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全說書-帝國的故事(十五)
帝國病
雖然有人的頭腦,卻有狗的感情和猴子的特征;他們像一群小鳥,成群結隊的飛撲下來——蘇美爾人對古提人的描述。
納拉姆辛晚年,大批的古提人從東部山區(qū)紛至沓來。這些除了蘇美爾人的記載,這些古提人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任何痕跡,他們從來沒有產生過文化,也從來沒有產生過一位知名領袖,甚至沒有打出過一次像樣的戰(zhàn)爭,也沒有人對他們的勇氣和戰(zhàn)斗力之類的表示過尊敬,大體上這就是一群流寇,除了數(shù)量夠多之外沒有別的優(yōu)勢。不過恰恰是這種流寇型的對手,最容易把一個帝國掀翻在地,這也是歷史上帝國的一個通病,那就是帝國有能力對抗非常強大和有組織的對手,但是卻經常被一些無組織的流寇所困擾,甚至因為流寇的入侵而滅亡。
為什么帝國會有這樣的病癥呢?我們審視一下阿卡德帝國的軍事結構就明白——
薩爾貢在位時為了防止蘇美爾人反抗,拆毀了蘇美爾城邦的城墻。以后歷代的君主進一步解除了蘇美爾人的武裝,在帝國的南部,僅僅有少量的警察部隊和數(shù)量非常有限的邊防軍。所以當大批的古提人涌進來時,這些部隊沒法阻止他們進入。而這些流寇一旦進入富饒的農業(yè)區(qū),就會到處搶劫破壞,使農業(yè)和商業(yè)沒法進行。入寇的結果就是造成稅源的減少,而龐大的帝國行政和軍事機器都必須要充足的稅收才能運作良好,稅收的減少就意味著讓帝國運作的國家機器的癱瘓,這樣就更沒有辦法驅逐這些流寇了。
而流寇一旦越過邊境,就可以通過掠奪來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把全部人口都投入戰(zhàn)斗,情況就會變得更加嚴重,帝國會因為經濟上的不斷失血而陷入崩潰,雙方的強弱關系就會轉換。所以只要這些流寇數(shù)量夠多,不怕死(人窮苦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減少死亡的痛苦),可以前仆后繼的不斷沖擊帝國的邊境線,那么總有一天可以得手。
為了客服這種疾病,帝國可以進行以下改進:
首先,最好的辦法是武裝自己的人民。在中國的戰(zhàn)國時期和南北朝時期,都很少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困擾,反而經常去搶奪游牧民族的土地。就是因為這些時代都是全民皆兵的,游牧民族入寇很難,而有組織和數(shù)量優(yōu)勢的中原人反而把蒙古高原當作擴張領土的目標。但是大多數(shù)帝國都最痛恨這種情況,因為有武裝的人民就很難管制。
其次,是設立一支龐大的邊防部隊。不過這支長時間遠離統(tǒng)治中心的部隊,很有可能形成獨立的利益集團,演變成軍閥。所以幾乎所有帝國都采取所謂“強干弱支”的方法,把大部分武裝力量都集中在統(tǒng)治中心地帶,而留下幾乎不設防的邊境。
帝國自身的結構問題,決定了它在應對這種“邊患”時,缺少合適的應對措施。相反如果是短時間的大規(guī)模入侵,應對起來反而更容易,只要把帝國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動員起來就可以了。
兩河流域的問題就是因為它是一片“新月沃土”,被夾在一大片適合進行“游擊戰(zhàn)”的地帶中間。東面和北面是連綿的山地,西南面有一大片沼澤濕地聯(lián)通著海洋,海上民族可以來去自由。其余的部分就是直面阿拉伯半島的游牧民族。所以這個地帶的王朝總是很短命,當然這也許是所有帝國的宿命,爬上帝國峰巔的過程很艱難,它是一些列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但是失去帝國卻格外的容易。

烏爾第三王朝,黑線部位是我下面所說的防御墻大致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