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個文學考研知識點(孟郊和大歷詩風)

“韓孟詩派”之“詩囚”盂郊
孟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人。現(xiàn)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沒有一首律詩。唐人認為孟詩是“元和體”的一種。韓愈說他:“橫空盤硬語, 妥帖力排。 ”劉熙載在《藝概》中指出:“昌黎、東野兩家詩,雖雄富清苦不同, 而同一好難爭險。 ”因其詩作多寫世態(tài)炎涼,民間苦難,故有“詩囚”之稱,與賈島并稱“郊寒島瘦”。
從詩歌風格上來說,其一,古樸凝重,避熟避俗。孟郊詩歌與當時盛行的淺俗流易不同,具有古樸凝重的特點, 在古樸自然中又營造出新鮮的藝術效果。其二,險奇艱濕。精思苦吟。孟郊詩歌硬語盤空,他慣用死、 剪、燒、骨、錄、折、斷、攢等狠字、硬語,營造奇崛的藝術感受。 其三,情深致婉,氣勢磅礴。孟郊并非終身苦吟,其詩也并非全是硬語,韓愈看到他“敷柔肆紆余”的一面,蘇狀喜愛他“鄙俚頗近古”的詩歌。孟郊愁苦之詩所獲褒不一,而他古淡閑雅的詩歌獲得較為一致的好評。與情深致婉相對應,孟詩還具有氣勢雄健的特點。
韓孟詩派的以文入詩:韓孟詩派除追求詩歌的雄奇怪異之美以外,還大膽創(chuàng)新,以散文化章法、句法入詩,融敘述、議論為一體。韓愈不僅以散文的章法結構詩篇,而且還在詩中大量使用長短錯落的散文句法,盡力消觸詩與文的界限。在以文入詩的同時,韓愈還無視古典詩歌重形象、重比興、重趣味的傳統(tǒng),屢屢在詩中大發(fā)議論,直接表述對人生、社會的看法,形成以議論入詩的特點。
考點十一、中唐其他詩歌的發(fā)展概述
中唐詩歌有一種更加生活化的傾向,盛唐詩人追求的是境界的渾融:而到了中唐,我們才看到了有意識的字錘句煉。盛唐存在著審美趣味相近的不同的詩人群落,而到中唐,我們卻看到了有相近理論主張不同的詩歌流派。中唐詩人在盛唐詩那樣的藝術高峰面前,表現(xiàn)出拓展新的詩歌藝術領域的巨大努力。①“大歷詩風”和大歷十才子
大歷年間是盛唐詩風向中唐詩風演變的過渡期。大歷詩風,指的是大歷至貞元年間活躍于詩壇上的一批詩人的共同創(chuàng)作風貌。這些詩人大多數(shù)青少年時期在開元太平盛世度過, 同時安史之亂使他們心理狀態(tài)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大量作品表現(xiàn)出一種孤獨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清調。詩歌創(chuàng)作由雄渾的風骨氣概轉向淡遠的情致,轉向細致省凈的意象創(chuàng)造,以表現(xiàn)全靜淡泊的生活情趣。
大歷詩歌的產(chǎn)生,主要出于兩大詩人群體: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的錢起等“十才子”詩人,作品多為題贈運別之作;長期在江南任職的地方官詩人。如劉長卿,韋應物、李嘉佑,戴叔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