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三篇第七章剩余價值率3.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時”

第一卷
資本的生產(chǎn)過程

第三篇
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chǎn)
第七章
剩余價值率??
3.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時”
? ? ? ?1836年的一個早晨,以經(jīng)濟學識和文體優(yōu)美著稱的納索·威·西尼耳,這位在英國經(jīng)濟學家中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克勞倫的人,從牛津被召往曼徹斯特。他在牛津教授政治經(jīng)濟學,現(xiàn)在被召到這里來學習政治經(jīng)濟學。工廠主選中了他,要他充當斗士去反對新頒布的工廠法和比工廠法更激進的爭取十小時工作日的鼓動。工廠主以慣常的實際經(jīng)驗上的敏感看出,這位教授先生“還需要好好地最后雕琢一番”。因此他們寫信叫他到曼徹斯特來。而這位教授先生把他在曼徹斯特從工廠主那里學到的課業(yè),加以潤色,寫成一本小冊子:《關于工廠法對棉紡織業(yè)的影響的書信》(1837年倫敦版)。在這本小冊子里,我們可以讀到下面一段很有教益的話:
? ? ? ?“按照現(xiàn)行法律,凡雇用不滿18歲的人的工廠,每天的勞動時間都不得超過11又1/2小時,就是說,一周的前5天每天勞動12小時,星期六勞動9小時。下面的分析說明,這種工廠的全部純利潤來源于最后一小時。假定工廠主投資100000鎊,其中用在廠房和機器上的是80000鎊,用在原材料和工資上的是20000鎊。假定資本每年周轉一次,總利潤是15%,該廠全年的商品銷售額應該是價值115000鎊......一個工作日是23個1/2勞動小時,每個1/2勞動小時生產(chǎn) 115000鎊的5/115或1/23。在構成總額115000鎊的22/23中,20/23即115000鎊中的100000鎊只是補償資本,1/23即總利潤15000鎊中的5000鎊補償工廠和機器的磨損。其余2/23即每天最后兩個1/2小時生產(chǎn)10%的純利潤。因此,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工廠不是勞動11又1/2小時,而是可以勞動13小時,那么,只要增加大約2600鎊流動資本,就能使純利潤增加一倍以上。另一方面,勞動時間每天縮短1小時,純利潤就會消失,縮短1又1/2小時,總利潤也會消失?!?/p>
? ? ? ?這位教授先生竟把這種東西叫做“分析”!如果他真的相信工廠主的怨言,認為工人把一天的大部分時間用來生產(chǎn)從而再生產(chǎn)或補償建筑物、機器、棉花、煤炭等等的價值,那么,任何分析都是多余的。他只須回答:諸位先生!如果你們把勞動時間從11又1/2小時減為10小時,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每天棉花、機器等等的消耗也會減少1又1/2小時。因此,你們正好得失相當。以后你們的工人用來再生產(chǎn)或補償預付資本價值的時間就會少1又1/2小時。如果西尼耳不相信工廠主所說的話,而是作為內(nèi)行認為必須作一番分析,他首先就得請求工廠主先生們,在專門涉及純利潤同工作日長度的關系的問題上,不要把機器和廠房、原料和勞動混雜在一起,而是要把包含在廠房、機器、原料等等中的不變資本放在一邊,把預付在工資上的資本放在另一邊。在這之后,如果按照工廠主的計算,工人是用2/2個勞動小時或1小時再生產(chǎn)或補償工資,那么這位分析家就應該接著說:
