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因和外因,內因好像總是主要因素
2023年7月11日07:23:40
故事
徐樂向皇帝上書說“我聽說天下大患,在于土崩而不在瓦解,古今都是一樣的”
什么是土崩?秦朝后期的那種情況就是土崩。陳涉出身并不尊貴,沒有千乘之尊,尺土之地,也不是王公、大臣、名族的后代,在鄉(xiāng)間也沒有孔子、曾子、墨子那樣的賢名,沒有陶朱公、猗頓的財富。但在窮鄉(xiāng)僻壤處起家,舉起兵器,袒臂號召,天下都響應他的號召。為什么會這樣呢?百姓生活困苦但天下之主卻不知體恤,百姓或基層怨聲載道但皇帝或上層領導卻不知情,百姓的習俗已經(jīng)混亂了但皇帝或朝廷的政令卻不修改。這三項是陳涉起事的資本。這就是土崩,所以說天下大患在于土崩
什么是瓦解?吳、楚、齊、趙的叛軍。七王之亂時,他們犯謀逆之罪。每個人都號稱萬乘之君,帶兵十萬,這樣的威望足以嚴控其境,這樣的財富足以鼓動境內百姓。但他們的軍隊并不能向西占領一點土地,而是在中原被擒。為什么會這樣呢?不是因為他們的權力不如普通人,也不是他們的士兵比陳涉的弱,這是因為當時先帝的恩德還在,百姓安居樂業(yè),他們得不到自己封地之外百姓的支持。這是瓦解,所以說天下大患不在于瓦解。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是國家安危所在,賢明的皇帝都要好好留意,深入考察啊。
?
自己
徐樂是誰?
很好的議論文,先給出自己的觀點,然后一一論證,最后再給出結論或者建議。
徐樂認為成事的一些要素:出身,名望,財富,但這些還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是的話,王公貴族,鄉(xiāng)紳土豪好像都可以揭竿而起,但他們沒有。他們是不想?我覺得是不想,他們本身的生活已經(jīng)很好了,是既得利益者,為什么要打破現(xiàn)狀呢?所以,我倒認為徐樂提的這三點,好像正是他們不會起事的原因。當然,這些人也有可能會起事,比如到了民族危機的時候,具體地說,抗戰(zhàn)時期的紅色資本家們。此時,他們的生活可能還是很滋潤,但在人格上會低人一等,在同情心上會更傾向于本族正在受苦的人民。
如果大多數(shù)民眾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看不到希望,可能就會揭竿而起,怎么都是死,為什么不拼一把?
可是,歷史上,就算是改朝換代了,百姓的生活真的改變了嗎?就算是現(xiàn)在,在物質生活上,可能比過去好了,這是縱向的比較。如果橫向的比較呢?相比于那些貪官富商,普通人根本不叫生活,還是在生存。而且不光物質上相對匱乏,精神上也可能被生活中的困難牽絆,難以享受真正的心靈自由。
看準形勢,對于外界環(huán)境總體的認識真的挺重要的,如果能利用上,甚至是沾上點,可能就會事半功倍。
不要總是糾結了,不要在內耗了。多看看外邊,多見識見識,很多你覺得不可能,或者不敢想的,可能真的是存在的。
自己+敖讓
他總結了中國封建王朝覆滅的一些原因。每條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而我呢,只知道大概是有這么幾種形式,但是內在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這些會導致王朝的覆滅,說不清。
對于有些用詞,比如政治制度,政治思想之類,也是比較模糊。
大致可以分為內外兩個方面,而內往往是主要的因素,如果“內”強,“外”是攻不進來的。那如果“外”已經(jīng)來了,“內”依舊“憂”而不是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內”可能就再也強不起來了
聯(lián)系
怎么才能強大自己的內在呢?我現(xiàn)在能做些什么呢?
鏡子練習,發(fā)現(xiàn)自己內耗,就調整。
參考
章節(jié):114.?得民心者到底能不能得天下
書籍:讀史悟道-資治通鑒 卷壹
作者:敖讓
出版社:岳麓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