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一知|朱子: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哲學考研


/朱熹/
“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南宋著名哲學家,閩學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稱為朱子。他是中國哲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哲學家之一,自幼聰慧,《宋元學案》中記載:“博及群書,自經(jīng)史著述外,凡夫諸子、佛老、天文、地理之學,無不涉獵而講究也?!?strong>全祖望說:“楊文靖公四傳而得朱子,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江西之學,浙東永嘉之學,非不岸然,而終不能諱其偏?!?/p>
朱熹是發(fā)端于北宋時期的集大成者,和二程的思想并稱為“程朱理學”,而他們的思想在南宋被奉為正統(tǒng)后,直到清末民初,在將近1000年的時間里,影響著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思想。當近代中國面臨內外交困的局勢時,一部分知識人反思傳統(tǒng),將程朱理學視作中國積貧積弱的思想根源。但另一部分學人,如馮友蘭,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則將其視作儒家傳統(tǒng)中的重要開拓者。朱熹在儒學發(fā)展史中的作用與地位不容忽視!


出生與早年經(jīng)歷:
早期求學與仕途之路:
朱熹是南宋人,祖籍江西,生于福建,朱熹幼年時就十分喜歡思索,五歲開始迫尋“天體是如何,外面是何物”的宇宙課題。八、九歲讀到《孟子》“圣人與我同類”,對于成圣的希望激動得“喜不可言”。十四歲時父親朱松病逝,他遵遺訓跟著父親的朋友胡憲、劉子翚、劉勉學習知識。
在“三君子”影響下,朱熹于十九歲中進士,但在以后的數(shù)年中,他和同時代多數(shù)士大夫知識分子一樣,出入經(jīng)傳,會通佛老,而“終于此道未有所得”。
幸運的是,朱熹在二十四歲赴任同安途中,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人——楊時二傳弟子李侗(李侗師從羅從彥,羅從彥拜楊時為師)。在兩人初見高談闊論時,李侗指出朱熹所學雜亂,并讓其在儒家經(jīng)典中尋求真義,但年輕氣盛的朱熹不以為然,一言不合便拂袖離去。后來,朱熹在同安任職期間反復思量,終于認識到李侗所言之意,因此,他在任職期滿后徒步百里拜李侗為師。
點評:學之之博,出入佛老,未若知之之要。
中期思想走向成熟:
在老師李侗的引導下,朱熹逐步確立了道學的發(fā)展方向。在追隨李侗期間,他通過道南學派了解程氏學說。李侗死后,他開始走上獨立探索哲學的道路。
朱子三十七歲時,通過“丙戌之悟”,他第一次產(chǎn)生了自己的以《中庸》為基礎的哲學思想。經(jīng)過了對這一次提出的哲學的否定,四十歲的“己丑之悟”,使他確立了自己的思想基調,從而真正確立了與李侗不同、也與道南發(fā)展的基本方向不同的為學方法。已丑之悟是朱熹思想真正成熟的標志。
從四十歲到四十六歲與陸九淵鵝湖相會。“鵝湖之會”的直接動因是呂祖謙想利用這個機會調和朱、陸學說之間的矛盾。與會者記敘:“朱以陸教人為太簡,陸以朱教人為支離。”后陸九淵作詩譏諷朱子:“簡易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yè)竟浮沉。”最后雙方不歡而散。
“鵝湖之會”并沒有達到雙方統(tǒng)一思想的目的,但使他們各自對對方的思想及其分歧有了進一步認識,也促使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反省。
朱熹哲學的基本思想也在這幾年全部建立起來。此后雖然在具體問題上有種種改變或發(fā)展,但這個體系以理性本體、理性人性、理性方法為基點的理性主義哲學的整體結構已穩(wěn)定地確立起來了。
期間,朱熹不僅在學術上有所成就,而且為國為民,四十九歲那年,到任知南康軍兼管內勸農(nóng)事,當年剛好碰上旱災,十分嚴重,朱熹到任后,顧不上欣賞此處風景,便投身到抗災救荒中,著手興修水利,奏乞蠲免星子縣稅錢,使災民得以生活。
點評: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五十二歲時,他才將《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四書合刊,據(jù)說直到臨終前一天朱熹還在修改《大學章句》。
五十五歲時,朱熹到浙江,與陳亮展開義利王霸辯論,力陳浙學之非。

朱熹理學成為官方哲學
元代恢復科舉后,朱學被定為科場程式;在明清兩代被列為儒學正宗。
在中國儒學史上,朱熹理學的作用和影響力僅次于孔子。不僅在國內,其理學思想在海外亦頗為流行。黃榦《朱子行狀》曰:“紹道統(tǒng)、立人極,為萬世宗師。”
錢穆始終如一地尊崇朱子,晚年撰百萬言《朱子新學案》,開宗明義即謂:“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兩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fā)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瞻觀全史,恐無第三人可與倫比。”

