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被別人欺負時,用這招便可化險為夷
《資治通鑒》第一卷 周紀一
【原文】
智伯請地于韓康子,康子欲弗與。
段規(guī)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于得地,必請于他人;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則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變矣?!?/p>
康子曰:“善?!?/p>
使使者致萬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悅。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與。
任章曰:“何故弗與?”
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與。”
任章曰:“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鞑蝗缗c之以驕智伯,然后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zhì)乎!“
桓子曰:“善。”
復(fù)與之萬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
【譯文】
智瑤向韓康子要地,韓康子不想給。
段規(guī)說:“智瑤貪財好利,又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一定討伐我們,不如姑且給他。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會向別人索要;別人不給,他必定向人動武用兵,這樣我們就可以免于禍患而伺機行動了?!?/p>
韓康子說:“好主意。”
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萬戶居民的領(lǐng)地。智瑤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給。
家相任章問:“為什么不給呢?”
魏桓子說:“無緣無故來要地,所以不給?!?/p>
任章說:“智瑤無緣無故強索他人領(lǐng)地,一定會引起其他大夫官員的警懼;我們給智瑤地,他一定會驕傲。他驕傲而輕敵,我們警懼而互相親善;用精誠團結(jié)之兵來對付狂妄輕敵的智瑤,智家的命運一定不會長久了?!吨軙氛f:‘要打敗敵人,必須暫時聽從他;要奪取敵人利益,必須先給他一些好處?!鞴蝗缦却饝?yīng)智瑤的要求,讓他驕傲自大,然后我們可以選擇盟友共同圖謀,又何必單獨以我們作智瑤的靶子呢!”
魏桓子說:“對。”
也交給智瑤一個有萬戶的封地。智瑤又向趙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趙襄子拒絕不給。智瑤勃然大怒,率領(lǐng)韓、魏兩家甲兵前去攻打趙家。趙襄子準備出逃。
【背景解析】
春秋晉國由六個士大夫家族輪流主政,在智文子智躒主政期間智家勢力大漲。在智文子智躒死后,由趙家的趙鞅主政,聯(lián)合韓魏兩家對智家進行打壓。而在趙鞅死后,又由智家族長智瑤主政。材料中智襄子向韓氏、魏氏、趙氏討要萬戶封邑,韓氏、魏氏隨后獻出封邑,唯獨趙氏不肯獻出封邑,智襄子于是率韓、魏兩家一起討伐趙氏。之后在即將獲勝之際,韓、魏兩家突然倒戈,與趙氏聯(lián)合以水倒灌智氏大營,智襄子兵敗被殺。韓、魏、趙三家瓜分智氏封邑,智氏家族兩百多人慘遭殺戮。智氏亡而三晉分,三晉分而七國立,中國從此進入戰(zhàn)國時代。
1、智襄子為什么無緣無故向韓魏趙三家所要土地?
春秋末期,越國滅亡吳國,勾踐率軍北上舉行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而傳統(tǒng)霸主晉國因為卿大夫相互爭權(quán)內(nèi)耗,大權(quán)旁落,無力對外爭雄。喪失霸主之位,這對于晉國而言,是一個莫大的恥辱。智伯在朝擔任執(zhí)政官后,心想要恢復(fù)晉國霸業(yè),必須增強晉國國君實力,才能主導(dǎo)晉國一致對外。
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智伯瑤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就是中原霸主,后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你們也要出?!?/p>
另一方面,當趙鞅在晉國執(zhí)政期間,韓魏兩家作為趙家?guī)蛢绰?lián)合起來欺負智家?,F(xiàn)在風水輪流轉(zhuǎn),如今趙鞅去世,智襄子順利成為晉國執(zhí)政官,為了報復(fù)三家,難免找出一個理由,這個時候智襄子以國家的名義向三家索要土地。其一是為了服從性試探,看看韓魏目前是不是還跟趙家穿一條褲子。其二是為吞并三家找借口,如果韓魏拒絕智襄子無禮的要求,那么智襄子就可以以國家的名義發(fā)兵攻打?qū)Ψ?。其三是削弱趙家實力,在趙簡子當政期間,趙家實力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如果要對趙家動手,首先要解決盟友問題,以免顧此失彼。
2、面對強權(quán)的無理要求,為什么韓魏兩家欣然答應(yīng)?
韓魏兩家族長都知道,智襄子索要土地表面上是為了晉國實際上是為了自己。在當時國際社會上,只有智家和趙家實力最大,韓魏只是一個小嘍啰。韓魏明白如果不答應(yīng)對方的要求,智襄子若發(fā)兵開戰(zhàn),他們?nèi)魏我患叶紱]有能力抵抗,何況韓、魏獨立作戰(zhàn),難以拉攏其他盟友。所以與其公然對抗強權(quán),最后身死國滅,不如暫且忍氣吞聲,把矛盾引給其他人,等待時機曲線救國。
3、同樣被別人欺負,趙家為何敢于反抗?
當時,晉國國內(nèi)由原來的六卿變成現(xiàn)在的四卿,其中智家是實力最大的。現(xiàn)在韓魏被智襄子強權(quán)壓制,不敢反抗,如果趙襄子也欣然答應(yīng)對方的要求,通過割地來緩解外部給予的壓力,短期內(nèi)確實沒辦法給智襄子提供發(fā)兵的借口。智襄子這個人剛愎自用,鐵了心要吞并別人,從長期來看,后期他若得寸進尺再次索要土地,到時候韓魏趙同樣會被徹底消滅。何況前期智襄子從韓魏那里得到了土地,已經(jīng)嚴重損害了韓魏兩家的利益,如果現(xiàn)在開戰(zhàn),趙家還可以拉攏對方,形成三打一的局面。
【啟發(fā)】
1、面對強大的對手欺負我們時,要學會把矛盾轉(zhuǎn)移。
無論職場還是生活,當有人欺負我們時,先不要急于跟對方硬碰硬,除非我們有足夠的實力徹底擊倒對方,否則不要輕舉妄動。我們可以先犧牲小利來保全大局,將矛盾轉(zhuǎn)移給其他人,從而引起公憤,以便拉攏更多同盟者共同對抗。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有一天晚上晚自習回家,在偏僻的路上遇到幾個初二就沒讀書的小混混,看見我一個人路過,于是便問我要錢。當時他們有3個人,我一個人勢單力薄不敢反抗,只好乖乖把口袋里僅有的錢給了他們,然后說就那么點錢,明天放學我再帶錢給你,小混混信以為真,就放我回家了。
第二天晚上,我晚上約一個伙伴小張回家,幾個小混混還真在那里等著,結(jié)果又把我們兩身上的錢搜刮一空。
被搶后,小張內(nèi)心很不舒服,第三天他便把這個事情告訴了他的哥哥,他哥在當?shù)厥怯忻幕旎臁S谑峭砩衔液托垘е绺?,趕到小混混蹲點的地方,對方看見我們過來了以為又可以弄點錢。結(jié)果大張看見對方不問三七二十一,把對方狠狠教訓一頓,從那以后我晚上回家再也沒有敢攔路要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