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 《1872年德文版序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黨宣言》新的德文版合寫的第一篇序言。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序言中明確指出,“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fā)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xiàn)在還是完全正確的”;同時又強調,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見本書第3頁)。他們還談到,由于情況的變化,由于有了法國二月革命特別是巴黎公社的實際經驗,《宣言》的某些地方本來可以作一些修改,但考慮到《宣言》是一個歷史文件,所以對內容未作修改。
?《共產黨宣言》新的德文版由《人民國家報》編輯部倡議,于1872年在萊比錫出版。這一版只對個別用詞作了改動?!?。
[2] 共產主義者同盟是歷史上第一個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1847年在倫敦成立。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前身是1836年成立的正義者同盟(見注57),這是一個主要由德國工人和手工業(yè)者組成的德國政治流亡者秘密革命組織,后期也有其他國家的人參加。隨著形勢的發(fā)展,正義者同盟的領導成員逐步認識到必須使同盟擺脫舊的密謀傳統(tǒng)和方式,并且確信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是正確的,遂于1847年邀請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正義者同盟,協(xié)助同盟改組。1847年6月,正義者同盟在倫敦召開代表大會,恩格斯出席了大會,按照他的倡議,同盟的名稱改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因此這次大會也是共產主義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批準了同盟的章程草案(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2卷第419-423頁),并用“全世界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的戰(zhàn)斗口號取代了正義者同盟原來的“人人皆兄弟”的口號。同年11月29日-12月8日,同盟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大會。大會通過了同盟的章程(見本書),并委托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同盟的綱領,這就是1848年2月問世的《共產黨宣言》。
1848年2月法國爆發(fā)革命,在倫敦的同盟中央委員會于1848年2月底把同盟的領導權移交給了以馬克思為首的布魯塞爾區(qū)部委員會。3月初,馬克思被驅逐出布魯塞爾并遷居巴黎。同盟在巴黎成立新的中央委員會,馬克思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恩格斯當選為中央委員。
1848年3月下半月至4月初,馬克思、恩格斯和數(shù)百名德國工人(他們多半是共產主義者同盟盟員)回國參加已經爆發(fā)的德國革命。馬克思和恩格斯在3月底寫成的《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卷;參看本書第106-107頁)是共產主義者同盟在這次革命中的政治綱領。同年6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辦了《新萊茵報》(見注77),該報成為革命的指導中心。
歐洲1848-1849年革命失敗后,共產主義者同盟進行了改組并繼續(xù)開展活動。1850年夏,同盟中央委員會內部在斗爭策略問題上發(fā)生嚴重分歧。以馬克思和恩格斯為首的中央委員會多數(shù)派堅決反對維利希-沙佩爾集團提出的宗派主義、冒險主義的策略,反對該集團無視革命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歐洲現(xiàn)實政治形勢而主張立即發(fā)動革命。1850年9月中,維利希-沙佩爾集團的分裂活動最終導致同盟與該集團決裂。1851年5月,由于警察的迫害和大批盟員被捕,共產主義者同盟在德國的活動實際上已陷于停頓。1852年11月17日,科隆共產黨人案件(見注13)宣判后不久,同盟根據馬克思的建議宣告解散。
共產主義者同盟在國際工人運動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它是培養(yǎng)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學校,很多共產主義者同盟盟員后來都積極參加了國際工人協(xié)會(見注14)的活動?!?、9、94、105、117、118、126。
