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打交道,最愚蠢的行為:踩了這4個雷,關(guān)系破裂

人在江湖,講究的不僅是個人的業(yè)務(wù)能力,還有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是一門人生的必修課,而且永無止境。無論你怎么學(xué),都未必可以達(dá)到精通的境界,最多只是吃一塹,長一智罷了。
年輕的時候,不懂得人情世故,得罪人就算了,還給自己惹來了無數(shù)的禍?zhǔn)?。慢慢地,我們就會反省,到底自己在哪做錯了呢?
后來,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要根據(jù)“人性”這兩個字去做事,而不能偏離“人性”行事。一旦偏離了,大概率是會得罪人的。
就拿“與人打交道”這件事來說,真的容易嗎?不容易。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也許就會到處樹敵,跟身邊人反目成仇。
跟人打交道最愚蠢的行為,就是踩了這4個雷,讓關(guān)系破裂。

一、過度靠近對方,對別人太好,會踩雷。
有一個名詞,感情閾值。所謂的“閾值”,百度百科的解釋是,臨界值,一個效應(yīng)能夠產(chǎn)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
感情閾值,就是指感情的臨界值。你跟別人的感情,剛剛好,不親近也不疏遠(yuǎn),相信這段關(guān)系就能長久地維系下去。
反之,你跟別人的感情,太好了,走向了極端,沒有把握好一個度,相信你和他就會鬧出矛盾,最后不歡而散,感情也不會長久。
心理學(xué)中有這么一句話:人與人之間靠得太近,是一場劫難。這番話,就跟上文談到的“感情閾值”有關(guān),好過頭了,問題就來了。
與人相處,可以對別人好,但不能對別人太好。老祖宗用四個字說明了一切:物極必反。
任何事物達(dá)到了一個極值,都會往反方向發(fā)展。關(guān)系如此,感情也如此。

二、毫無神秘感,總喜歡說十分話,會踩雷。
古人有言:“為人只說三分話,不敢全拋一片心?!?/p>
跟別人說話,只說三分的心底話就好,還有七分的心底話,要藏在心里面,不能讓別人知道。別人摸不透你,自然就會尊重你。
從人性心理的角度來說,人們都會尊重那些摸不透的人,而只會欺負(fù)那些被完全摸透的人。沒有秘密,缺乏神秘感,是為人處世的大忌。
如果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換個說法。你手上有好幾張底牌,而別人不知道,那他們就會討好你,跟你說好話,給你面子。
反之,你手上的底牌都被人摸透了,別人認(rèn)為你毫無尊重的價值了,就會立馬變了臉色,把你當(dāng)成好欺負(fù)的綿羊,那你就失去社交的主動權(quán)了。
不該說的話,不能說。該保留的神秘感,一定要保留。人與人之間,還是要留一點私人的空間比較好。

三、涉及別人的家務(wù)事,容易踩雷。
小的時候,身邊的老人就跟我們說,無論在什么時候,都不要插足別人的家事。
等有所經(jīng)歷后,才發(fā)現(xiàn)這番話是對的。別人家的事兒,理應(yīng)由別人自己來解決,我們又何必評頭論足,或者插足其中呢?
在《三國演義》當(dāng)中,劉表的兒子劉琦,由于被蔡夫人和蔡氏兄弟針對,所以劉琦問計于劉備和諸葛亮,希望這兩人可以幫助他。
劉備一聽,立馬覺得不對勁,連忙說自己不擅長謀略,讓劉琦去請教孔明。同樣的道理,諸葛亮聽到劉琦的話,也表示這是你的家事,外人不該說太多。
為什么劉備和諸葛亮,會對劉琦的家事特別忌諱呢?因為這兩人是外人,貿(mào)然插足到別人的家務(wù)事當(dāng)中,就等于跟別人對著干,沒有好下場的。
出門在外,即使聽到別人的家務(wù)事,也不要八卦,更不要過分評頭論足,做個聽客,左耳進(jìn),右耳出就好。

四、過多提及自己,過分炫耀,容易踩雷。
跟外人聊天的時候,我們該怎么聊天呢,是多講講自己,還是多講講別人呢?
沒啥江湖經(jīng)驗的人,總是過分炫耀自己,講自己的威風(fēng)史。而有江湖經(jīng)驗的人,會對自己的事閉口不談,只談別人的事兒。
舉個例子。別人問你,今年賺了多少錢。你會怎么回答?如果你賺得多,那我勸你不要實話實說,只說普普通通,足夠日常的一日三餐就好。
這個時候,你就該轉(zhuǎn)移話題了,問別人如何?如果別人跟你說賺了多少錢,那你最好這么回答:這收入,從整體來說,已經(jīng)很不錯了,比不少人都要強(qiáng)。
為什么不能提及自己,或者炫耀自己呢?在人情社會,你過分突出,就會成為出頭鳥。而出頭鳥,自古以來都是沒有好下場的。
與其提及自己,不如提及別人。與其炫耀自己,不如夸贊別人。你給別人面子,別人才會給你面子。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