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的薹草屬(Carex Linn.)植物 (2010-09-23 13:35:48)
四,值得一說的幾種薹草
?(1)大別薹草
???Carex dabieensis S.W.Su
??大別薹草首先是在大別山區(qū)岳西美麗鄉(xiāng)采到的,后來又分別在金寨和舒城等地采到。在研究鑒定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未見報導過的薹草,同時發(fā)現(xiàn)它的雌小穗上有返祖小穗,故將這個薹草以采集地在大別山區(qū),同時以它的特征和其它的薹草大有區(qū)別而將它定名為大別薹草。
?(2)類嵩薹草
???Carex kobresiformis S.W.Su
?這個薹草最早是1983年在安徽太湖縣陳沖采到的,當時曾把這一被黑粉病污染過的標本認作是“白鱗薹草C.polyschoena).由于它的雌小穗比大別薹草具有更多的返祖小穗,于1984年我在"苔草屬植物的返祖小穗”一文中(見植物研究4(2)81-86頁),對它們出現(xiàn)的“Schoenoxiphoid小穗”進行了討論。幾年以后,1987年我在舒城縣小澗沖又見到該類型的植物體,植株發(fā)育正常,未受黑粉病侵害。經(jīng)研究確定它是一個未經(jīng)報導過的新類型。它的側(cè)生小穗上的所有果胞幾乎都發(fā)育成兩性支小穗,每一個果胞都與Schoenoxiphium以及嵩草屬Kobresia的特征極為相似,而把它定為“Carex kobresioides”,后來發(fā)現(xiàn)“kobresioides”早已被人用過,于是更改成
Carex kobresiformis,中名為類嵩薹草。
?薹草的返祖小穗并非罕見,但像在大別薹草和類嵩薹草中出現(xiàn)的與Schoenoxiphium以及嵩草屬(Kobresia)相近似的兩性支小卻不多見。人們對薹草返祖小穗的研究,證明薹草的果胞是薹草的真正的小穗,而相應薹草分類學上通稱的“雌小穗”則系為一穗狀花序。為此又可以進一步證明,現(xiàn)存薹草的單性小穗是起源于具兩性小穗的祖先。
?(3) 穹隆薹草
??Carex gibba Wahlenb.in Vat.-Akad.Handl. Stockholm 24:148,1803;安徽植物志 5:452,圖2964.1992;中國植物志 12:503-504,2000
?穹隆薹草是Wahlenb.早在1803年定名發(fā)表的。其后又有不少人進行過研究,Kukenthal(1909)及其后眾多的文獻記載:穹隆薹草的小穗為雌雄順序。我在上世記八十年代初發(fā)現(xiàn),穹隆薹草小穗基部的第一鱗片內(nèi)并無雄花,卻有一朵不育雌花,第二,第三鱗片內(nèi)具雄花,以上其余的鱗片皆具雌花;同時發(fā)現(xiàn),其第一鱗片的形態(tài)與第二第三鱗片也不相同,前者背部有兩條明顯隆起的肋,頂部近截形,邊緣有緣毛,基部合生近似囊狀抱住小穗,形態(tài)上宛如復序薹草亞屬(Subgen.Indocarex)薹草的囊狀枝先出葉。由于其背部的兩條肋可以確定,它是小穗基部的枝先出葉。
?已知枝先出葉僅存在于薹草亞屬(Subgen.Carex)和復序薹草亞屬(Subgen.Indocarex)中,二柱薹草亞屬(Subgen.Vignea)中枝先出葉通常是不存在的。在穹隆薹草中確定存在枝先出葉是世畀首次發(fā)現(xiàn),首次報導,并得到《Cyperaceae Newsletter》和有關(guān)專家學者的認同,引用。
?(4)單蕊薹草???腫脹果薹草
??Carex subtumida (Kukenth.) Ohwi in Acta Phytotax et Geobot.1:75,1932;S.W.Su in Journ. Anhui Univ. Nat.Sci.Edit.3:80,1988;安徽植物志 5:510-511,圖3074,1992;中國植物志 12:285,2000
?這個種是薹草屬中唯一的一個雄花只有一枚雄蕊的薹草,我于上世紀80年代在野外采集標本時首次發(fā)現(xiàn),以取其雄花僅有一枚雄蕊的特征將其命名為單蕊薹草,并在安徽大學學報上首次作了報導,這一特征的發(fā)現(xiàn)其后又得到《Cyperaceae Newsletter》和專家學者的認同。中國植物志12卷285頁將此種的中名定為“腫脹果薹草”,此系根據(jù)拉丁學名的種加詞“subtumida”而來,考其“subtumida"的原意是相對于珠穗薹草(C.ischnostachya)而言,“subtumida"意為其果胞不像珠穗薹草那樣腫脹,只是略為有些腫脹而與珠穗薹草不同,故Kukenthal于1929年將它作為珠穗薹草的一個變種。后來Ohwi(1932)又將它提升為獨立的種.因此以”腫脹“二字來命名這個薹草有失原意。因此本種的中名還是叫單蕊薹草為好。
?(5)雷湖薹草
??Carex okamotoi Ohwi in Act.Phytotax.et Geobot.V.53(1936),et Cyper.Jap.I:429(1936);安徽植物志 5:503,圖3037,1992
????雷湖薹草采于祁門雷湖,生于林下。T.Koyama(1962)曾指出,這個種屬于中國大陸寬葉薹組(Siderostictae)的稀有代表。唯一相似的種是產(chǎn)于貴州,廣西的長梗薹草(C.glossostigma),其區(qū)別似乎只在于后者的苞鞘被毛。經(jīng)比較研究看出它們還有其它的一些區(qū)別:
?雷湖薹草:不孕稈的葉寬4-9mm。柔軟,無毛,有葉舌;小穗4-5,單生,頂生小穗雄性,側(cè)生小穗兩性,雄雌順序,長1-2cm.
?長梗薹草:不孕稈的葉寬10-25mm,革質(zhì)至厚紙質(zhì),兩面及下面脈上以及鞘上被柔毛,葉舌不明顯;小穗全部兩性,雄雌順序,1-5個生于各節(jié)。
??中國植物志 12卷218頁將安徽產(chǎn)的雷湖薹草誤歸于長梗薹草,為此給于糾正。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