[3] 二月革命指1848年2月爆發(fā)的法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代表金融資產階級利益的“七月王朝”推行極端反動的政策,反對任何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阻礙資本主義發(fā)展,加劇對無產階級和農民的剝削,引起全國人民的不滿;農業(yè)歉收和經濟危機進一步加深了國內矛盾。1848年2月22-24日巴黎爆發(fā)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派的臨時政府,宣布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國二月革命在歐洲1848-1849年革命中具有重要影響。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積極參加了這次革命,但革命果實卻落到了資產階級手里?!?、9、18、102、117、122、126。
[4] 《紅色共和黨人》(The Red Republican)是英國的一家周刊,憲章派左翼的機關報,1850年6-11月在倫敦出版,主編是喬·朱·哈尼。——3、9。
[5] 指1848年6月巴黎無產階級的起義。二月革命后,無產階級要求把革命推向前進,資產階級共和派政府推行反對無產階級的政策,6月22日頒布了封閉“國家工場”的挑釁性法令,激起巴黎工人的強烈反抗。6月23-26日,巴黎工人舉行了大規(guī)模武裝起義。6月25日,鎮(zhèn)壓起義的讓·巴·菲·布雷亞將軍在楓丹白露哨兵站被起義者打死,兩名起義者后來被判處死刑。經過四天英勇斗爭,起義被資產階級共和派政府殘酷鎮(zhèn)壓下去。馬克思論述這次起義時指出:“這是分裂現(xiàn)代社會的兩個階級之間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斗。這是保存還是消滅資產階級制度的斗爭。”(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1卷第467頁)——3、9、18、125。
[6] 《社會主義者報》(Le Socialiste)是美國的一家法文日報,1871年10月-1873年5月在紐約出版,國際法國人支部的機關報;海牙代表大會(1872年9月2-7日)以后與國際斷絕了關系。1872年1-2月該報曾發(fā)表《共產黨宣言》?!?、11。
[7] 巴黎公社是1871年法國無產階級在巴黎建立的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1871年3月18日,巴黎無產者舉行武裝起義,奪取了政權;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公社打碎了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廢除常備軍代之以人民武裝,廢除官僚制度代之以民主選舉產生的、對選民負責的、受群眾監(jiān)督的公職人員。公社沒收逃亡資本家的企業(yè)交給工人管理,并頒布一系列保護勞動者利益的法令。5月28日,巴黎公社在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打擊下遭到失敗,總共只存在了72天?!?、13、126。
[8] 《1882年俄文版序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黨宣言》的第二個俄譯本合寫的序言。該譯本由格·普列漢諾夫翻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序言中強調:“《共產主義宣言》的任務,是宣告現(xiàn)代資產階級所有制必然滅亡?!保ㄒ姳緯?頁)他們通過對俄美兩國資本主義發(fā)展進程的分析,論證了自《共產黨宣言》發(fā)表以來無產階級運動不斷擴大的趨勢,指出俄國已經從歐洲全部反動勢力的最后一支龐大后備軍變成了歐洲革命運動的先進部隊,并對當時俄國農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的前途提出這樣的設想:“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么現(xiàn)今的俄國土地公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fā)展的起點?!保ㄒ姳緯?頁)
這篇序言最初于1882年2月5日在俄國民意黨人的《民意》雜志第8-9期用俄譯文發(fā)表。附有這篇序言的《共產黨宣言》俄文版單行本于1882年在日內瓦作為《俄國社會革命叢書》之一出版。1882年4月,德國社會民主黨中央機關報《社會民主黨人報》準備發(fā)表這篇序言,因找不到德文原稿,只好請帕·波·阿克雪里羅得將俄譯文再轉譯成德文,于1882年4月13日發(fā)表在《社會民主黨人報》第16號。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全文引用了他本人由俄文轉譯成德文的這篇序言,個別地方與德文原稿略有差別。直到20世紀30年代,這篇序言的德文手稿才被重新發(fā)現(xiàn)。1939年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出版的德文版《共產黨宣言》首次按德文原文發(fā)表了這篇序言,本書刊出的序言就是據此翻譯的。——5。
