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防冰的那些事
? ? ?? 1993年,一個北馬其頓的雪天,馬其頓航空301航班從北馬其頓起飛后才兩秒,飛機發(fā)生劇烈震動,爬升至50英尺空速大約170節(jié)后,飛機開始左右搖擺,后因無法控制開始下沉而墜毀。事故的原因是隨機機務對機組表示雪情無足輕重,不需要進行除冰,機組遵循了機務的建議沒有除冰。在前一年的冬天,全美航空405號航班從紐約拉瓜迪亞機場一起飛后,便墜毀在跑道盡頭的紐約法拉盛灣。當時天降大雪,由于天氣原因航班延誤了35分鐘,而35分鐘以前,這架飛機剛結束了第二次除冰,使用的是I型除冰液,在當天的氣候環(huán)境中有效期僅為15分鐘。機組存在了僥幸心理還是忽略了防冰的保持時間,這點我們不得而知,可是事件的后果是難以承受的。

? ? ???經(jīng)歷過這些事件之后,全世界的航空公司都對除防冰提高了重視,逐步定義了需要除防冰的外界條件以及具體的操作細則。那么在詳細的規(guī)則之下,我們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又有哪些新出現(xiàn)的風險點呢?首先波音公司發(fā)布的地面除防冰程序中,提到了建議關閉APU,如果APU?工作,吸入除冰液會使難聞的異味和臭味進入飛機??墒窃谀承C場,飛機是推出機位之后再起動,就造成了APU需要打開給飛機供電,APU打開之后,外界空氣中的除防冰液就會通過某種循環(huán)進入客艙,造成一定的空氣污染。

有些飛行員在操作過程中,會在必要的程序“關閉發(fā)動機引氣電門和APU引氣電門”后,將組件關閉??墒沁@樣非但不能減少客艙中的異味,反而會有起飛時沒有設置正確的增壓構型的風險——在除防冰的構型恢復程序中,并沒有涉及到組件的操作,一旦在恢復過程中管制發(fā)來一條指令,或者被其他的事情吸引去了注意力,就可能忘記屬于自己“附加”的程序,會造成起飛后飛機不增壓的潛在風險。
? ?????第二個風險是除防冰液的保持時間,在每次除冰結束之后,機組都應與管制溝通,得到最后一步使用除防冰液的開始時刻,去計算其保持時間。在氣象條件不佳的情況下,選擇Ⅱ類除防冰液會提供防冰保護,是更合適的選擇。
?? ? ?隨著除冰體系的完善,一些機場逐步采用慢車除冰的政策,慢車除冰可以有效減少飛機地面等待時常,使機場的運行效率得到很大提升。針對這種新型的除冰模式,又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呢?首先相應機場的細則一定要詳細閱讀,每個地方可能會有一定不同。通常來說,飛機會被引導到慢車除冰點,與除冰坪專有的頻率建立雙向聯(lián)系后,剎車剎住完成正常的除防冰程序。發(fā)動機此時是在運轉中,存在與人員、設備相關的潛在風險和沖突,一旦有任何不正常情況,就要終止除冰的操作。其次,在除冰后的構型恢復中,要特別留意增壓、襟翼的構型,《滑行前檢查單》需要重新完成,而在機位定點除冰中則不需要這一步驟,忽略了這一步,起飛形態(tài)警告就有可能被觸發(fā)。在有慢車除冰程序的機場存在結冰條件時,機組更應提前做好心理預期,妥善完成除防冰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