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美國著名心靈導師威爾·鮑溫曾在全球發(fā)起過一項“不抱怨活動”。
方法很簡單,他送給人們一隻紫色手環(huán),告訴大家抱怨的時候就把手環(huán)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直到他們能夠堅持21天不動手環(huán),才算挑戰(zhàn)成功。
從2006年7月23日寄出第一批手環(huán),接下來的5年內一共160多個國家的1000多萬人參與了這項活動。
其中數(shù)百萬人,因為這項活動,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更多美好,收穫了更多快樂。
心理學家安傑盧博士曾說:
如果你看不慣某種東西,那就改變它。如果你無法改變它,那就改變你自己的態(tài)度。
威爾·鮑溫將這句話作為座右銘,並將研究成果寫成了《不抱怨的世界》一書。
他試圖告訴我們:生活的幸與不幸,真的只有你自己說了算。
1
抱怨,是一個人痛苦的根源
富蘭克林曾說:“不停地抱怨,是對我們享有的舒適生活最差的回報?!?/p>
很多時候,我們太關註生活裡的壞事,反復提醒自己活著有多難,世界有多不公平。
然而,焦慮和憤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加重心理負擔,消耗我們的精力。
在書中,威爾·鮑溫分享過自己的一個故事。
一個春日的午後,他正在書房伏案工作,忽然從窗外傳來“砰”的一聲。
威爾循聲看去,只見自己的寵物狗被活活軋死在十字路口。
他趕忙跑出去,安慰嚎啕大哭的女兒,卻看見肇事司機在他眼皮子底下溜走。
威爾怒吼道:“可惡的司機竟敢逃逸,今天的運氣真是太糟糕了!”
他越想越氣,把女兒和狗扔在原地,跳上車子,衝出停車道,在坎坷不平的路上飆車,拼命地追肇事者。
結果,等他追上司機,司機不僅不認錯,還差點動手打了他。
之後的幾天,他腦子裡一直出現(xiàn)司機的醜陋嘴臉,不停地想:“那人真是太囂張了,我怎麼這麼倒霉!”
負面情緒像海水一樣蔓延,威爾一連幾天吃不好睡不好。
他只想著咒罵司機,完全忘了通過法律途徑為自己討回公道,也記不得當時自己超速開車差點發(fā)生車禍。
過了很久,威爾通過心理修復慢慢走出來,才意識到“抱怨”的危害性。
他認為抱怨是一種可怕的負能量,它將人的精力聚焦在問題上,而非解決問題上。
生活中,我們時常和威爾一樣, 但凡有點不如意,就牢騷滿腹;遇到一點挫折,就怨聲載道。
結果往往是,我們越憎惡生活,生活就越差。
威爾舉過一個有趣的例子。
他說,在堪薩斯市有幾個女性朋友組成了一個“治療小組”。
她們每週聚會,一邊喝著小酒,一邊痛斥丈夫們的種種劣行。
結果一年後,她們不僅沒有彼此治愈,家庭生活反而更糟,甚至有人提出了離婚。
威爾說,這些女性哪怕抽出百分之一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改善親密關係,也不至於如此。
杰弗裡勳爵曾說:“牢騷和抱怨是沒有靈魂、才智低下者的癥狀?!?/p>
遇到問題,只顧著表達不滿與憤怒,不僅容易激化矛盾,還會讓事情往更壞的方向發(fā)展。
很多時候,生活本不難,是我們用悲觀偏執(zhí)的思維,讓生活變難。
2
與其抱怨,不如行動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兩個建築工人一起吃午餐,其中一個打開自己的飯盒說:
“天哪!又是肉捲三明治……我討厭肉捲三明治。”
一連幾天,他都煩躁地說:“我受夠了,每天都是肉捲三明治!”
另外一個人終於忍不住問他:“為什麼不讓你太太給你做點別的?”
