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倫的詩《蘇溪亭》借景抒情 傾吐了自己對被懷念人的盼望心情
戴叔倫(732—789年),字幼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曾任撫州刺史、容管經(jīng)略史。其詩多表現(xiàn)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diào)。原集早佚,明人輯有《戴叔倫集》。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仲春,戴叔倫在途經(jīng)義烏的蘇溪時,看到江南溫婉秀麗的晚春之美,即景懷人,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

蘇溪亭
【唐】戴叔倫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這首詩描寫出江南暮春清幽而迷人的風景,表達了深切而憂郁的思友之情。

前兩句“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描繪了江南的暮春之景:在蘇溪亭上望去,碧草無邊無際,是誰隨著東風唱著闌干十二曲呢?表現(xiàn)出一派清幽而迷人暮春景色??吹降氖翘K溪亭外連綿的芳草,漫漫無邊,聽到的是那個人在隨著東風唱著闌干十二曲呢? 靜態(tài)之景,動態(tài)之音,思念之情躍然紙上,感情真摯,意境清幽。

后兩句“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strong>借寫暮春季節(jié)獨特之景致,抒發(fā)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燕子還沒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水上岸邊煙雨蒙蒙,雨中杏花也感到寒意。詩人眼前的燕子未歸巢,煙雨籠罩下的沙洲杏花已經(jīng)失去了那鮮艷的容光,任憑料峭寒意襲來。以眼中之景,暗喻著心中之情,表達出對時光流逝、游子不歸、紅顏將老的慨嘆。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具體而委婉地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全詩句句不離寫景,情景融渾無跡,委婉含蓄雋永,極富景語情趣。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