寺社奉行。
1636
寬永十三年
禁止出國航行,禁止海外日本人歸國〈第三次鎖國令〉。
1637
寬永十四年
島原之亂〈天主教徒暴動〉。
1638
寬永十五年
島原之亂平定。實行《寺保制度》。設(shè)大老職。
1639
寬永十六年
禁止葡萄牙人來日〈第五次鎖國令〉,鎖國完成。
1641
寬永十八年
將平戶荷蘭商館遷往長崎出島。
1643
寬永二十年
后光明天皇
[1643-1654]
禁止《田地永久買賣令》(~1872)。
1644
正保元年
“荷蘭風說書”開始(~1858)。
1649
慶安二年
慶安《御觸書》。
1651
慶安四年
家綱
慶安之亂〈由井正雪〉,放松對臨終養(yǎng)子的禁令。
1652
承應(yīng)元年
后西天皇
[1654-1663]
禁止歌舞伎。
1654
承應(yīng)三年
鏡元抵達日本,開黃檗宗。
1657
明歷三年
江戶大火。編撰《大日本史》。
1658
萬治元年
大村純長處死耶穌教徒603人。
1662
寬文二年
定老中若年寄的管轄范圍。
1663
寬文三年
靈元天皇
[1663-1687]
重申《武家諸法度》。禁公武通婚。禁耶穌教。禁止殉死。
1665
寬文五年
廢除大名的人質(zhì)。定諸宗寺院、諸社法。
1666
寬文六年
流放山鹿素行至赤穗。
1670
寬文十年
末次平藏獻荷蘭式船只。
1671
寬文十一年
河村瑞賢開辟東環(huán)行航線。
1673
延寶元年
發(fā)布《分地限制令》。
1674
延寶二年
狩野探幽去世。
1675
延寶三年
伊奈忠義探險小笠原島。
1680
延寶八年
起用柳澤保明。
1681
天和元年
大老酒井忠清請辭。
1684
貞享元年
大老堀田正睦被殺。
1685
貞享二年
綱吉
發(fā)布《憐憫生類令》(1685~1709)。限制貿(mào)易進口類。
1688
元祿元年
東山天皇
[1687-1709]
在長崎建造唐人屋敷。
1690
元祿三年
德國人肯伯(Engelbert Kaempfer)來到長崎。湯島圣堂落成。
1692
元祿五年
禁建寺院。
1693
元祿七年
井原西鶴去世。
1694
元祿七年
松尾芭蕉去世。江戶成立十組問屋〈1813年獲批準〉。
大阪成立二十四組問屋〈1784年獲批準〉。
1695
元祿八年
改鑄金銀幣。獎勵諸國開采礦山。
1698
元祿十一年
柳澤吉保為老中首席。
1700
元祿十三年
德川光圀去世。
1701
元祿十四年
僧契沖示寂。
1702
元祿十五年
赤穗浪士討伐吉良義央,大石良雄為主君報仇 (元祿赤穗事件)。
1709
寶永六年
中御門天皇
[1709-1735]
家宣
德川家宣起用新井白石〈正德之治~1715〉。
廢除《憐憫生類令》。
1710
寶永七年
創(chuàng)立閑院宮家。
1711
正德元年
簡化朝鮮使節(jié)的待遇。
1713
正德三年
發(fā)布《奢侈禁令》。
1715
正德五年
家繼
長崎貿(mào)易限制令。
1716
享保元年
吉宗
德川吉宗上任將軍〈享保改革〉。
1717
享保二年
準許輸入宗教以外的漢譯西文書。
1718
享保三年
整頓江戶消防制度。
1720
享保五年
準許庶民旁聽昌平校授課。
1721
享保六年
人口普查。于評定所設(shè)投訴箱。
1722
享保七年
制定《上米制》。
1723
享保八年
制定《官職補貼制》。
1724
享保九年
發(fā)布《儉約令》。
1725
享保十年
新井白石過世。
1728
享保十三年
荻生徂徠過世。
1732
享保十七年
享保大饑饉〈關(guān)西以西蟲害〉。
1733
享保十八年
米價暴漲,江戶發(fā)生暴動。
