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1999:犀飛利七代勝利尖的演變
【序】
勝利尖是犀飛利最具代表性的筆尖外形之一,標志性的大尺寸的圓柱形筆尖用料極為厚實,同時也為整個鋼筆行業(yè)貢獻了新的筆尖制作范式。
今天簡要的給大家介紹一下從1942年開始到90年代末期,約五十年時間之中犀飛利所生產(chǎn)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勝利尖。

【一代+-】
1942年5月,也就是美國進入二戰(zhàn)后不到六個月,犀飛利推出了“TRIUMPH”系列的鋼筆。毫無疑問,這款筆上寄托著當時的美國人對戰(zhàn)爭勝利的渴望。

戰(zhàn)時的勝利有負壓和拉桿兩種上墨方式可供選擇,但是無論哪一種上墨方式,都通用一樣的筆尖總成,并且不區(qū)分Triumph與Tuckaway。

1942年10月,戰(zhàn)爭生產(chǎn)委員會 (WPB) 對橡膠的使用實施了新的、更嚴格的限制,犀飛利因此停止生產(chǎn)需要橡膠墨囊的拉桿上墨勝利。

上圖就是典型的戰(zhàn)時勝利。售價1250美分,有著標志性的寬金屬環(huán)。此外可見銀色的拉桿勝利還包含一個半透明的觀墨窗。

此時的勝利尖大致可以算做第一代勝利尖。其制作工藝稍顯粗糙,是先制作出如上圖的金片,再焊接成圓柱形,最后打磨拋光掉焊縫。如果你看見部分開裂的勝利尖,很大概率就是早期生產(chǎn)的勝利尖。

此時的筆尖本體與底座的連接并沒有成型的螺紋,而是卡進去的。具體見上廣告上從左往右數(shù)的第三步到第四步,原本是有一處突出的三角形,到第四步的時候內(nèi)折進去了,這應該就是固定筆尖結構之一,以來對這種筆尖總成一般來說無法無損拆尖。

此時的筆尖依然有兩個版本,可以由筆尖底座螺紋的顏色予以區(qū)分,其中紅色版本比較稀少。
戰(zhàn)時筆尖還有一個特征在筆尖總成的螺紋本身。戰(zhàn)時筆尖有四線螺紋,戰(zhàn)后所有的筆尖都有單線螺紋,單線的顯然加工起來更容易,成本更低。

【二代】
犀飛利在二戰(zhàn)結束時對其鋼筆進行了重新設計,不同于千篇一律的魚類造型,此時出現(xiàn)了稍顯短胖的雪茄型鋼筆。 并且隨著戰(zhàn)爭管控的結束,拉桿上墨的勝利也重新開始生產(chǎn)。

與新的筆身相搭配的是新設計的筆尖總成,全長筆尖(一般來說是92號)的長度約22毫米,較短的筆尖約為19毫米長(也就是大家俗稱的79號尖)。
但是92號尖也會有個別偏短的,根據(jù)咖啡說法部分92號僅長20毫米。

第一代戰(zhàn)時制造的勝利尖成本高昂并且有明顯缺陷,筆尖底部的焊縫開裂風險無法避免。戰(zhàn)后犀飛利改進了工藝,筆尖直接從金屬管開始加工旋轉(zhuǎn)成錐形,從而規(guī)避了焊接風險。

此外裝配方式也得到了精簡,犀飛利將一個內(nèi)螺紋套筒焊接到筆尖背面的內(nèi)側(cè)(美國專利號2,474,996?,紅色,在下面的專利圖中標注 23),然后再通過螺紋將筆尖與底座連接。
這些筆尖總成可以通過小心加熱來拆卸;然而焊料是一種低溫合金,加熱過度會使它熔化并導致筆尖脫落。并且整個螺紋也易腐蝕,通常還非常脆弱;如果松動了修復起來會很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戰(zhàn)后紅色筆尖底座已經(jīng)停產(chǎn),但是出現(xiàn)了由有機玻璃制成的透明底座。

并且總成也出了兩種型號,一種用于負壓式上墨,一種用于拉桿式上墨。負壓的筆舌會額外突出一部分,一般認為是為了消除墨水張力,方便順利下流所用。故如果混用可能會影響鋼筆的正常使用。

【三代】
1949 年,犀飛利推出了 Touchdown 上墨系統(tǒng)。盡管用戶操作 Touchdown 的方式與其負壓相同,但結構上還是有所改變,這催生了新的筆尖總成。

最明顯的區(qū)別在于筆尖總成有了一個外露的、肉眼可見的底座。

對于第二代或者第三代的生產(chǎn)中,筆尖制造工藝出現(xiàn)了進一步的改進。

當金屬管被旋轉(zhuǎn)加工成所需的形狀時,通過改變金屬的厚度,可以使錐形部分的后端做得比其余部分更厚,這增加出來的厚度便可以直接在筆尖上加工出螺紋,不再需要將螺紋套筒焊接到筆尖中。

