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訴諸大眾
訴諸大眾亦稱“訴諸眾人”。一種借助流行的見解、公眾的熱情、群體的利益或者習慣的行為方式等手段來使人接受其論題的論證方式。由于這種論證并不以事實為基礎,或者并沒有根據論據和論題之間的關系來證明。
簡單可以理解成:因為多數人都認為某個看法是對的,所以它是對的。這根本不是邏輯推理,而是利用了人們的不自信、盲從等弱點,從而對人們的心理起到操控和迷惑作用。這種操控發(fā)揮作用的心理支撐,恰恰就是從眾心理。
我個人的理解是:人們總是傾向于讓自己的觀點得到多數人的認同。反之,多數人都認同的觀點,也會對個體的判斷產生壓力。人們是社會型動物,自己會需求評判別人的意見,也會希望自己的意見被別人評判后得到認可。實際上,在從眾心理驅使下的多數人的意見,無法作為是非判斷的標準,也無法作為論證某個論點的論據。一個觀點正確與否,與多少人贊同它、多少人反對它,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某些信息,如果沒有弄清明確的論證而只是獲得了大多數人的確定,只可作為參考意見,不可以下定論。真理的標準是實踐,而不是人數的多少。
英國哲學家貝克萊說過一句話:“存在就是被感知。”乍一看沒有讀出來什么不對,但其實讀過他的下一句話就可以大概推測出上一句話的意思了。他還說過:“多數人承認的就是真實的,多數人不承認的就是錯覺?!北M管這位哲學家曾經名噪一時,但他說的這句話,明顯犯了“訴諸大眾”的邏輯謬誤。貝克萊的全名是:喬治·貝克萊。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年3月12日—1753年1月14日),出生于愛爾蘭基爾肯尼的一個鄉(xiāng)村紳士家庭,十八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近代經驗主義的重要代表之一,開創(chuàng)了主觀唯心主義。并對后世的經驗主義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影響。為紀念他加州大學的創(chuàng)始校區(qū)定名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主觀唯心主義,唯心主義的基本形式之一。顛倒了思維同存在、精神同物質的關系,把人的主觀意識看作世界的本原,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最后導致只承認“我”存在的“唯我論”。
這樣去理解這句話就簡單多啦!因為人心隔肚皮,人們無法得知其他人的思考,只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所以感覺世界上其他人都是npc,只有自己是真實的。了解這之后去理解他說的話的意思就好懂多了。有些人依據經驗主義來判斷事情,而這些意見在別人那里會不經思考被盲從盲信。事情的依據不是詳細的論點而是人數的多少。
我想到了“三人成虎”的故事?!稇?zhàn)國策·魏策二》記載有這樣一則故事:三個人謊報市上有虎,于是聽者就信以為真。成語“三人成虎”所揭示的正是訴諸大眾的謬誤。還有《戰(zhàn)國策·秦策二》里有關曾母的一個故事:
“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椬匀?。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淠干锌椬匀粢?。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p>
說的是曾子住在魯國費地的時候,有一個名字也叫曾參的人殺了人,有人去告訴了曾子的母親,曾母開始時還表示相信自己的兒子不會殺人,繼續(xù)紡織,等到第三個人來說同樣的事情的時候,曾母也怕了起來,翻墻逃走了。后世用這個典故來比喻人言可畏。李白就在《答五十二雪夜獨酌有懷》中說:“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br>
可見其流言的影響之大啊。像一些言論,有些時候我們不能去親身驗證某些事情,在無奈之下雖然對某些言論半信半疑,卻做不到什么。好的形象需要積累,壞的形象卻可以馬上建成。就好像建房子一樣,建成華廈需要長期如一日般的辛苦積累,每日都堅守自己做到最好,而破壞華廈卻很簡單。如果想得更多得話...欸,欲辯已忘言啊...