1739
元文四年
櫻町天皇
[1735-1747]
但馬生野發(fā)生農(nóng)民暴動。
1742
寬保二年
編修《公事方御定書》。
1753
寶歷二年
桃園天皇
[1747-1762]
家重
安藤昌益著《自然真營道》。
1754
寶歷三年
山脅東洋等在京都解剖尸體。
1758
寶歷八年
寶歷事件。
1767
明和四年
后櫻町天皇
[1762-1770]
家治
田沼意次成為親信。明和事件。
1769
明和六年
下令取締農(nóng)民黨。
1770
明和七年
后桃園天皇(女)
[1770-1779]
大旱。
1771
明和八年
杉田玄白、前田良澤等觀察解剖。
1772
安永元年
田沼意次任老中一職。江戶大火。
1774
安永三年
杉田玄白等著《解體新書》。
1775
安永四年
長久保赤水繪制《日本輿地路程全圖》。
1782
天明二年
光格天皇
[1779-1817]
天明大饑饉。
1783
天明三年
發(fā)布《百姓暴動取締令》。
1784
天明四年
田沼意知被殺。
1786
天明六年
田沼意次被免職。
1787
天明七年
家齊
天明搗毀暴動。松平定信任老中一職〈寬政改革~1793〉。
1789
寬政元年
發(fā)布《棄捐令》。
1790
寬政二年
設(shè)立勞動收容所。禁異學。
1792
寬政四年
監(jiān)禁林子平〈因刊行《海國兵談》〉。俄國使節(jié)拉克斯曼抵達根室。
1793
寬政五年
松平定信辭去老中一職。
1798
寬政十年
近藤重藏等到蝦夷探險。本居宜長完成《古事記傳》。
1799
寬政十一年
幕府開始經(jīng)營蝦夷〈今北海道〉。
1800
寬政十二年
伊能忠敬測量蝦夷地區(qū)。
1804
文化元年
俄國使節(jié)列札諾夫抵達長崎。
1805
文化二年
喜多川歌磨過世。
1808
文化五年
間林宮藏等到樺太探險。菲頓號事件。
1811
文化八年
戈洛寧事件(~1813)。設(shè)立番書和解御用局。
1815
文化十二年
仁孝天皇
[1817-1846]
衫田玄白著《蘭學事始》。
1821
文政四年
伊能忠敬繪制《大日本沿海實測圖》。
1825
文政八年
發(fā)布《驅(qū)逐異國船只令》。
1823
文政六年
西博爾德辦醫(yī)學校。
1828
文政十一年
西博爾德事件。
1833
天保四年
天保大饑饉。
1837
天保八年
家慶
大鹽平八郎之亂。德川家齊任大御所。炮擊摩禮遜號。
1839
天保十年
蠻社之獄。
1841
天保十二年
天保改革(~1843)?!督馍⑿袝睢?。
1842
天保十三年
《天保薪水令》。
1843
天保十四年
《返鄉(xiāng)法》。水野忠邦下臺。
1844
弘化元年
荷蘭國王建議日本開港。
1846
弘化三年
孝明天皇
[1846-1866]
美國畢德爾抵達浦賀,要求通商。
1849
嘉永二年
令諸藩加強海防。
1850
嘉永三年
佐賀藩建造反設(shè)爐。佐藤信淵過世。禁擅譯荷蘭書。
1853
嘉永六年
培里抵達浦賀 (黑船來航)。普提雅廷抵達長崎。
1854
安政元年
家定
神奈川條約〈日美親善條約〉。日英俄親善條約。
1855
安政二年
幕府直轄蝦夷〈今北海道〉。江戶大地震。
藤田東湖過世。日法友好條約。
1856
安政三年
改洋學所為蕃書調(diào)所。哈利斯到下田任總領(lǐng)事。
1857
安政四年
簽定《下田條約》。
1858
安政五年
家茂
井伊直弼任大老一職。
簽定《日美友好通商條約》。
簽定《日荷、日俄、日英條約》。
簽定《日法條約》 (合稱安政五國條約)。
1859
安政六年
安政大獄。
1860