在勝利尖退役之前,對原生金屬進行螺紋加工仍然是標準制造工藝。自此勝利尖的制作基本上就成熟了,沒有很顯著的需要改良的缺點。

1949 年的筆舌保留了負壓上墨所需的筆舌突起,但其實不起作用,有可能是庫存沒有用完,留著也沒有什么負面影響,你甚至可以將FM TD的筆尖總成的零件安裝在部分負壓勝利上。
直到 TM TD 全部重新設計了筆尖總成,這種無用的冗余結構才會被刪除。
【四代】
第四代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代——潛艇的勝利尖。
Snorkel 的直徑與 Touchdown TM 相同;事實上,它在推出時被稱為 Snorkel TM。它的筆尖總成與 Touchdown 的筆尖總成完全不同,但筆尖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無論是TM的筆尖還是潛艇的筆尖,都可以裝在國產(chǎn)的永生601A上。

此處顯示的是經(jīng)銷商使用的 Snorkel demo,用于向潛在購買者展示 Snorkel 的工作原理。

潛艇的筆尖總成與其他的勝利尖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一根呼吸管橫穿了筆舌。
此外首年也就是1952年生產(chǎn)的潛艇,其筆尖總成的底座寬度與TM TD是一致的,但是之后生產(chǎn)的潛艇底座厚度得到了明顯的加寬。

一些 Snorkel 筆尖,無論是開放式還是“TRIUMPH”尖型,都標有由一個或兩個字母和一個數(shù)字組成的蝕刻代碼。開放尖標記在靠近底座的筆尖正面。勝利尖則標記在背面。

在 1940 年代末和 1950 年代初,Sheaffer 正在探索新的筆尖材料,著眼于生產(chǎn)不銹鋼以外的銀白色金屬筆尖,并且在鈀和銀以及少量其他金屬的合金方面取得了成功。

隨著潛艇的發(fā)售,犀飛利也將鈀銀尖投入市場并且獲得了成功,起碼個人感覺在國內(nèi)鈀銀尖的認可程度遠高于派克所謂的八合金尖,但是鈀銀尖的定位是不如14K金的。
犀飛利推出過鈀銀的開放尖、勝利尖和嵌入尖,分別搭載在潛艇的specia,政治家和主編以及PFM的1/2上。

【五代】
1957 年,Sheaffer 推出了Skripsert,其涵蓋的型號從 2.98 美元的學校鋼筆到零售價超過 100.00 美元的 Lady Sheaffer 鋼筆不等。

這種尺寸的小型勝利尖有9.2k金,也有鈀銀的。數(shù)字編碼8為鈀銀,9為9.2k金。
具體尺寸與國產(chǎn)中包尖一致,并且也都可以安裝在永生322等國產(chǎn)鋼筆上。

此外這種小型勝利尖之后又搭載了一款名為?Target? 的TD上墨鋼筆上,并且最終更名為帝國3,這也是帝國系列的開端。

【六代】
1966 年,Sheaffer Stylist 面世,其特點是采用雙面“可翻轉(zhuǎn)”鋼筆尖,與派克的180是類似的設計。

但是這款鋼筆表現(xiàn)不佳,在 1967 年被 Stylist II 取代,并且換成了勝利尖。筆尖材質(zhì)為14K金,且有新設計了一套筆尖總成。

這個筆尖總成很長,甚至包括了末端的墨囊導墨項芯。個人感覺像是帝國和潛艇的縫合怪,后半部分像帝國,前半部分像潛艇。Stylist II最終于 1970 年停產(chǎn)。

【七代】
勝利系列的尾聲名為桂冠。1989 年Sheaffer將其推出市場。歷史上的桂冠都是包金的筆帽,據(jù)此最近的一只桂冠還停留在50年代,當時犀飛利的主力產(chǎn)品還是潛艇。

90年代的桂冠部分型號為亞克力筆桿搭配鍍金金屬蓋帽,而另一些則為漆或鍍金筆桿搭配對應的筆帽,并且標配18K勝利尖。

可以觀察到桂冠的筆尖與筆握之間的過渡并沒有那么自然,有著很明顯的梯形過渡,并不圓潤。這在以往的任何勝利尖鋼筆之中都不會出現(xiàn),畢竟勝利尖在外觀設計上的一大亮點就是這種連貫感。

不過桂冠的筆尖應該是所有勝利尖里面最長的那個,并且也沒有任何總成式的設計,而是直接擰在筆握的螺紋上。
桂冠筆尖的螺紋于1949年產(chǎn)的FM TD通用,但是并不通用潛艇的螺紋。
Crest 生產(chǎn)了十年;它在 1999 年的消亡標志著犀飛利勝利尖長達的 57 年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后記】
1970到1989年間是勝利尖的空白期,也是整個鋼筆行業(yè)的衰退期。再之后復生的 crest 也是乘風而起,涌現(xiàn)了一系列的復刻鋼筆。
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承認犀飛利做了一些偉大的事情,兩次制作工藝的改進與整整七個版本,他對消費者一度誠懇以對,所以八十年后的今天人們依然對這款筆趨之若鶩。
參考:
http://richardspens.com/ref/nibs/triumph.htm
https://mp.weixin.qq.com/s/rDrsO9U223ZbEYa-qbR6wg
標注:
筆尖總成:包含筆尖,筆舌,底座等的即裝即用的整體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