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彩虹,洗白白
?削彩虹,洗白白
?如果有人覺得你顏色不對,那么,不管你做啥,都是錯的,還有可能成為一只對立方的黑羊,用于維護對立另一方小團體的穩(wěn)定。
所以,洗白自己特立獨行的顏色,躲在人們注意不到的視覺盲區(qū),才是最安全的。但同時,也就像《三體》的情節(jié)一樣,為了安全而將自己放逐黑域,同時也失去了向外發(fā)展的機會。正所謂“身于墻壁之中,不見沙漠、不見森林、不見大海”。
如果你伸頭是一刀,縮頭也可能是一刀,那,到底是干,還是不干呢?工業(yè)社會以來,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漸偏重、轉(zhuǎn)移到了學校和社會上,在這種時候,學校與老師就承擔了不小的壓力——“第二任父母”,并非空穴來風。
“我不希望你以后過著和我一樣的生活”,將這一句話作為底色,再添上一些情緒化的字眼,然后把說話的人,定為教師和家長,其中兩種結(jié)果的感覺截然不同——即使那是同一句話。如果感覺不鮮明,那么我們還可以自己加點料,讓這一句話勁爆而抓人眼球:教師如是說道=壞結(jié)果,傷害了別人;家長如是說道=好結(jié)果,我害了我自己?但對孩子有益,而且還很合理?但是,教師不應該等于“第二任家長”嗎?細思極恐?。ㄖ骺陀^真的統(tǒng)一了嗎?如果主客觀不相統(tǒng)一,是不是代表這一些說法或者處理結(jié)果是有異議的呢?)
我突然覺得世界荒繆了起來,我們重新再梳理一下吧:
了解一個事件,需要知道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通過網(wǎng)絡,我只能知道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如果只憑借經(jīng)過和結(jié)果給事件/人定性,似乎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不是你撞的人,你為什么要扶?”當受害人墊付醫(yī)療費之后,似乎一切都順理成章,一桿桿矛頭也找到了受害者。
單從這一點,我就覺得不合理,有人先行定性而忽略了整起事件的起因、斷章取義,然后主導了輿論方向,扭曲了是非。從這一點上,確實讓人想起了被《羅生門》和《1984》支配的恐怖。
雖然教育越來越偏重于學校和社會,但是學校與社會,似乎也不具有和家長一樣的、同等大的權(quán)利去教育孩子——這樣不上不下的,怕是里外都不是人??!做了,可能會自害其身,不做可能被視為不作為,真的有點難。
到底做錯了嗎?還是錯付了嗎?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信息,也只有寥寥,但我始終記得兩件事:一、信息的傳播有損耗;二、信息的傳播會有畸變。
所以,我還是不信謠不傳謠吧。
部分可獲得的信息,請理智對待:BV1Ef4y147Q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