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行無成
疑行無成
疑事無功
? ? ? ? 戰(zhàn)國·商鞅《商君書·更法》
【原文】
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fù)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于民。語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癫豢梢耘c慮始,而可與樂成。”
【今譯】
(商鞅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位政治家,衛(wèi)國人,公孫氏,名鞅,所以也叫衛(wèi)鞅。他先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后來到了秦國,秦孝公任命他為左庶長。
一次,秦孝公與商鞅、甘龍、杜摯三人商討治國的方法。秦孝公說:“為了把國家治理好,把百姓教導(dǎo)好,我想變更法度,改革禮制,可是又擔(dān)心人們會議論我。”)
這時商鞅鼓勵他(秦孝公)說:“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行動遲疑不決,就不會有成就;辦事猶豫不決三心二意就不會收到效果)。
“君亟定變法之慮 (君王您應(yīng)該趕快考慮變法的事,應(yīng)當(dāng)盡快下定變法的決心),
“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 (不必顧慮人們的議論),
“況且行事過人的高明人,本來就會被世俗眼光所非議的;思慮獨到的人,也會遭到平常人的嘲笑,必被一般人所詆毀。
“俗語說:‘愚笨的人對已形成的局面都搞不明白,而智者在事端尚未顯露、事物尚未萌芽的時候就已能先預(yù)測覺察到 '。
跟百姓不能討論創(chuàng)新、商量如何創(chuàng)造新事物,卻能夠同他們一起安享成果,歡慶事業(yè)的成功。
(秦孝公采納了商鞅的建議,并委任商鞅起草變法條令,實行變法,終于使秦國很快富強起來。)
“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行動遲疑不決,做事猶豫不果斷,就不會有成就 it is unlikely to achieve success if one hesitates in action;對事情有疑慮,猶豫顧忌太多就不會有效果。much hesitation leads to little effect. 后用以告誡人辦事態(tài)度要堅決、果斷,不可優(yōu)柔寡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