[9] 《鐘聲》(Колоколь)是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的報紙,1857-1865年由亞·伊·赫爾岑和尼·普·奧格遼夫用俄文在倫敦不定期出版,1865-1867年在日內瓦出版,1868-1869年改用法文出版,同時出版俄文版附刊?!?、11、15。
[10] 1881年3月13日民意黨人刺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以后,亞歷山大三世因害怕民意黨人采取新的恐怖行動,終日藏匿在彼得堡附近的加特契納行宮內,因而被人們戲謔地稱為“加特契納的俘虜”。——6、16。
[11] 《1883年德文版序言》是恩格斯為1883年在霍廷根-黎世出版的《共產黨宣言》第三個德文版寫的序言,該版本是馬克思逝世后經恩格斯同意出版的第一個德文本。序言明確表述了貫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因此(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即社會發(fā)展各個階段上被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之間、被統(tǒng)治階級和統(tǒng)治階級之間斗爭的歷史;而這個斗爭現(xiàn)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斗爭,就不再能使自己從剝削它壓迫它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下解放出來。”(見本書第7頁)恩格斯的這一表述,概括了唯物史觀的主要內容?!?。
[12]
《1888年英文版序言》是恩格斯為1888年在倫敦出版的英文版《共產黨宣言》寫的序言。該版本由賽·穆爾翻譯,恩格斯親自校訂并加了一些注釋。恩格斯在序言中回顧了國際工人運動的歷史和《宣言》在各國的傳播史,指出:“《宣言》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現(xiàn)代工人階級運動的歷史;現(xiàn)在,它無疑是全部社會主義文獻中傳播最廣和最具有國際性的著作,是從西伯利亞到加利福尼亞的千百萬工人公認的共同綱領?!保ㄒ姳緯?1頁)恩格斯重申了1883年德文版序言所表述的《宣言》的基本思想,并強調“這一思想對歷史學必定會起到像達爾文學說對生物學所起的那樣的作用”(見本書第13頁)。他還引錄了1872年德文版序言的主要內容?!?。
[13] 科隆共產黨人案件(1852年10月4日-11月12日)是普魯士政府策動的一次挑釁性案件。共產主義者同盟(見注2)的11名成員被送交法庭審判,其罪名是“進行叛國性密謀”。被指控的證據是普魯士警探們假造的中央委員會會議《原本記錄》和其他一些偽造文件,以及警察局從已被開除出共產主義者同盟的維利希-沙佩爾冒險主義宗派集團那里竊得的一些文件。法庭根據偽造文件和虛假證詞,判處七名被告三年至六年徒刑。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這一案件的策動者的挑釁行為和普魯士警察國家對付國際工人運動的卑鄙手段進行了徹底的揭露(參看馬克思《揭露科隆共產黨人案件》和恩格斯《最近的科隆案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1卷)?!?0、18、94、114。
[14] 國際工人協(xié)會簡稱國際,后通稱第一國際,是無產階級第一個國際性的革命聯(lián)合組織,1864年9月28日在倫敦成立。馬克思參與了國際工人協(xié)會的創(chuàng)建,是它的實際領袖,恩格斯參加了國際后期的領導工作。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導下,國際工人協(xié)會領導了各國工人的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積極支持了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堅決地揭露和批判了蒲魯東主義、巴枯寧主義、拉薩爾主義、工聯(lián)主義等錯誤思潮,促進了各國工人的國際團結。國際工人協(xié)會在1872年海牙代表大會以后實際上已停止了活動,1876年7月15日正式宣布解散。國際工人協(xié)會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奠定了工人國際組織的基礎,使工人做好向資本進行革命進攻的準備”(見《列寧選集》第3版修訂版第3卷第790頁)?!?0、18、94、115、125。
[15] 英國工聯(lián)即英國工會。1824年英國工人獲得了自由結社的權利,工聯(lián)遂在英國普遍建立起來。工聯(lián)是按行業(yè)組織的,加入工聯(lián)的人必須是滿師的技術工人,須繳納很高的會費;工聯(lián)設有全國性的領導機關;工聯(lián)的任務是維護本行業(yè)熟練工人的經濟利益。工聯(lián)的機會主義領袖把無產階級的斗爭局限于經濟斗爭,鼓吹階級調和。許多工聯(lián)組織曾經加入國際。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國際成立時起,就同工聯(lián)領導人的機會主義,即工聯(lián)主義進行了堅決的斗爭?!?0、18。
