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兩端的故事(上)

據(jù)說,宇宙的生命歷程可分為五個紀元: 一、原初紀元(0-4億年) 原初紀元是指從宇宙大爆炸起到第一顆恒星誕生之間的紀元。 二、恒星紀元(4億年-10萬億年) 在恒星紀元中,宇宙繁星璀璨,每時每刻都有恒星在燃料耗盡后形成超新星。而超新星爆發(fā)后殘留的星云氣體又可能會誕生新的恒星,形成一個個新的輪回。但氣體終有耗盡的一天,隨著新生的恒星越來越少,恒星一顆顆熄滅,恒星紀元最終會永遠終結。 三、衰退紀元(10萬億年-10^40年) 在衰退紀元中,恒星已蕩然無存,剩余的白矮星和中子星隨著時間流逝會慢慢冷卻,宇宙溫度慢慢降低。在孤寂的宇宙中,有極低的概率白矮雙星和中子雙星會發(fā)生合并,發(fā)出璀璨的光芒,其亮度會超過現(xiàn)在的星系。但這只是曇花一現(xiàn)的光明,宇宙會很快回歸黑暗。隨時間流逝,白矮星會完全冷卻變成幾乎不發(fā)光發(fā)熱的黑矮星。假如質(zhì)子衰變理論為真,那么在經(jīng)歷對人類而言近乎無限但與永恒相比卻只是短短一瞬的時間后,宇宙中的質(zhì)子幾乎將完全衰變,簡并天體消失,宇宙中只剩下黑洞一種天體。 四、黑洞紀元(10^40年-10^100年) 在黑洞紀元中,冰冷孤寂的宇宙中只存在黑洞一種天體。然而黑洞也并非永恒,黑洞會通過事件視界扯散虛粒子對產(chǎn)生輻射從而耗損質(zhì)量并最終蒸發(fā),只是時間漫長到無法想象,長到超越了宇宙中的原子總數(shù)。但是在永恒面前,再漫長的時間也宛若一瞬,黑洞最終也會徹底消失在最后的光亮中。 五、黑暗紀元(10^100年- 10^1000年) 在黑暗紀元中,就連黑洞也消失了,宇宙中只剩下輕子和光子,幾乎不進行能量交換,也不會再發(fā)生什么有意義的事件了。黑暗紀元會持續(xù)到何時無人知曉,因為就連時間也失去了意義。 在那貫穿宇宙無比漫長的時間線上,漫天群星仿佛僅閃爍了一瞬便陷入了永遠的黑暗中;而和群星的歷程相比,人類所經(jīng)歷的全部歷史,又仿佛只是落在蒼茫大海中的一滴眼淚。歷史書上一筆三秋的幾頁概括,往往就能包含那個時代所有人的全部人生。 時間,真的很短暫。 當我的個頭還不足以摸到床頭柜旁開關的時候,有關宇宙和死亡的想法就已經(jīng)開始在我的腦海中時隱時現(xiàn)。每當夜深人靜,輾轉(zhuǎn)反側之時,一種未知的恐懼就會從內(nèi)心最深處的房間里鉆出來,悄悄地對著我說:“你,害怕死亡嗎?” 死亡,這個似乎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詞語,卻曾經(jīng)困擾了我的整個童年。不知為何,這個明明離我無比遙遠的事情,在我眼中卻好像近在咫尺。 “人終有一死,那么在死亡之后的時間里會有什么?” 我試圖靠著想象力尋找類似“是否存在死后世界以及人生是否還能重來”之類問題的答案,很快我便得到了結果———人只有這輩子,沒有下輩子。死亡就是一切的結束,人死以后,一切都將化為泡影,淹沒在持續(xù)到永遠的黑暗中。 于是,不知從何時起,年紀尚小的我突然開始害怕死亡,害怕死亡以后自己就要在黑暗中永遠失去意識,再也醒不來了。這種恐懼有時會防不勝防地在深夜里出現(xiàn),讓我在感受到自己終有一天會死亡的無力感中忍不住啜泣。 一天夜里,我再次感受到了那種恐懼,這次有媽媽陪在身邊,我便問了人生中第一個有關死亡的問題:“媽媽會怕死嗎?” 