總體評價:
朱子作《伊洛淵源錄》、《近思錄》,對北宋以來的道學發(fā)展作了系統(tǒng)研究和整理。他匯集編定了二程的《語錄》,注釋了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通書》以及張載的《西銘》,并著寫了《周易本義》和《易學啟蒙》來發(fā)展伊川、邵雍的易學思想。
這使得在他的體系中,以二程學說的基本思想為中心,改造了周敦頤的宇宙圖式,吸收了張載的氣化思想,融合了邵雍的象數(shù)易學,形成了由北宋道學幾條支流匯合而成的澎湃大江。
不僅如此,他對整個古典文化有廣泛的了解。他一生用力于《四書》,早年著力于《語》《孟》,晚年尤用功于《學》《庸》,精心編成四書的《集注》和《或問》,使四書系統(tǒng)的哲學獲得了新的形態(tài)和新的生命。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哪一個其他哲學家能在研究著述的廣泛性上望其項背,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哲學的貢獻是十分巨大的。


清貧且多舛的晚年
朱熹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貧,晚年更是“其齋舍無以避風雨”。且晚年受到韓侂胄排斥,以為“朱熹迂闊,不識時務,不宜再用”,在朱熹六十六歲那年,還遭到監(jiān)察御史沈繼祖的彈劾:“又誘引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官則與偕行,謂其能修身,可乎?冢婦不夫而自孕,諸子盜牛而宰殺之,謂其能齊家,可乎?”這里羅列了三條罪狀,其中包括為當時家喻戶曉的兩大罪狀——“納尼姑為妾”和“致使兒媳懷孕”,一時間,一代宋儒名聲鵲起,其人被“稱贊”為衣冠禽獸的“偽君子”,其學亦被視為“偽學”。
當然,這些“罪狀”后來被一一澄清,原是朱熹“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還要求當時的皇帝這樣做,皇帝表面唯唯諾諾,實際上就等著有人對朱熹不滿后重拳出擊。后來,宋寧宗在開禧三年為朱熹恢復名譽并追賜官銜??梢?,皇帝本人對朱熹的品行是心知肚明的,只不過反感“去人欲,存天理”的那套說辭。到這,謠言便不攻自破了。
點評:清者自清,做人,何須解釋太多。


朱子的基本哲學思想可大致分為以下三部分:本體論、心性論、功夫論。
Part1本體論
理氣關系
朱子的理氣思想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理氣不離不雜。朱子言:“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p>
其二,“理先氣后”。朱子言:“未有這事,先有這理?!?/p>
其三,“理靜氣動”。朱子以人騎馬作比喻,運動的運動的陰陽二氣與自身不動的太極好像人跨馬行走,太極沒有絕對運動,但有相對運動。
理一分殊
朱熹的哲學體系以程顥兄弟的理本論為基礎,并吸取周敦頤太極說、張載的氣本論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
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lián)系的含義:
其一,理是先于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形而上者。
其二,理是事物的規(guī)律。
其三,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
其四,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總的來看,理一分殊在朱子哲學中含有多種意義,實際上被朱子作為一種模式來處理本原與派生、普遍與特殊、統(tǒng)一與差別有關的問題。
Part2心性論
心統(tǒng)性情
心統(tǒng)性情本由張載提出,但張載對其并未發(fā)揮,朱子對此則推崇備至,他認為性為體,情為用,故性情互為體用,同時,性是心的體,情是心的用,故心是統(tǒng)性情,統(tǒng)體用的總體,性情是心不同的方面,心屬于氣,是氣之靈,故心在朱熹那里是意識活動的總體,對萬物有覺知能力,性或理是形而上的存在,是本體。
朱熹的心統(tǒng)性情的“統(tǒng)”有兩層含義:“心兼性情”和“心主性情”。
Part3工夫論
格物致知
朱熹的格物致知,承接了程頤的格物思想,同時又通過《大學》而詮釋說明,朱熹根據(jù)“格,至也,物,猶事也”所以格物就是窮究事物之理。所謂的致知,“致,推極也;知,猶識也”,即“推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總而言之,格物致知就是窮盡事物之理,以使我們主觀上的知識得以擴充,致知是格物的結果和目的。

朱子是宋明理學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是中國哲學考察的重點。
考察內容主要集中在其理一分殊的本體論、心統(tǒng)性情的心性論和格物致知的功夫論上,考察方式涉及名詞解釋、簡答、論述、原文四種類型。
朱子“理一分殊”、“性即理”的思想,或出簡答或論述大題,以及“心統(tǒng)性情”、“已發(fā)”、“未發(fā)”的簡答或名詞解釋的考察,還有注意“格物窮理”、“格物致知”思想的各種考察形式。
另外,朱子的思想經(jīng)常與其他哲學家的思想結合考察,多以論述題的形式,如“鵝湖之會”、“王霸之辯”、“朱子理學與陽明心學之比較”等。
最后,別忘了《四書章句集注》、《伊洛淵源錄》、《近思錄》等朱子的相關著作的名詞解釋也是??嫉目键c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