[16] 蒲魯東派是法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蒲魯東的信徒。蒲魯東派從小資產階級立場出發(fā)批判資本主義,幻想使小私有制萬古長存;主張建立“交換銀行”和發(fā)放無息貸款,以維護小生產者的私有制;宣傳用改良的辦法消除資本主義“壞的”方面,保留資本主義“好的”方面;反對無產階級進行暴力革命和政治斗爭,主張取消任何政府和國家。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國際工人協(xié)會中對蒲魯東派的機會主義路線進行了堅決的斗爭。——10、18。
[17] 拉薩爾派是19世紀60-70年代德國工人運動中的機會主義派別,斐·拉薩爾的信徒,主要代表人物是約·巴·馮·施韋澤、威·哈森克萊維爾、威·哈賽爾曼等。該派的組織是1863年5月由拉薩爾創(chuàng)立的“全德工人聯(lián)合會”。拉薩爾派反對暴力革命,認為只要進行議會斗爭,爭取普選權,就可以把普魯士君主國家變?yōu)椤白杂傻娜嗣駠摇?;主張在國家?guī)椭陆⑸a合作社,把資本主義和平地改造為社會主義;支持普魯士政府通過王朝戰(zhàn)爭自上而下地統(tǒng)一德國的政策。馬克思和恩格斯同拉薩爾派的機會主義路線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1875年拉薩爾派與愛森納赫派(參看注98)合并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0、18、133。
[18]
1887年9月5-12日在英國斯旺西舉行了工聯(lián)年度代表大會,即斯旺西代表大會。這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建立單獨的工人政黨等項決議。恩格斯提到的這句話引自斯旺西工聯(lián)理事會主席比萬在大會上的發(fā)言,比萬擔任這次代表大會的主席。這篇發(fā)言載于1887年9月17日倫敦《公益》周刊?!?0、19。
[19] 《伍德赫爾和克拉夫林周刊》(Woodhull & Claflin’s Weekly)是美國的一家周刊,1870-1876年由資產階級女權主義者維·伍德赫爾和田·克拉夫林在紐約出版。—11。
[20] 《共產黨宣言》第二個俄文本的譯者不是維·查蘇利奇,而是格·瓦·普列漢諾夫。恩格斯于1894年曾在《〈論俄國的社會問題〉跋》中指出,《宣言》的第二個俄文本是普列漢諾夫翻譯的(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4卷第313-314頁)?!?l、15。
[21] 這里提到的《共產黨宣言》丹麥文譯本(1885年哥本哈根版)刪去了一些重要的地方,因而不夠完備;有些譯文也不太確切。恩格斯在《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了這一點(見本書第17頁)?!?1。
[22] 勞·拉法格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法文譯本刊登在1885年8月29日-11月7日的《社會主義者報》上,以后又作為附錄收入1886年在巴黎出版的梅爾麥著的《社會主義法國》。
《社會主義者報》(Le Socialiste)是法國的一家周報,1885年由茹·蓋得在巴黎創(chuàng)辦,1902年以前是工人黨的機關報,后來是法國社會黨機關報;19世紀80-90年代恩格斯曾為該報撰稿。——11、17。
[23] 《共產黨宣言》西班牙文譯本發(fā)表在1886年7-8月的《社會主義者報》上,并出版過單行本。
《社會主義者報》(El Socialista)是西班牙的一家周報,西班牙社會主義工人黨的中央機關報,從1885年起在馬德里出版?!?1、17。
[24] 歐文派指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羅·歐文的擁護者。歐文認為,人是環(huán)境的產物,只有實現(xiàn)社會主義才能克服社會的一切罪惡。他曾在美國試辦共產主義移民區(qū),實行集體勞動和生產資料公有,最后宣告失敗。歐文反對憲章運動,不主張工人開展政治斗爭。認為靠知識的傳播可以消除社會弊病,解決社會矛盾,并把希望寄托在統(tǒng)治者身上?!?、19、63。
[25] 傅立葉派指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沙·傅立葉的擁護者。傅立葉認為,現(xiàn)存制度應當由理想的和諧制度所取代。在這種和諧制度下,社會的基層單位是工農結合與城鄉(xiāng)結合的生產消費協(xié)作社法郎吉(Phalange)。在法郎吉中,人人參加勞動,勞動者和資本家都可以入股,產品按資本、勞動和才能進行分配。協(xié)作社成員居住和勞動的場所稱做法倫斯泰爾(Phalanstère)。傅立葉派在法國和美國都曾進行過法郎吉移民區(qū)實驗,這些實驗均以失敗告終。——11、19、63。
[26]
?!たㄘ愂欠▏障牍伯a主義者。他認為人類的不平等是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人類最嚴重的錯誤是建立私有制。他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主張廢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實現(xiàn)人人平等和幸福的社會。但是,他反對暴力革命,主張通過和平宣傳來改造資本主義社會??ㄘ愒?840年發(fā)表的《伊加利亞旅行記》中描繪了他的理想社會?!?2、19。
[27]