? ? ? ?根據(jù)你們的說法,工人是在倒數(shù)第二小時生產(chǎn)自己的工資,在最后一小時生產(chǎn)你們的剩余價值或純利潤。因為工人在同樣的時間內(nèi)生產(chǎn)同樣的價值,所以倒數(shù)第二小時的產(chǎn)品和最后一小時的產(chǎn)品具有同樣的價值。其次,工人只有耗費勞動,才生產(chǎn)價值,而他的勞動量是由他的勞動時間來計量的。按照你們的說法,工人的勞動時間是每天11又1/2小時。他用這11又1/2小時的一部分來生產(chǎn)或補償自己的工資,用另一部分來生產(chǎn)你們的純利潤。在這個工作日內(nèi)他再也沒有做別的事情。既然按照你們的說法,工人的工資和他提供的剩余價值是同樣大的價值,那么工人顯然是在5又3/4小時內(nèi)生產(chǎn)自己的工資,在其余5又3/4小時內(nèi)生產(chǎn)你們的純利潤。其次,因為兩小時棉紗產(chǎn)品的價值等于他的工資的價值額加上你們的純利潤,所以這一棉紗的價值必然等于11又1/2個勞動小時,也就是說,倒數(shù)第二小時的產(chǎn)品必然等于5又3/4個勞動小時,最后一小時的產(chǎn)品也必然等于5又3/4個勞動小時。現(xiàn)在我們到了棘手的地方了。請注意!倒數(shù)第二個勞動小時同最初一個勞動小時一樣,都是一個通常的勞動小時。不多也不少。因此,紡紗工人怎么能在1個勞動小時內(nèi)生產(chǎn)出代表5又3/4個勞動小時的棉紗價值呢?實際上,他并沒有創(chuàng)造這樣的奇跡。他在1個勞動小時內(nèi)生產(chǎn)的使用價值是一定量的棉紗。這些棉紗的價值等于5又3/4個勞動小時,其中4又3/4小時未經(jīng)他的協(xié)助就已包含在1小時消耗的生產(chǎn)資料棉花、機器等等內(nèi),而4/4小時或1小時才是由他自己加進的。因為他的工資是在5又3/4小時內(nèi)生產(chǎn)的,而1小時紡出的棉紗產(chǎn)品也包含5又3/4個勞動小時,所以,他5又3/4小時紡紗勞動的價值產(chǎn)品等于1小時紡紗勞動的產(chǎn)品價值,這并不是什么魔法妖術。如果你們以為他用了他的工作日的哪怕一個時間原子來再生產(chǎn)或“補償”棉花、機器等等的價值,那你們就完全錯了。由于他的勞動把棉花和紗錠變成棉紗,由于他紡紗,棉花和紗錠的價值就自行轉移到棉紗上去。這種結果是靠他的勞動的質(zhì),而不是靠他的勞動的量造成的。當然,他1小時轉移到棉紗上去的棉花等等的價值比1/2小時多,但這只是因為他1小時紡掉的棉花比1/2小時多?,F(xiàn)在你們懂了吧,你們所謂工人在倒數(shù)第二小時生產(chǎn)他的工資的價值,在最后一小時生產(chǎn)純利潤,只不過是說,他的工作日的2小時(不管是最初2小時或是最后2小時)的棉紗產(chǎn)品,體現(xiàn)著11又1/2個勞動小時,正好等于他的整個工作日。所謂工人在前5又3/4小時生產(chǎn)他的工資,在后5又3/4小時生產(chǎn)你們的純利潤,又只不過是說,前5又3/4小時你們給了報酬,后5又3/4小時你們沒有給報酬。這里我說勞動的報酬,而不說勞動力的報酬,是為了用你們的行話。諸位先生,現(xiàn)在請把你們付給報酬的勞動時間和你們沒有付給報酬的勞動時間比較一下,你們就會發(fā)現(xiàn),二者的比率是半天比半天,也就是100% 。這當然是一個很高的百分比。而且毫無疑問的是,如果你們使你們的“人手”不是勞動11又1/2小時,而是勞動13小時,并且像你們會做的那樣,把額外的1又1/2小時也歸入純粹的剩余勞動,那么剩余勞動就會從5又3/4小時增加到7又1/4小時,從而剩余價值率就會從100%增加到126又2/23%。如果你們期望,加上1又1/2小時就能使剩余價值率從100%增加到200%,甚至200%以上,即“增加一倍以上”,那未免太樂觀了。另一方面——人的心是很奇怪的東西,特別是當人把心放在錢袋里的時候——如果你們擔心,工作日從11又1/2小時縮減為10又1/2小時會使你們的全部利潤化為烏有,那又未免太悲觀了。事情決不是這樣的。假設其他一切條件相同,即使剩余勞動從5又3/4小時降為4又3/4小時,仍然會得出一個很好的剩余價值率,即82又14/23%。但是這個致命的“最后一小時”——你們?yōu)樗幵斓纳裨挶儒a利亞信徒為世界末日編造的神話還要多——是“十足的胡說”。失掉這最后一小時,你們并不會喪失“純利潤”,而你們使用的童男童女也不會失去“靈魂的純潔”。??
? ? ? ?當你們的“最后一小時”真的敲響的時候,請你們想起牛津的這位教授吧。好了,但愿在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里再同諸位相會。再見!......西尼耳1836年發(fā)現(xiàn)的“最后一小時”這個信號,在1848年4月15日,又被經(jīng)濟學界的一位大官老爺詹姆斯·威爾遜在倫敦《經(jīng)濟學家》雜志上重新吹奏起來,以反對十小時工作日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