萬延元年
新見正興、咸臨丸等赴美交換條約批準書。
櫻田門外之變〈井伊直弼被刺殺〉。五品江戶回送令。
1861
文久元年
準許庶民建造大船及購買外國船。
1862
文久二年
坂下門外之變〈伊藤信正被殺傷〉。
和宮親子內(nèi)親王下嫁德川家茂〈公武合體〉。
生麥事件。德川慶喜改革幕政。
1863
文久三年
下關(guān)事件。薩英戰(zhàn)爭。八月十八之變。天誅組之變。
1864
元治元年
天狗黨之亂。池田屋事件。禁門之變。四國鑒隊炮擊下關(guān) (下關(guān)戰(zhàn)爭)。
第一次征討長州。高衫晉作舉兵。長州藩向幕府謝罪。
1865
慶應(yīng)元年
長州藩再抗幕府。第二次長州征討。
英美荷法四國公使要求敕許條約。
1866
慶應(yīng)二年
福澤諭吉創(chuàng)立慶應(yīng)義塾。薩長同盟成立。
簽定《改稅約書》。德川家茂過世。第二次征討長州中止。
1867
慶應(yīng)三年
明治天皇
[1867-1912]
慶喜
批準兵庫開港。大政奉還?!?/span>王政復(fù)古大號令》。
廢關(guān)白、將軍,設(shè)總理。
[編輯]?明治時代
西元年
年號
天皇
太政
大臣
總理
大事記
1868
明治元年
明治天皇
[1867-1912]
-
-
戊辰戰(zhàn)爭開始?!?/span>五條御誓文》。五榜揭示。
《政體書》?!?/span>一世一元制》。改江戶為東京。
會津藩降,東北平定。天皇行幸東京。
1869
明治二年
榎本武揚等降,維新戰(zhàn)爭結(jié)束。遷都東京。版籍奉還,設(shè)知藩事。
官制改革〈設(shè)二官六省〉。戊辰戰(zhàn)爭結(jié)束。設(shè)置開拓使。
設(shè)大學。東京、橫濱間電線開通。
1870
明治三年
三條
設(shè)集議院。發(fā)布《征兵規(guī)則》。發(fā)布《新律綱領(lǐng)》。
橫濱《每日新聞》創(chuàng)刊。
1871
明治四年
《郵政制度》。組織御親兵?!缎仑泿艞l令》,決定金本位制。
廢藩設(shè)縣。修定《太政官制》?!?/span>日清友好條約》。
廢除穢多、非人之稱。派遣巖倉具視等赴歐美。
1872
明治五年
解除《禁止田地永久買賣令》。設(shè)陸海軍二省。公布學制。
東京、橫濱間火車開通。決定使用太陽歷。
《國立銀行條例》。征兵告諭。
1873
明治六年
《征兵令》?!兜刈飧母飾l例》。征韓失敗。
設(shè)內(nèi)務(wù)省。批準奉還家錄。
1874
明治七年
設(shè)民選議院建立書。佐賀之亂。征臺之役。
創(chuàng)建立志社。設(shè)屯田兵。
1875
明治八年
板垣退助創(chuàng)建愛國社。廢左、右兩院,設(shè)元老院、大審院。
建立立憲政體?!?/span>樺太千島交換條約》,與俄國交換庫頁、千島。
《誹謗律》?!缎侣剹l例》。江華島事件。
1876
明治九年
《江華條約》。元老院起草《憲法》。設(shè)地方裁判所?!稄U刀令》。
授金祿公債證書。占領(lǐng)小笠原。
神風連之亂、秋月之亂、萩之亂〈士族反亂〉。農(nóng)民一揆〈三重縣〉。
1877
明治十年
西南戰(zhàn)爭〈二月〉。佐野常民創(chuàng)建博愛社。木戶孝允過世。
西鄉(xiāng)隆盛自殺,西南戰(zhàn)爭結(jié)束〈九月〉。
1878
明治十一年
板垣退助重組愛國社。大久保利通被暗殺。
《府縣會規(guī)則》。設(shè)參謀本部。
1879
明治十二年
設(shè)東京學士會院〈現(xiàn)日本學士院〉。廢除琉球藩、設(shè)沖繩縣。
