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 無刪減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0Lil36cI_dvk91jIRzzhWw?pwd=3u8o?
提取碼:3u8o

編輯推薦
了解日本不可不讀的經(jīng)典名著!
一部通覽日本文化、解讀其矛盾性格的驚世之作,是公認的現(xiàn)代“日本學”開山之源。
1944年,二戰(zhàn)快要結(jié)束,日本敗局已定。為了制定戰(zhàn)后美國對日本的大政方針,華盛頓委托本尼迪克特對日本進行研究。這本研究報告經(jīng)過增添以后,于1946年公開出版,引起日本各界強烈震動和關注。
1951年《菊與刀》被列入日本《現(xiàn)代教養(yǎng)文庫》,至1963年已重印36次。
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紹“日本學”名著的書中稱贊《菊與刀》是現(xiàn)代日本學的鼻祖,是文化人類學者研究日本的經(jīng)典性著作。
內(nèi)容簡介
日本,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一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島國,一手造就了一場世界大戰(zhàn),另一手造就了二戰(zhàn)后的經(jīng)濟奇跡。戰(zhàn)中的日本為什么要扮演令人發(fā)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國嗎?成為一個被原子彈轟炸的國家后,又是怎樣迅速復興崛起的?當今經(jīng)濟衰退、政局混亂的日本,是否還秉持大國情懷……所有問題都能在這本《菊與刀(珍藏版)》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與“刀”來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個西方人的冷靜視角,通覽日本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細致的地方,又將它置于東方文化與太平洋島嶼文化的人類文化學視野里。時至今日,她被公認為歷史上*懂日本人的作者,《菊與刀(珍藏版)》這本書被公認為史上描寫日本文化的*一書。此書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其極大的影響至今不減。
作者簡介
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美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20世紀初鮮有的女性學者。1887年出生于紐約,1919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師從“美國人類學之父”博厄斯,1923年獲博士學位。早年曾學習英國文學,故其作品文筆高妙,并善于作詩以及細膩的描述。在她的作品中,尤以《文化模式》與《菊與刀》為著名。其著作中提出的問題與關懷,至今仍受到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重視。
精彩書評
一個島上的小國,竟然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火遍及歐洲、亞洲、美洲,甚至非洲,真是令人深思,我了解這個民族就是從《菊與刀》開始的。
——美國總統(tǒng) 喬治?布什
日本不是一個普通正常的國家,它是一個隱藏在“曖昧”表象之下,無與倫比的單一民族集團性和不擇手段的進取性的國家。不管“菊”也好,“刀”也好,都是維護大和民族共同體,進取擴張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已。在日本人的世界里,兩種截然相反的東西,構(gòu)成了奇特的“互補”。
——新加坡前總理 李光耀
本尼迪克特在對日本文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中影響力深厚。她著力闡述日本傳統(tǒng)文化之二元性,她也領悟到了這種矛盾性。
——日本著名小說家、戲劇家 三島由紀夫
本書著者的學識和能力令人驚嘆。她栩栩如生地描繪出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的全貌,并推導出關于日本文化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基本特征。
——日本著名評論家 川島武宜
目錄
第一章 任務——研究日本 001
第二章 戰(zhàn)爭中的日本人 019
第三章 各得其所 039
第四章 明治維新 065
第五章 歷史和社會的負債者 083
第六章 報恩之萬一 099
第七章 最難承受的情理 117
第八章 洗刷污名 129
