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野草》(1)
我的語文老師開始帶著我們讀魯迅先生的《野草》了,今天正好是讀它的第二周。
想讀懂《野草》就得先讀懂它的題辭,整本書野草就是指代魯迅的作品,文章充滿了自嘲與自謙以及對自我的嚴格批判。第二段前兩句提到“過去的生命已經(jīng)死亡。我對這次網(wǎng)友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他曾經(jīng)存活?!庇悬c思想的人都看得出來魯迅先生用了一種說反話的手法,其實自己內(nèi)心是極度悲傷的。但在這短短兩句的文字中,我們卻能悟出生命的價值在于死亡的道理。與這相連的是后文提到:希望自己的野草(也就是作品),它的死亡與腐朽火速到來。我們聯(lián)想到第一句生命的價值在于死亡,這里也正是說,我說的話的價值在于被刪掉,這樣刪了才能證明我說的話是有用的,當(dāng)然魯迅先生也委婉的表示我希望社會改變,我寫的都是屁話。
《秋夜》是本書的第一篇文章,文章的開頭就是一個千古名句,“在我的后花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本W(wǎng)上也對這句話有很多的猜測,對于我的理解來說,這里表達了魯迅先生的孤獨感,我們舉個例子:“我的床上有兩個枕頭,一個是我的,另一個也是我的?!蹦闫烦鰜砹藛幔窟€有一個問題就是,這里為什么要寫(棗)樹,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楊蔭榆了。她可以說是魯迅的仇人,在1984年擔(dān)任女師大時開除和找人毆打了魯迅的妻子等其他人,這篇文章也可以說就是內(nèi)涵楊蔭榆的,她名字中的三個字都與木頭有關(guān),這也可能是為什么要用棗樹的原因吧。可惜魯迅先生沒有活到抗戰(zhàn)時期,也不知魯迅先生會不會因為知道楊蔭榆是為抗戰(zhàn)而死的烈士而改變對她的看法呢?歷史就是這樣,我們永遠都不可能知道這樣的謎題了。本文章魯迅表達了社會冰冷殘酷已經(jīng)革命不勝利的消極狀態(tài),但同時也告誡了革命青年們,就算遍體鱗傷,但是仍要堅定,只要有光,就有革命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