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欲是一種有關生命的許諾——欲、性以及死亡

這是單華偉的第二百六十八篇原創(chuàng)文章
縱欲
?
每個人都有欲望,有沖動,有縱欲的沖動,而這種縱欲意識,總是把人引向激情,最終導致貪婪、狂熱和暴力。
?
欲望所指向的,是一種期待,但吊詭的是,貪婪和暴力這些東西,是沒有期待的,它們是“反期待”的,它們只關心一件事:釋放當下的激情。
?
而這種想要縱欲的沖動,卻又同我們對毀滅與死亡的焦慮深深連接:我們知道自己要死,所以我們希望及時行樂,希望讓一切的活動,包括性活動等,賦予色情和激情的色彩。
?
因為當我們狂歡,釋放激情時,才足以讓我們感覺自己在對抗死亡的深淵,在對抗死亡那毫無回聲的沉默。
?
通過這個過程,縱欲似乎變成了有關生命的許諾,當我們感受到那種激情的時候,也似乎在感受生命。
?
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在性焦慮中,有一種死亡的憂慮:我們有性焦慮,因為我們知道自己要死,所以總是有一種繁衍生息的期待,不管要不要生小孩,性活動,總是指向“生”的,因為它讓人感受到生命力,感受到“生”本身。
?
生與死
?
是什么讓生有了意義?我們可以說,是生命中的美好事物,是親情友情愛情等等。
?
但仔細思考,我們之所以會覺得這些東西可貴,其實是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有一天必然會死,所以才會如此珍惜。
?
想一想,如果我們能永生,永遠不會死,有無窮無盡的時間去享受無窮無盡種不同的東西,你真的還會珍惜你現(xiàn)在珍惜的東西嗎?當然不會。
?
所以,不難理解,是死亡,讓生有了意義。
?
甚至,我們可以說,所謂的生的意識,生命的意識,其實也就是死亡意識,因為意識到死的必然,我們的有限的“生”,在邏輯上才得以成立。
?
這真的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個思路,生生不息的美,居然是以必然的終結和死亡,才得以成立。
?
但是,人類在總體上,是意識不到這個問題的,所以,我們總是對死亡保持一種排斥的態(tài)度,對尸體有一種恐懼,那嶙峋白骨,是“你一定會死的”的一種呼喚。
?
在其他動物身上,我們很少看到對它們排泄物的厭惡,但為什么人們總是對排泄物感到惡心?因為排泄物的性質,和尸體有多處的相似,腐爛的,惡臭的,也便是死亡的。
?
人類厭惡排泄物的心理基礎,就是如此。
?
而腐敗的東西在這里,也連接了死和生:生命死亡后,必然會走向腐敗,但生命的誕生,往往也來自于腐敗物,來自腐敗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
?
這種關系,我們中國人其實是最明白的,所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花落在樹下,腐敗后化作泥土,又再次滋養(yǎng)來年的花開。
?
可,死終究是可怕的,是神秘的,最終,多數(shù)人并沒有成為“向死而生”的大無畏者,而是厭惡、排斥、恐懼死亡的螻蟻,以及希望通過縱欲達到“生”的欲望怪獸。
?
意識
?
所以在此處,我們似乎不得不再次思考那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只知道逃避死亡,只知道縱欲的人類,其活著的意義,究竟何在?
?
會思考這個問題的,一般是進入“賢者時刻”,也就是剛剛縱欲完,感到懊惱和空虛的一類人,實際上,人只要開始反思,就會感到各個方面的痛苦,以及無意義。
?
但是,多數(shù)人是不會反思的,他們甚至認為筆者以上的全部分析都沒有意義,即使生活在被消費主義和他人操控當中,他們也會覺得,自己過得很好,不需要過多思考。
?
所以,其實被縱欲問題困擾的人,和從不反思的人,根本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你想反思了,不過是因為空虛了,因為恐懼了,而不是真正對自己的欲望問題有徹悟,或者痛徹。
?
你所反思的,并不是自己的存在狀態(tài),而是自己的懊惱與后悔。
?
這也是很多人永遠在思考自己的困局,但卻又無法擺脫的原因所在:因為你從來都沒有那份決心,修行者早已經(jīng)拋棄一切財產(chǎn),剃發(fā)遁入空門,你隔三差五上山燒個香,想起一頭是一頭,卻要希望自己不被世間色相迷惑。世上哪有這么便宜的買賣?
?
所以,如果這篇文章也激起了你的反思,希望你也好好想想,你的反思,是不是僅僅是廉價的懊惱與感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勸你忘掉這些東西,心安理得的活著,別給自己添堵。
?
(全文完)
--------------------
我是單華偉,一個看書和寫作的人,我在自己的公眾號「單華偉」上分類整理了所有的文章,如果覺得文章有啟發(fā),記得點個贊吧,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