威·魏特林是德國早期工人運動活動家,空想共產主義者。魏特林在1842年出版了《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抨擊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他的空想共產主義計劃。他認為,理想的社會是和諧與自由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人從事勞動,產品平均分配;他承認使用暴力實現(xiàn)社會革命的必要性。魏特林的學說是一種粗陋的平均共產主義的理論,在早期德國工人運動中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后來成為工人運動發(fā)展的障礙?!?2、19、97、119、132。
[28]
關于“工人的解放應當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這一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以后的一系列著作中都表述過。這一思想在《國際工人協(xié)會共同章程》中是這樣表述的:“工人階級的解放應該由工人階級自己去爭取”(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3卷第171頁)?!?2、20。
[29] 《1890年德文版序言》是恩格斯為1890年在倫敦作為《社會民主主義叢書》之一出版的德文版《共產黨宣言》寫的序言。該版本是經恩格斯同意出版的《宣言》第四個德文本。它除了發(fā)表恩格斯的新序言外,還收入了1872年和1883年德文版序言。1890年11月28日《工人報》第48號在慶祝恩格斯七十壽辰的社論中也摘要刊登了這篇新序言。恩格斯在序言中再次回顧了國際工人運動的歷史和《宣言》在各國的傳播史,不僅全文引錄了1882年俄文版序言,而且援引了1888年英文版序言的主要內容?!?5。
[30] 《共產黨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的德文原稿后來找到了。恩格斯在這里引用的序言是他親自從俄文翻譯成德文的,個別地方同德文原稿有細微差別。參看注8?!?5。
[31] 日內瓦代表大會是國際工人協(xié)會于1866年9月3-8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有中央委員會,協(xié)會各支部以及英、法、德和瑞士的工人團體等的60名代表。大會批準了協(xié)會的章程和條例。由馬克思執(zhí)筆的《給臨時中央委員會代表的關于若干問題的指示》(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1卷)作為中央委員會的正式報告提交大會討論。參加大會的蒲魯東主義者對《指示》幾乎逐點加以反對。經過辯論,中央委員會的擁護者取得了勝利?!吨甘尽肪彭梼热葜杏辛椬鳛榇髸Q議通過,其中之一是要求法律規(guī)定八小時工作日,并把這一要求作為全世界工人階級共同行動的綱領。
巴黎工人代表大會是1889年7月14-20日在巴黎舉行的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這次大會實際上是第二國際的成立大會。出席大會的有來自歐美2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93名代表。大會主席是前巴黎公社委員愛·瓦揚和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威·李卜克內西。這次大會聽取了各社會主義政黨代表關于本國工人運動的報告并通過了一些重要決議,要求在法律上規(guī)定八小時工作日,規(guī)定五月一日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團結戰(zhàn)斗的節(jié)日。——20。
[32] 《1892年波蘭文版序言》是恩格斯為1892年由波蘭社會黨人的《黎明》雜志出版社在倫敦出版的波蘭文版《共產黨宣言》寫的序言。恩格斯在序言中指出:“近來《宣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測量歐洲大陸大工業(yè)發(fā)展的一種尺度。某一國家的大工業(yè)越發(fā)展,該國工人想要弄清他們作為工人階級在有產階級面前所處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強烈,工人中間的社會主義運動也就越擴大,對《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長?!保ㄒ姳緯?1頁)他還指出,波蘭的獨立只有年輕的波蘭無產階級才能爭得,而歐洲其余國家的工人也像波蘭工人一樣需要波蘭的獨立和復興,因為“歐洲各民族的真誠的國際合作,只有當每個民族自己完全當家作主的時候才能實現(xiàn)”(見本書第22頁)。這篇序言發(fā)表于1892年2月27日《黎明》雜志第35期?!?1。
[33] 會議桌上的波蘭指沙皇俄國根據1814-1815年維也納會議的決定所吞并的波蘭領土。維也納會議后,波蘭再度被俄、普、奧三國瓜分,沙皇俄國吞并了大部分波蘭國土,成立了波蘭王國,由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兼任國王。會議桌上的波蘭或俄羅斯的波蘭,即指這部分波蘭領土?!?1。
[34]