媽媽大概沒想到這么小的我居然會問出這種問題,她愣了很久才緩緩說了句沒想過。 我對媽媽說我很害怕,我不想死,因為死后就再也醒不來了,我想一直活下去。媽媽反倒是笑了笑,她說人終有一死,即使我能一直活下去,當身邊愛我的人都相繼離世后,終有一天我會覺得就算活著也不再有什么樂趣了。 那天夜里我沒能從媽媽口中得到一個完美的答案,但自那以后,對死亡莫名的恐懼感在我的心里悄悄隱形了。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注意力漸漸轉(zhuǎn)移到互聯(lián)網(wǎng)那五彩斑斕的神奇世界和日漸繁多的學業(yè)壓力中,死亡這個詞語逐漸離開了我的生活。 直到高中畢業(yè)那年,我因病休學了。在家的日子里無心學習,每天都在焦慮中一邊痛苦一邊停滯。但也在這段時光中,我接觸到了過去十年內(nèi)都未曾接觸過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帶給我的,是許多幸福與痛苦并存的多彩人生。 有時在熄燈后,我會不自覺地拉開窗簾,躺在床上,透過窗戶,對著窗外點綴著幾縷燈光與星光的漆黑色夜空發(fā)呆。透過夜色,我仿佛能看見在遙遠的未來,年邁的老人獨自坐在窗前的樣子。 老人獨自生活,他沉默寡言,唯一的興趣便是早起爬山眺望日出。微冷的晨風、拂曉的金光、紺藍的天空……只有這些象征著新一天開始的事物才能讓他明白自己還活著。 其實,老人有熱情的子女,有可聊的朋友,有舒適的住所,但他還是喜歡一個人生活。每當子女帶他外出吃飯時,餐桌上火熱的氛圍總能把他的身體烤到發(fā)燙,可無論身旁存在著多少人,他的內(nèi)心都感覺空虛到寒冷———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這個世界開始慢慢變得與他無關了。 雙眼透過夜空凝視著宇宙深處,心中猜測著腦海中浮現(xiàn)的老人會是誰,或許是我,或許是許多人的寫照;在老人緩緩駛向死亡的最終旅途里,誰能成為他內(nèi)心最后的依靠,或許是子女和伴侶,或許只有他自己;老人生命的終點又在哪里,或許是在晨光中長眠,或許是在孤獨里窒息。 “孤獨?孤獨……”年少無知的我開始對這個詞語產(chǎn)生了些許的感同身受,亦如臨終前的老人面對漆黑一片的黑暗一樣。我害怕死亡,當我年老色衰,開始靠向死亡的時候,我要如何面對那種死亡慢慢接近的恐懼,又要如何面對漸漸被世界遺忘的孤獨;當我的生命真正走到終點的那一天,我又該怎樣才能坦蕩地接受死亡呢? 帶著這些困惑,我開始嘗試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期待著有一天自己能通過這些記錄得到答案。 可惜當時那個消極頹廢,終日渾渾噩噩的我不僅未能找到答案,還毫不意外地搞砸了高考。當每個高三學子都在夜以繼日地備考之時,我卻躺在床上對著天花板或手機發(fā)呆,那時的我把一切錯誤都歸結為病癥所害,直到一切都結束后我才明白,那不是病癥的錯,而是我自己選擇了逃避。 就這樣,一直以“讀書改變命運”為信念的我,卻在最關鍵的時刻放棄了。我在懊悔中開始越來越否定自己、輕視自己,甚至都不再對未來抱有希望。 然而那時的我尚未意識到,其實自己人生的未來,才剛剛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