廢《學制》,制定《教育令》。
1880
明治十三年
訂定《集會條例》。請愿開設(shè)國會。公布《出集工廠概則》。
制定《刑法》、《治罪法》。大日本國會期成會有志公會成立。
1881
明治十四年
北海道開拓使出售官產(chǎn)事件。明治十四年政變。
開設(shè)國會敕諭。自由黨成立。實施松方財政。
1882
明治十五年
軍人敕諭。伊藤博文等赴歐考察憲法。公布《日本銀行條令》。
立憲改進黨、立憲帝政黨成立。壬午事變。
日本銀行開業(yè)。制定《戒嚴令》。福島事件。
1883
明治十六年
高田事件。修正《新聞條例》。發(fā)行官報。巖倉具視過世。
伊藤博文返日。大阪紡織會投產(chǎn)。立憲政黨解散。修正《征兵令》。
1884
明治十七年
修正《地租令》。制定《華族令》。
群馬事件。秩父事件。自由黨解散。
1885
明治十八年
-
伊藤
巖崎彌太郎過世。天津條約。
制定《普通治罪法》、《陸海軍治罪法》。設(shè)立日本郵船會社。
大阪事件。坪內(nèi)逍遙著《小說神髓》。
制定內(nèi)閣制度〈廢太政,設(shè)宮中顧問、內(nèi)大臣〉。
1886
明治十九年
制定各省官制。公布《帝國大學令》。
第一次修約會議。加入紅十字條約。
1887
明治二十年
《所得稅法》。發(fā)起大團結(jié)運動。三大事件建議書?!侗0矖l例》。
1888
明治二十一年
黑田
公布《市制》、《町村制》。設(shè)樞密院。設(shè)東京天文臺。
1889
明治二十二年
頒布《憲法》、《皇室典范》、《議院法》。政府表明超然主義。
《民法典》論爭。大隈遇難。東海道本線開通。
1890
明治二十三年
山縣
公布《府縣制》、《郡制》。第一次眾議院議員選舉。
立憲自由黨成立。頒布《教育敕語》。
召開第一次國議會。第一次危機。東京、橫濱間電話開通。
1891
明治二十四年
松方
立憲自由黨改稱自由黨。大津事件。足尾礦毒事件。
1892
明治二十五年
伊藤
品川彌二郎與西鄉(xiāng)從道等組成國民協(xié)會。對第二次總選干涉。
大井憲太郎等組成東洋自由黨。
1893
明治二十六年
《文學界》創(chuàng)刊。
1894
明治二十七年
簽定《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甲午戰(zhàn)爭(~1895)。
黃海海戰(zhàn)。攻占旅順。
1895
明治二十八年
李鴻章赴日和談。簽定《馬關(guān)條約》。三國干涉還遼。出兵臺灣。
1896
明治二十九年
松方
日本銀行在倫敦設(shè)代理店。進步黨成立。松隈內(nèi)閣組成。
1897
明治三十年
設(shè)八幡制鐵所。實施金本位制。工會期成同盟會成立。
1898
明治三十一年
大隈
自由黨、進步黨合為憲政黨。廢除《保安條約》。隈板內(nèi)閣成立。
社會主義研究會成立。憲政黨分裂,內(nèi)閣瓦解。
1899
明治三十二年
山縣
修改《文官任用令》。修改條約生效,收回法權(quán)。
頒布《私立學校法》。
1900
明治三十三年
公布《治安警察法》。軍部大臣現(xiàn)役武官制。
北清事變。立憲政友會成立。資本主義危機。
1901
明治三十四年
伊藤
福澤諭吉過世。八幡制鐵所投產(chǎn)。
社會民主黨成立。簽定《辛丑和約》。
1902
明治三十五年
桂
第一次日英同盟。決定每十年施行國勢調(diào)查。
1903
明治三十六年
訂定小學國訂教科書。海軍擴張案通過。
平民社創(chuàng)建。日俄第一次交涉。
1904
明治三十七年