這人說:“我都是自己做午飯?!?/p>
威爾用這個故事告訴大家:
生活由自己創(chuàng)造,幸福與否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心理學上有個“強者思維”,意思是說當你面對挫折時,先別急著質問命運,而是去想“怎麼辦”。
當你將抱怨轉變?yōu)樾袆?,你會發(fā)現(xiàn),事情遠沒有那麼糟。
威爾的朋友,分享過這樣一件事。
當時他們公司更改了語音郵件系統(tǒng),員工們接收郵件不再需要輸入密碼,而是要對著電話聽筒說:“收取信息”。
可這項改革很不理想,辦公室嘈雜或者說話者發(fā)音不準,系統(tǒng)就會不停地報錯。
有一位女同事,在反復說“收取信息”失敗後,開始衝著聽筒發(fā)飆,反復埋怨這項改革。
威爾的朋友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但他首先想的是怎麼改回密碼系統(tǒng),讓工作順利進行。
一段時間後,他終於找到系統(tǒng)回退方法,可以通過輸入密碼接收郵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當大家都學著修正系統(tǒng)時,那位女同事仍不停地對著電話大喊:“這個系統(tǒng)真是糟糕透頂,簡直是一堆沒用的垃圾!”
威爾的朋友想去幫她改系統(tǒng),但她怒氣上頭,直接拒絕了這番好意。
兩年後,這位女同事被辭退,而威爾的朋友則升職加薪,成為業(yè)務骨幹。
著名的“費斯汀格”理論指出:
生活中的10%由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由你對所發(fā)生事情如何反應決定。
也就是說人生中僅僅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左右的,而另外的90%卻掌握在自己手中。
與其抱怨,不如行動。
3
不抱怨的力量有多大?
在書中幾百個案例中,下面這個故事最受歡迎。
某天,威爾前往康威市的途中,無意間瞥見路邊的一塊廣告牌,上面寫著:
如果你快樂,就按喇叭。
他不屑地一笑,心想做這塊牌子的人未免也太幼稚了吧。
幾週後的一個星期天,他載著兩歲的女兒又經過這裡。
忽然,廣告牌從車邊閃過,威爾想都沒想,就按下了喇叭,因為他感覺和女兒在一起很快樂。
之後的一段日子,威爾發(fā)現(xiàn)自己竟開始期待那個路段,甚至還沒看到告示牌,光想想就覺得很開心。
生活上遇到麻煩,心情低落的時候,他總會開車去廣告牌那裡按一下喇叭。
而最神奇的是,每次按完喇叭後,他心情會馬上變好,不再糾結於煩惱。
為了弄清楚是誰立的牌子,威爾在附近走訪,找到了這塊牌子的主人。
那是一對老夫妻,丈夫是一名退休教練,而妻子則是一位癌癥晚期患者。
老頭告訴威爾,當時妻子確診後,他們一度陷入絕望。
後來,老頭想通了,他覺得疾病雖然可怕,但只要內心快樂,活著的每一天都有意義。
於是,他突發(fā)奇想,在離家不遠的路上立上了這塊廣告牌。
沒想到,第一天,就有不少車為他鳴笛。
他馬上告訴老伴兒:“你看,有那麼多人向我們傳遞快樂?!?/p>
老太太躺在房裡時,聽到喇叭聲感覺很欣慰,真切地感受到,快樂就在身邊。
轉變心態(tài)後,老太太的身體也有了起色。
她有力氣下床,甚至有興致和丈夫一起接待像威爾這樣的訪客,並說出自己的故事。
更令威爾震驚的是,被醫(yī)生斷定最多只能活四個月的老太太,竟然活了一年多,直到他在書中寫這個故事的時候,仍然在世。
對我們每個人而言,生活中總能遇到無法解決、無能為力的事。
這個時候,你要學會對自己說“管他呢”,然後去找點樂子,讓心情明亮起來。
心理學家皮爾曾說:“改變想法,就能改變世界。”
當你以好的心態(tài)去生活,就會發(fā)現(xiàn)所見皆是美景,所遇盡是好人。
▽
作家詹姆斯·艾倫講過一個“花園效應”。
人的頭腦就像是一個花園,不管你怎麼做,花園裡都一定會長點什麼東西。
如果不播下有益的種子,那麼有害的種子就會在花園裡生根發(fā)芽,並且生長出更多有毒的東西。
任由毒草蔓延,心靈的花園必將荒蕪,只有及時修剪,不給壞情緒生根發(fā)芽的機會,花園才能枝繁葉茂。
正如《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中說的:
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秘訣,其實就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