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外國哲學史部分》2.4.10 馬赫
【本文轉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僅供學習參考】
10、馬赫(公元1838—1916年)
? 奧地利物理學家、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經(jīng)驗批判主義[1]創(chuàng)始人之一。
? 馬赫哲學的基本前提是主觀唯心主義,這集中表現(xiàn)在他所謂物是“感覺的復合”的主張上。在他看來,物、物體并不是客觀存在著的。而是由顏色、聲音、味道等人的感覺[2]構成的。他斷然宣稱:“說世界僅僅由我們的感覺構成,這是正確的?!?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3]顯然,馬赫所堅持的是十足的唯我論和主觀唯心主義。但是馬赫卻用新的術語和詭辯掩飾著這種哲學的反動實質。他把感覺改為“要素”,把“要素”分為物理的東西和心理的東西,又說二者是一起存在的。馬赫盡管改變了說法,可是如果把“要素”看作感覺,就一點也不能掩飾唯心主義實質,只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罷了。
? 馬赫否認時間和空間的客觀實在性,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判定方位的感覺”[4]。他否認自然界中的因果性、必然性,認為“在自然界中,既沒有原因,也沒有結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從主觀意向······中產(chǎn)生的。”[5]他把物理現(xiàn)象看作是人的感覺聯(lián)系,把物理學說成是“揭示感覺之間的聯(lián)系的規(guī)律”[6]。他認為,用感覺即心理要素構成任何物理要素是沒有任何困難的,但不能設想可以由物理要素構成心理要素。這是赤裸裸的主觀唯心主義。他標榜自己的哲學是一種“最新哲學”。實際上馬赫主義乃是對老牌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簡單重復。馬赫自己也承認,他是從康德哲學出發(fā),以后又倒向了貝克萊和休謨哲學。
? 馬赫主義者的哲學適應資產(chǎn)階級掩蓋階級矛盾的需要。其特點是折衷主義,但是他們卻把這個特點吹噓為凌駕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上的“無黨性”哲學。列寧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先生們以無黨性自夸;如果說他們有什么死對頭,那末只有一個,只有······唯物主義者。”[7]馬赫主義與最反動的內(nèi)在論學派結為一伙,它的客觀的、階級的作用是為信仰主義掃清道路。馬赫主義是一個有廣泛影響的資產(chǎn)階級哲學學派。二十世紀初,在歐洲許多國家都有它的代表人物,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舊中國,也有人傳播馬赫主義。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就是為批判馬赫主義而寫的,給予這個反動的哲學流派以毀滅性打擊。
? 主要著作有《感覺的分析》、《認識和謬誤》、《功的守恒定律的歷史和根源》、《力學及其發(fā)展的歷史批判概論》等。
注:
[1] 即馬赫主義。
[2] 即要素。
[3] 轉引自《列寧選集》第二卷37頁。
[4] 轉引自《列寧選集》第二卷179頁。
[5] 轉引自《列寧選集》第二卷159頁。
[6] 轉引自《列寧選集》第二卷34頁。
[7] 《列寧選集》第二卷3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