馬克思在其他著作里,例如在《1859年的愛爾福特精神》(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13卷)一文中闡述過這樣的思想:反動派在1848年以后扮演了特殊的革命遺囑執(zhí)行人的角色,不可避免地實現(xiàn)了革命的要求,盡管這是在一種滑稽可笑的歪曲的方式下進行的?!?2、23。
[35] 《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是恩格斯應意大利社會黨領袖菲·屠拉梯的請求,用法文為1893年意大利文版《共產黨宣言》寫的序言。該版本由蓬·貝蒂尼翻譯,序言由屠拉梯翻譯,于1893年由社會黨理論刊物《社會評論》雜志社在米蘭出版。恩格斯在序言中回顧了1848年革命以來的歷史進程,特別是意大利、德國、匈牙利等民族取得統(tǒng)一和獨立的進程,指出:“1848年革命雖然不是社會主義革命,但它畢竟為社會主義革命掃清了道路,為這個革命準備了基礎。最近45年來,資產階級制度在各國引起了大工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同時造成了人數(shù)眾多的、緊密團結的、強大的無產階級;這樣它就產生了——正如《宣言》所說——它自身的掘墓人。不恢復每個民族的獨立和統(tǒng)一,那就既不可能有無產階級的國際聯(lián)合,也不可能有各民族為達到共同目的而必須實行的和睦的與自覺的合作?!保ㄒ姳緯?4頁)——23。
[36] 1848年3月18日米蘭人民舉行了反對奧地利統(tǒng)治的武裝起義,趕走了奧地利軍隊,成立了資產階級自由派和民主派領導的臨時政府,推動了意大利其他各地的革命。
同一天,柏林人民也發(fā)動了武裝起義,迫使國王宣布立即召開國民議會,制定憲法,撤出城內駐軍,改組政府。——23。
[37] 民族大遷徙指公元3-7世紀日耳曼、斯拉夫及其他部落向羅馬帝國的大規(guī)模遷徙。4世紀上半葉,日耳曼部落中的西哥特人因遭到匈奴人的進攻侵入羅馬帝國。經過長期的戰(zhàn)爭,西哥特人于5世紀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定居下來,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日耳曼人的其他部落也相繼在歐洲和北非建立了獨立的國家。民族大遷徙對摧毀羅馬帝國的奴隸制度和推動西歐封建制度的產生起了重要的作用?!?0。
[38] 十字軍征討指11-13世紀西歐天主教會、封建主和大商人打著從伊斯蘭教徒手中解放圣地耶路撒冷的宗教旗幟,主要對東地中海沿岸伊斯蘭教國家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因參加者的衣服上縫有紅十字,故稱“十字軍”。十字軍征討前后共八次,歷時近200年,最后以失敗而告終。十字軍征討給東方國家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使西歐國家的人民遭受慘重的犧牲,但是,它在客觀上也對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30。
[39]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50年代,即馬克思制定出剩余價值理論以前所寫的著作中使用過“勞動價值”、“勞動價格”、“出賣勞動”這樣的概念。1891年,恩格斯在為馬克思的《雇傭勞動與資本》這本小冊子所寫的導言中指出:“用后來的著作中的觀點來衡量”,這些概念“是不妥當?shù)?,甚至是不正確的”(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1卷第318頁)。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后來的著作中使用的是“勞動力價值”和“勞動力價格”、“出賣勞動力”等概念?!?4、70、76。
[40]
英國工人階級從18世紀末開始爭取用立法手段限制工作日,從19世紀30年代起,廣大無產階級群眾投入爭取十小時工作日的斗爭。十小時工作日法案是英國議會在1847年6月8日通過的,作為法律于1848年5月1日起生效。該法律將婦女和兒童的日勞動時間限制為10小時。但是,許多英國工廠主并不遵守這項法律,他們尋找種種借口把工作日從早晨5時半延續(xù)到晚上8時半。工廠視察員倫·霍納的報告就是很好的證明(參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335頁)。
恩格斯在《十小時工作日問題》和《英國的十小時工作日法》(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0卷)中對該法案作了詳細的分析。關于英國工人階級爭取正常工作日的斗爭,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八章(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67-350頁)中作了詳細考察?!?7。
