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M75到M59,美國二戰(zhàn)后兩代過渡裝甲運兵車

裝甲運兵車在機械化戰(zhàn)爭中扮演的角色絲毫不比坦克差,因為它的存在才讓步兵能夠跟得上坦克快速進攻的步伐,同時還能提供必要的防護。美國在二戰(zhàn)期間就大量投入運兵車,后期還以M18坦克殲擊車底盤研制了M39運兵車,不過M39本身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裝甲防護不足等,二戰(zhàn)結束到60年代,美國又先后研制了M75和M59兩款裝甲運兵車。

M75是為了取代M39而研制的,當時M39受制于底盤結構,在運輸能力上達不到美軍期望,士兵只能從車頂出入,沒有兩側或尾部艙門,頂部開放式結構缺少必要的防護等等。M75的研制工作在1945年9月開始,次年獲準生產原型車測試,在1952年開始量產服役。
M75是以M41輕型坦克改裝而來,兩者底盤零部件通用程度高。運兵車的發(fā)動機位于車體右前方,一臺水平對置風冷6缸發(fā)汽油發(fā)動機提供動力,它在2660轉/分鐘的情況下可以輸出295馬力,能夠讓運兵車達到69千米的最大時速。行走結構也和M41坦克基本相同,負重輪5對,前置主動輪,有3對托帶輪。

駕駛員位于發(fā)動機左側,后部是車長陣位,車長有一座指揮塔,有6具潛望鏡,頂部安裝一挺M2重機槍,機槍攜帶1800發(fā)子彈。后部是乘員艙,這里可以搭乘10名士兵,士兵們通過車尾的兩扇獨立艙門出入,乘員艙內還存放一具M20火箭筒以及10發(fā)火箭彈。
在裝甲防護方面,M75采用焊接鋼裝甲,厚度在25~50毫米不等,并且頂部為封閉式,士兵們能得到更好的防護,全車滿載時重量約19噸。

M75是一款可靠的運兵車,總共生產了1700多輛,生產過程中為了降低成本還削減了減震器數量,除了美軍自用之外,還將一部分援助給了比利時。不過M75本身重量太大,沒有兩棲能力,外形輪廓也很大,發(fā)動機進氣口不合理,這些都削弱了運兵車的性能。
在M75還沒有量產的1951年,它的繼任者M59就已經開始研發(fā)了,M59是以T59原型車發(fā)展而來,在1953年被正式命名為M59。

該車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而使用了很多民用卡車部件,例如它的發(fā)動機就是兩臺GMC 302型6缸直列汽油發(fā)動機,單臺發(fā)動機在3600轉/分鐘時能輸出146馬力,這套動力系統(tǒng)可靠性不如正兒八經的軍用配置,并且最大行駛速度只有51.5千米每小時,不過M59具備兩棲能力,可以在平靜的水面以6.5千米的時速前進。
M59的駕駛員位于車體左前方,車長在他的右側,駕駛員還配有紅外夜視潛望鏡,車長則有一座M13指揮塔,不用露出身體操作機槍,后方的乘員艙內可以搭乘10名士兵,除了尾部的出入門,頂部也增設了艙口。

M59的裝甲防護與M75相比被大大削弱,裝甲防護只有9~25毫米,采用焊接鋼裝甲,不過對于運兵為主的車輛來說已經足夠。
美國生產了大約6300輛M59,還發(fā)展出M84自行迫擊炮,除了美軍使用,還有包括巴西、委內瑞拉、土耳其、越南等8個國家使用了這款裝甲運兵車。

從美國的裝甲運兵車研發(fā)來看,M75和M59都只是過渡型號,或者說是技術探索下的產物,因為相鄰幾代運兵車的研發(fā)太過于密集了,M39運兵車是1944年研發(fā)的,使用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問題然后在1945年研發(fā)了M75,M75本身也不怎么成功,還沒有量產就開始研發(fā)替代者M59,M59的產量倒是不錯,但是動力系統(tǒng)太弱、水上機動能力差,讓它在實際運用中并不能滿足軍隊需求。

就在M59服役后沒多久,一代神車M113也逐步走向成熟,在1960年開始服役,M113僅從外形上就能看出它和M59、M75這些前輩有著技術上的傳承關系,可以說它將前輩的優(yōu)點都繼承了下來,同時又融入鋁合金裝甲這樣的新技術,不可否認的是它也有側甲防護較弱這樣的問題,但該車確實是一款成功的裝甲運兵車,它發(fā)展出一個龐大復雜的裝甲家族,各類型號總產量超過8萬,而且至今仍然活躍在多個國家,戰(zhàn)場上也經常看到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