第九章 人的感官世界 157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173
第十一章 自我修養(yǎng) 201
第十二章 兒童學習 223
第十三章 投降以來的日本人 261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在美國人眼里曾經(jīng)全力以赴與之戰(zhàn)斗過的敵人中,日本人的脾氣是最為古怪的。在其他任何戰(zhàn)爭中,美國都沒有必要去考慮其主要對手的一些截然不同的行為和思維習慣。如同1905年那場與俄國人之間的戰(zhàn)爭,我們同樣與一個不屬于西方文化體系但是全副武裝、訓練有素的國家戰(zhàn)斗。很顯然,日本人并不具備西方國家所公認的那些基于人性的戰(zhàn)爭慣例。我們必須認識到太平洋戰(zhàn)爭不僅是一系列海島登陸戰(zhàn),不僅是一場艱難的后勤服務戰(zhàn),為了對付日本,我們必須了解他們的行為行事方式。
困難超乎想象。自從日本放棄閉關鎖國,開放門戶七十五年來,一系列令人困惑的“但是”之類的詞語被用于描述日本人,這是對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未曾有過的。一位嚴謹?shù)脑u論家論及日本人之外的其他族裔,他不會說他們空前的禮貌,又加上一句:“但是他們蠻橫、驕傲自大?!碑斔f到他們在行為上無比刻板時,他不會補充:“但是他們很容易接受激烈的革新。”當他認為他們溫馴時,他不會過多解釋他們并不容易接受上級的控制。他不會既說他們高貴寬厚,又聲明他們粗魯、睚眥必報;也不會既說他們勇敢異常,又細述他們的怯懦、不堅定;也不會既說他們不介意別人的意見、自行其是,又說他們極具是非心;也不會既說他們的軍隊中有著機器人般鐵的紀律,又描述軍隊中的士兵是如何不服從管教;也不會既說他們熱心于西方學識,又強調(diào)他們的極端保守。他不會既寫一本書講述該民族是如何愛美,如何給予演員、藝術家以及培育菊花的藝術以崇高評價,又寫一本書來說明這個民族是如何醉心于刀劍文化和武士的至高榮譽。
然而所有這些矛盾都千真萬確,而且是有關日本論著的基礎,菊與刀都是這幅圖畫的組成部分。日本人既好斗又非常溫和;尚武又非常愛美;粗暴又非常有禮貌;刻板又非常懂得變通;溫順又非常叛逆;高貴又非常粗俗;勇敢又非常怯懦;保守又熱心于新鮮事物。他們非常在意別人對他們行為的看法,而當別人對他們的過失一無所知時,他們心里會充滿了罪惡感。他們的士兵受到了徹底的訓練,卻又具有反抗性。
既然美國意識到了解日本人的重要性,那么上述尖銳的矛盾及其他許多令人頭疼的問題都不能置之不理。嚴重的事態(tài)接踵而至,日本人將采取什么行動,我們不進攻日本,日本有無可能投降,我們應該轟炸皇宮嗎?我們該如何處置日本戰(zhàn)犯,在我們的宣傳資料中,我們該如何勸說日本軍隊、日本國民以挽救美國人的性命,又該如何教化那些一意頑抗到底的日本人,當和平到來之時,日本還需要永遠的軍事管制來維持秩序嗎?我們的軍隊有必要為了打擊那些隱匿在日本深山老林中的瘋狂抵抗分子而備戰(zhàn)嗎?世界和平降臨之前,有必要效仿法國革命、俄國革命在日本也掀起一場大革命嗎?由誰來領導呢?徹底消滅日本也是選擇之一嗎?我們對這些問題的判斷肯定是眾說紛紜的。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美國人類學家,是20世紀初為數(shù)不多的女性學者之一,受到法蘭茲·鮑亞士(Franz Boas)的影響,同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最早提出文化形貌論(Cultural Configuration),認為文化如同個人,具有不同的類型與特征。
1887年6月6日,魯思·本尼迪克特出生于紐約市,本名魯思·富爾頓。父親佛雷迪·富爾頓是名外科醫(yī)生,母親碧翠絲·夏塔克則受過高等教育。魯思一歲時,父親染上怪病,全家被迫遷往雪南哥山谷的農(nóng)莊與祖父母居住。第二年,妹妹瑪潔莉·富爾頓誕生,幾星期后父親病逝,全家頓時陷入貧困之中。
母親為了養(yǎng)家,在魯思五歲時便到附近的諾維鎮(zhèn)上做了一名教師,并兼任圖書館員的工作。1894年,為了配合工作需要,母親帶著她和妹妹遷居到蒙大拿州、明尼蘇達州和水牛城等地,暑假時又回到娘家與一位寡居的阿姨同住。高中時,魯思開始從事寫作。由于患有輕微的重聽,小時候的魯思反應有些遲鈍,常被親戚和其他人誤認為有些癡呆,因而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對待,但也養(yǎng)成了她文靜甚至孤僻的個性。
1905年,魯思與妹妹一同就讀于瓦薩學院,主修英國文學。1909年自學院畢業(yè)后,魯思同母親居住在水牛城,并在慈善組織會社工作一年,然后又前往洛杉磯的西湖女子學校任教一年,隔年又前往加州的帕薩迪納教書。1913年,魯思與康奈爾威爾醫(yī)學院的生物化學家史坦利·本尼迪克特墜入情網(wǎng),兩人于1914年結(jié)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