[41] 七月革命即1830年7月爆發(fā)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814年拿破侖第一帝國垮臺后,代表大土地貴族利益的波旁王朝復辟,竭力恢復封建專制統(tǒng)治,壓制資本主義發(fā)展,限制言論自由和新聞出版自由,加劇了資產階級同貴族地主的矛盾,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830年7月27-29日巴黎爆發(fā)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金融資產階級攫取了革命果實,建立了以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力浦為首的代表金融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七月王朝”?!?2。
[42] 改革運動指英國工業(yè)資產階級發(fā)動的議會改革運動。英國資產階級為了同土地貴族爭奪政治權力,在19世紀20年代末提出了改革議會選舉制度的要求,經過幾年斗爭,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迫使英國議會于1832年6月通過了選舉法改革法案。這次改革削弱了土地貴族和金融貴族的政治壟斷,加強了工業(yè)資產階級在議會中的地位。但是,由于財產資格的限制,為爭取選舉制度改革而斗爭的主力軍工人和手工業(yè)者仍未獲得選舉權?!?2。
[43] 正統(tǒng)派是法國代表大土地貴族和高級僧侶利益的波旁王朝(1589-1792年和1814-1830年)長系的擁護者。1830年波旁王朝第二次被推翻以后,正統(tǒng)派結成政黨。在反對以金融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為支柱的當政的奧爾良王朝時,一部分正統(tǒng)派常常抓住社會問題進行蠱惑宣傳,標榜自己維護勞動者的利益,使他們不受資產者的剝削。——53。
[44] “青年英國”是由英國托利黨中的一些政治活動家和著作家組成的集團,成立于19世紀4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本·迪斯累里及托·卡萊爾等。他們維護土地貴族的利益,對資產階級日益增長的經濟勢力和政治勢力不滿,企圖用蠱惑手段把工人階級置于自己的影響之下,并利用他們反對資產階級?!?3。
[45] 憲章派指憲章運動的參加者。憲章運動是19世紀30-50年代中期英國工人的政治運動,其口號是爭取實施人民憲章。人民憲章要求實行普選權并為保障工人享有此項權利而創(chuàng)造種種條件。憲章派的領導機構是“憲章派全國協(xié)會”,機關報是《北極星報》,左翼代表人物是喬·哈尼、厄·瓊斯等。恩格斯稱憲章派是“近代第一個工人政黨”(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3卷第768頁)。按照列寧所下的定義,憲章運動是“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群眾性的、政治上已經成型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見《列寧選集》第3版修訂版第3卷第792頁)。憲章運動出現(xiàn)過三次高潮,其衰落的原因在于英國工商業(yè)壟斷的加強,工人階級政治上的不成熟,以及英國資產階級用超額利潤收買英國工人階級上層(“工人貴族”),造成了英國工人階級中機會主義傾向的增長,其表現(xiàn)就是工聯(lián)領袖放棄了對憲章運動的支持?!?3、92、99、101。
[46] 改革派又稱《改革報》派,是聚集在法國《改革報》周圍的一個政治集團,包括一些小資產階級民主共和主義者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其首領是賴德律-洛蘭和路易·勃朗等人。他們主張建立共和國并實行民主改革和社會改革。
《改革報》(La Réforme)是法國的一家日報,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小資產階級共和黨人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的機關報,1843年7月-1850年l月在巴黎出版,創(chuàng)辦人和主編是賴德律-洛蘭和多·弗·阿拉戈,編輯有賴德律-洛蘭和斐·弗洛孔等,1847年10月-1848年1月曾刊登恩格斯的許多文章。——63、64、102。
[47] 北美土地改革派即全國土地改革派,又稱美國“全國改革協(xié)會”,成立于1845年,是一個以手工業(yè)者和工人為核心的政治團體,宗旨是無償?shù)胤纸o每一個勞動者一塊土地。19世紀40年代后半期,協(xié)會宣傳土地改革,反對種植場奴隸主和土地投機分子,并提出實行十小時工作制、廢除奴隸制、取消常備軍等民主要求。許多德國手工業(yè)僑民參加了這一土地改革運動。——64、93。
[48]
波蘭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曾準備在1846年2月舉行起義。起義的主要發(fā)起人是波蘭的革命民主主義者?!む嚥ǚ蛩够热?。但是,由于波蘭小貴族的背叛以及起義的領袖遭普魯士警察逮捕,總起義未能成功。僅在從1815年起由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共管的克拉科夫舉行了起義,起義者在2月22日獲勝并建立了國民政府,發(fā)表了廢除封建徭役的宣言。克拉科夫起義在1846年3月初被鎮(zhèn)壓。1846年11月,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簽訂了關于把克拉科夫并入奧地利帝國的條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