日俄戰(zhàn)爭( ~1905)。第一次日韓協(xié)約。大阪商船會社創(chuàng)立。
1905
明治三十八年
日本海海戰(zhàn)。第二次日英同盟。簽定《普茲茅斯條約》。
日比谷縱火事件。第二次日韓協(xié)約〈日韓保護條約〉。
1906
明治三十九年
西園寺
日本社會黨成立。設(shè)韓國總督府。
頒布《鐵路國有法》。設(shè)立南滿鐵路會社。設(shè)關(guān)東都督府。
豐田式織機株式會社成立。
1907
明治四十年
《平民新聞》創(chuàng)刊。禁止社會黨結(jié)社?!度A族令》。
帝國國防方針決議。第三次日韓條約。日俄協(xié)約。
1908
明治四十一年
桂
日美紳士協(xié)約〈移民協(xié)定〉。紅旗事件。
1909
明治四十二年
頒布《新聞法》?!堆蛹獏f(xié)約》。
三井合民會社成立。伊藤博文被暗殺。
1910
明治四十三年
憲政本黨解散,立憲國民黨組成。修正《地租條例》。
大逆事件。并吞韓國〈設(shè)置朝鮮總督府〉。
1911
明治四十四年
頒布《工廠法》。片山潛等組社會黨。
第二次修改條約〈收回關(guān)稅自主權(quán)〉。
1912
明治四十五
大正元年
大正天皇
[1912-1926]
西園寺
明治天皇過世。創(chuàng)立友愛會。第一次護憲運動。
[編輯]?大正時代
西元年
年號
天皇
總理
大事記
1913
大正二年
大正天皇
[1912-1926]
桂
獲得蒙滿五路鋪設(shè)權(quán)。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組成立憲同治會。
1914
大正三年
大隈
西門子事件。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日軍登陸山東半島。
1915
大正四年
對華二十一條要求。
1916
大正五年
大隈首相被狙擊。日俄簽定新條約。組成憲政會。
1917
大正六年
寺內(nèi)
禁止黃金出口?!妒?/span>?藍辛協(xié)定》。
西原借款開始( ~1918)。發(fā)表《八?八艦隊案》。
1918
大正七年
原
《中日軍事協(xié)定》。米騷動事件。出兵西伯利亞。
組成政黨內(nèi)閣。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
1919
大正八年
三一事件。《凡爾賽條約》。西伯利亞撤兵。日本勞動黨成立。
1920
大正九年
尼港事件。戰(zhàn)后經(jīng)濟危機。通過《八?八艦隊案》。
社會主義同盟成立。第一次國勢調(diào)查。
1921
大正十年
友愛會改稱日本勞動同盟。參加華盛頓會議。
諦結(jié)《四國條約》。廢除英日同盟。
1922
大正十一年
高橋
加藤
簽定《九國條約》、《海軍裁軍條約》。
創(chuàng)立全國水平社。日本農(nóng)民組合結(jié)成。日本共產(chǎn)黨成立。
中日簽定《山東歸還條約》。
1923
大正十二年
山本
《文藝春秋》創(chuàng)刊。廢除《石井?藍辛協(xié)定》。
整肅日本共產(chǎn)黨。關(guān)東大地震。虎門事件。
1924
大正十三年
清浦
第二次護憲運動。政友會分裂,組成政友本黨。實施米制。
1925
大正十四年
加藤
《日蘇基本條約》?!?/span>治安維持法》。
《普通選舉法》。設(shè)立地震研究所。農(nóng)民勞動黨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